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3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首先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木”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还会带来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是“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谈了“木”字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表现里的两个特征,精彩至极。受其启发,这里从“时间”的角度,追溯“木叶”诗语生成的历史进程,这种追溯是期待建构一种新的富于自觉的“时间”意识的作品阅读和解释方式。
          “木叶”诗语的起点是楚辞《九歌•湘夫人》。由于时间的距离,“主体”的审美,对于过去时间里的作品来说,必然会产生某种“误读”,即把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感觉加于其上。一般来说,作品与读者的时间间隔越长,被误读的成分就越大,尤其是当“后来者”直接以“后来”积累而成的艺术眼光去阐释最初的艺术形成方式、特征时。也因此,我们说:林庚先生的艺术解读,其中难免有某种“后来”的“误加”。
          而就解读的具体方法来说,林庚先生的艺术审美解释是专就诗句里的一个词语展开,这种方法是来自传统的“摘句”。“摘句”的方法最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即无视“时间”存在,以我为中心的随意任性评点。但是,“摘句”方法的“自由化”会令解释本身陷入某种“时间混乱”,解释的空间也相对狭窄。
          现在我们来考察“木叶”。
          《九歌》原是古代神话传说里的民间歌曲,其主要作用是用于祭祀。屈原《九歌》即是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九歌》里,《湘夫人》篇是祭湘水女神的歌。此祭歌首段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从歌的第一个词语开始,就进入了一种“生活的幻象”之中,这个“幻象”便是巫教祭祀。在此幻象的世界里,“木叶”和祭歌后面陆续出现的各种景物在性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即都弥漫着浓郁的巫术和神话色彩。
          在“木叶”诗语诞生的起点上,它只是一首祭歌里的普通词语,一个巫性世界里的特殊景物。如果“木叶”要从普通的状态生成为情感内涵更为丰富的诗歌语象,显然需要“时间”。一般地说,在“时间”的过程里,一个具有稳定性的诗语之形成,必定会遭遇许多偶然因素,偶然地被重复,偶然地扩大了自己使用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在经历了若干次的偶然之后,某一个诗语得以必然地诞生。对于“木叶”来说,它的偶然存在,首先表现为:它只是一个具有特定地域性,与楚地巫文化有关的物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个明确的地域指向性意味着“木叶”只有突破自己的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才能令自己从个别性词语提升为普遍性的诗语。关于这一点,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逐渐提升的过程表现得很明确。如:楚公子为质于秦,作《王子思归歌》:“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去千乘之家国,作咸阳之布衣。”南北朝江淹《秋至怀归》:“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北朝王褒《渡河北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从以上诗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历史的改变,“木叶”不断扩张自己“使用”的空间范围,即朝着具有普遍性的诗语境界行进。
    (摘编自陈向春《时间的解读:说“木叶”诗语的演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庚认为“木”有颜色的暗示性,“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B.林庚对“木叶”的解读是以后来者的艺术眼光去阐释的,其中难免有某种“读”。
    C.林庚使用传统的“摘句”法对“木叶”进行鉴赏,忽略了“木叶”诗语发展中“时间”的存在。
    D.“木叶”突破地域局限,在更为广大的空间里被“使用”,意味着它的原始地域文化痕迹完全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用语绝对,这也说明这篇学术随笔语言上未必严谨。
    B.林庚认为“寒风扫高木”中“木”比“树”更显单纯,这种“摘句”法反映出中国传统审美鉴赏的“自由”个性。
    C.对于林庚《说“木叶”》中所议及的“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材料二的作者并没有表示否定。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境遇。
    (3)下列诗文,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中“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一项是
     

    A.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唐•李白《梁园吟》)
    C.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晋•张翰《思吴江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南北朝柳恽有《捣衣诗》:“役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这首诗为何选用“木叶”一词,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两则材料试作分析。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文学类(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四爷和他的马
    李海燕
          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
          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
          走啊!四爷怒吼。
          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倒着四蹄不肯离开。
          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
          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踉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
          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的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
          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球,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
          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
          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
          东山坡那些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数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铧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
          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
          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
          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
          儿子说,卖。
          四爷说,我不卖马。
          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
          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
          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
          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
          后半晌,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儿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
          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擎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
          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想当年,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四爷给枣红马填足了草料,拍拍马脸,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咱俩走。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和马一起在村庄里消失。
          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哈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阄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阄。
          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
          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
          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
          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
          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
          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
    (选自《小小说月刊》)(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四爷想赶马离开,多次用鞭子抽马,三次称呼马为“畜生”,其过激行为既表明四爷对马的喜爱,也表明其护马心切。
    B.写四爷与儿子的争论,是为了形象地表明父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影射了现实中父与子深深的代沟。
    C.四爷填足了草料,拍拍马脸;手握尖刀,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但最终“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这些情节表现了四爷不想让自己心爱的马任人宰割和欲亲手杀死马而不忍的痛苦心理。
    D.“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一鞭鞭抽下……两只后蹄猛地一蹶”“枣红马昂着……拼命地反抗着”枣红马的一系列动作是对四爷的粗暴动作的激烈回击。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此处对屠夫神情的侧面描写,表现出四爷强烈的抵触情绪,侧面表现马的膘肥体壮。
    B.“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四爷失去枣红马的痛心。
    C.“凛冽的北风”北风愈加狂妄”等环境描写,渲染了激烈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D.“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揩写暗合枣红马吉凶未卜的命运,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的含义。
    (4)小说多次插叙四爷与马打交道的往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概述文中插叙的内容有何作用。

    组卷:13引用:4难度:0.5

四、语用综合(满分共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更快的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带来的各方面压力,①            。记忆功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②            ,一直是科学家和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提升神经突触的连接并改善记忆。在这一前提下,科学家倡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科学运动,实质上是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激活我们机体本身,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近年来,科学家聚焦“运动因子”,即机体在运动后释放的一类细胞因子或代谢物等分子。通过分析这些运动因子和记忆功能的机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通过定量评估机体内不同运动因子的水平,预测或是评估运动干预的脑健康功效,进而指导个体调整运动方案和强度,③            ,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机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机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短板。
    B.宇宙古老、浩渺、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C.科学家对恐龙化石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一种恐龙灭绝可能的新机制。
    D.中国医学研究团队在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五、作文(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阅读心理学这个角度来看,质疑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触角,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不断地提出疑问,那说明这位读者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有创造潜力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享受阅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