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隆昌七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发布:2024/12/11 19:30:2
一、现代文阅读(36)(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济韧性进行重点研究,有可追踪的证据表明,经济韧性受到了气候风险的冲击,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防范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具体包括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农业、人体健康等造成的损害。转型风险是指气候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系统转型过程中诱发的系统性风险。碳定价、碳考核和碳环评等气候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系统和“两高”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如造成企业经营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区域经济降速风险、能源转型风险等等。气候变化对经济韧性的冲击是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
首先,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会冲击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某些核心环节,并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放大到整个经济系统,最终损害经济系统的韧性。比如,极端气候事件加大了一些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难度,并提高了运输中断、交付延迟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增加运输成本,导致企业供应链成本上升,甚至面临供应链暂停或中断的风险。极端高温、严寒和暴雨会造成生产运营设施的损坏、降低建筑物使用寿命,从而增加企业的维护、更新和替代等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部分产品缓供或断供,在两种或多种极端物理风险叠加情况下,会对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并向其他市场传递,最终渗透到整个产业链及供应链。极端气候事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会通过供应链逐级放大,进而对经济韧性产生冲击。
其次,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取决于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关键资源等多重要素,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影响。从短期来看,急速的产业转型和过早剥离部分处于关键节点的“两高”产业,会降低产业链的完整性,造成部分资产搁浅,甚至降低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这些都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冲击。从长远来看,气候政策的全面实施,既会创造出一些新的部门,也会淘汰一些传统部门,可能深刻改变全球能源贸易模式,拥有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将在未来的贸易格局中脱颖而出。此外,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区域,气候政策的影响会波及城市各个领域、部门,由此影响经济韧性。
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关注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也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从系统视角统筹部署,形成整体应对格局。就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而言,需要加强风险评估,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形成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就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而言,应加强气候政策的模拟仿真和事后评估,提高气候政策的科学性,提升转型风险的预测和治理水平。还应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气候风险会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国家间形成风险传导,给我国经济系统造成输入性冲击。因此,必须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双重视角,对关键资源和关键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分散气候风险,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冲击的韧性。
(摘编自孙永平 刘玲娜《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光明日报》2022年04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韧性是指经济系统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近年被学者 重点研究。
B.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损害,就是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C.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多重要素决定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
D.实现“双碳”目标,既要防范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还要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造成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进行分析,阐明了两者对经济韧性冲击的方式不同,以加强防范。
B.文章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举例,论证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对经济韧性产生的传导性冲击。
C.文章以“首先”“其次”“短期”“长远”“此外”等词语,对论证层次表述作标示,结构严谨。
D.文章对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输入性风险的论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分析,两者相互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经济韧性受到气候风险的冲击越来越严重,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
B.与物理风险相比,转型风险不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风险,而是气候政策诱发的系统性风险。
C.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本有难度,即使无极端气候事件,也未必能有效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
D.从系统视角对关键资源、产品作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可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其中有几天PM2.5浓度低至个位数,创造了有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兑现了中国申办冬奥会时的庄重承诺。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
身处北京,放眼全国,你看到的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显著变化?
朱彤:近十年,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年均值90微克/立方米,再到去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相比2013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
监测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上。特别是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
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自2013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巨量的,治理大气污染面临挑战。
你是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结?
朱彤:应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当时,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我们团队负责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课题组发起、组织协调了200名左右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涵盖六个省份的监测网,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及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还通过分析控制区域输送和转化的重要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观测证明,空气污染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需要区域协同推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这个机制后来得以保留,成为区域空气治理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机动车限号,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
我国污染治理实践对世界有何贡献?
朱彤:面对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对于排放源、化学反应和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一定积累,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污染的形成过程,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空气污染。
从数据来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能源政策、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一方面,坚持基础研究先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率先研究PM2.5,比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指导值还早。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1997年就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为揭示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开展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已和国际上的研究基本同步,有一些领域还走在前沿。
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强有力行动将政策落地。2012年2月,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朱彤:研究数据表明,全球20%左右的过早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我们现在更大的责任是研究污染和健康的关系,在全社会对这一问题关注之前做一些有效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努力降低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和北京大学医院合作,完成了对120名受试者总计589人次的健康随访,发现空气污染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人群有很大影响,对年轻人的生育率也有影响。同时一些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
(摘编自《如何让大气治理更上层楼——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瞭望》2022.04.06)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2013年相比,2021年北京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年均值从9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增加近四个月。
B.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朱彤团队负责的课题组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为北京大气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C.我国为世界污染治理做出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可模拟空气污染形成过程,使空气污染像天气一样得到预测。
D.唐孝炎院士提出的大气复合污染概念,为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和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使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有了大幅度下降,开幕式当天北京的PM2.5日均浓度更是低至5微克/立方米。
B.为确保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达标,环境保护部与多个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效果显著,为区域空气治理提供了经验。
C.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各项空气治理政策落到实处的同时坚持基础研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的重要原因。
D.大气污染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会引发多种疾病,已导致全球约20%的人过早死亡,因此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势在必行。
(3)某中度污染城市把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50微克/立方米作为“十四五”奋斗目标,请根据材料,为该市拟写几条具体建议。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一个洞
孙 犁 蠡县××庄的治安员杨开泰,今年虽只有二十五岁,看起来像三十几岁的人。他的脸色,因为长期睡眠不足,显得很干枯。眼里布满红丝,那每一条红丝里,就有一个焦虑,一个决心。从前年起,××庄的形势就变了,在它周围,敌人的据点远的有八里,近的只有二里。杨开泰愤然地对人说:“好,敌人蚕食使我们的任务加重了。我要集中精神,把自己变成两个人,要叫我的精神,也提高生产!”
区里的干部,有时夜间来,他们选定了在杨开泰家里开会。这不是因为他家里有高墙大院,可以防身,而是因为他们信任杨开泰这个人。开过几次会了。杨开泰的脸上越发干枯,眼里的红丝也越加多了。只有他知道,敌人的特务,已经钻进村里来。在一天夜里,他从屋里走出来,猛一抬头,屋檐上伏着一个人,立时不见了。再过两天,他在夜里发现大门的铁链上,系着一条黑线,一推门线就断了。
他看到这一切,明白了一切。不只为他自己担心,他更为这些区干部担心。敌人可以包围他的家,逮捕区干部……他细心地侦查着,迅速地通知区干部,不要到他家里来了。
一天,吃过晚饭,他对老婆说:“不要等我了,我要到外边开会去。”老婆就一个人先睡了。直到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杨开泰才走回来,他很劳累,脸上有汗迹。老婆说:“你看,又和谁争吵来,脸红脖子粗的。”杨开泰只是笑了笑。
这一天吃了晚饭,他又对老婆说:“不要等我了,我要到外边开会去。”老婆只是撅了一下嘴,就先睡了。
这样一天、两天、三天、四天,杨开泰没进屋睡一夜觉。早饭一熟,他就带着一身疲乏,红着脸,还有些气喘回来了。第五天早上,他照例笑着问:“饭做好了?”他老婆坐在灶火前,垂着头,用草根划着地,没言语。他又问:“今天叫我吃什么?我看你该叫我吃点好东西了。”
老婆狠狠地望了他一眼,到里屋去,趴在炕上哭起来,嘴里数道着:“不知道叫哪个浪女人缠住了,十天八天地不在家里睡,还有脸跟我要好的吃。你不知家里水没人给我担,柴没有人给我抱,火没有人给我烧呀……”
杨开泰才明白老婆为什么生气了。他劝着,安慰着说:“结婚已经快五年了,你还不信任我?”
“我不信任你!你是十天八天不进我的屋,你夜里出去,回来就瞧你累成那个样子,……我的命苦啊!”
“你的命苦,我的也不甜。可是甜的时候总得来,这就先得把苦的时候打发走。你算瞎疑心了,我不是和你说过,是出去开会吗?”
女人坐起来,擦一擦眼泪说:“你去哄三岁的孩子吧,你去哄那些傻子吧。我问了青救会杨秃,他说这几天就没见过你。”
杨开泰还想解释解释,但因为过于疲劳,他又睡着了。女人坐在他身边,哭泣、伤心,伤心、哭泣。
黄昏又来了。平原的村庄,把黄昏看成是一天的年节一样。孩子们从家里跑出来,满街上跑跑跳跳,把白天闭上的嘴张开,把晚上可以尽情唱的歌儿唱起。女人们,也站到门口来望望。黄昏很短,一时晚饭熟了,家家先后插上门,以后又吹熄了灯。
杨开泰默默地吃过晚饭,他向老婆告假,说:“好,我听你的话,今晚不出去了,一定在家里睡。只是我要到后院里去转转,一时就回来。”“好吧。”老婆回答说。
杨开泰走出去,天已经很黑了,屋里的灯光,只能照明窗前一片地。他向后院里走去,进了那间破旧的磨棚,擦着一根火柴,看到石磨用四根木头支架着,他丢了火柴,钻到磨下面去。
“你给我出来!”他的老婆立在磨台一边喊。原来她偷偷跟在杨开泰后面,看他是不是从后院跳墙出去,她一见丈夫在磨下面,要借土遁走,大吃一惊,跺着脚,“你给我出来,你这个贼兔子,你又想哄我。你出来不出来?我喊到街上去!”
“咳,咳,你嚷什么?”杨开泰赶紧从磨台下面钻出来,老婆赶紧擦着一根火柴,把灯点着,她恐怕丈夫趁黑夜里逃跑。
杨开泰满身是土,他低声对老婆说:“既然叫你看见了,我就告诉你。你以为我每天出去玩乐去了,却不知道每天夜里,我一个人在这里掘洞。整整掘了五夜,才成功了。我下去看了看,里面可以盛四五个人。以后,我们就不必提心吊胆,可以在这里面开会了。”
说完,他走回去,把一块木板放下来,又把堆起的土粪铺在上面,就没有了丝毫的痕迹。
灯芯吸足了植物油,爆炸着,女人的疑心去了。她看见丈夫那干枯的脸,充满血丝的眼睛,和那因为完成了一件大事,兴奋快活的神气,她也笑了。像八月十五的月,一片乌云从它身边飘过,月儿显得更俊秀了。花儿避免夜晚的冷露,合起它的花瓣,在朝阳照射下,它灿然开放……
“你个贼兔子!”她也低声地、害羞地说,“你还不信任我啊。”
从此以后,地洞、地道就流传开了,而且在不断地改进着。什么“七巧连环洞”,“观音莲台洞”……花样翻新,无奇不有。而这“第一个洞”的创造的故事,也就随着洞的传播而传播着。
一九四三年五月(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个洞”为题,突出了杨开泰挖地洞的创造性,地洞、地道自此流传开来,最终形成了地道战的作战形式。
B.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但是人物性格很鲜明,杨开泰对革命的无私奉献,他老婆对丈夫的猜疑都写得很细腻。
C.小说的前三段交代了社会背景,写出了抗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还写出了杨开泰的抗战的决心和细心。
D.小说中几次写杨开泰充满“红丝”“血丝”的眼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暗示了杨开泰彻夜挖地洞的劳累辛苦。
(2)小说中的画线部分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著名作家铁凝评价孙犁的作品具有“素朴大美”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8引用:2难度:0.6
(二)(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传统戏曲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不识字,民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依靠口传心授这种原始方式传承。 ①
近些年,我国的戏曲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对戏曲传承人口述史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原因和价值,不超过80个字。组卷:2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他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就在这一天,著名肝胆科专家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他曾说:“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实现不了,但我要把这个平台铺好,希望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材料二:90后“躺平大师”骆华忠已经在家里“躺平”了两年,他不上班,不交际,不劳动,每个月花200元左右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他放弃追逐,选择一种低欲望的简单生活。
即将踏入高三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悟和体会呢?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