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砚山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7/1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因为生活所需不断发展记忆,而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
B.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C.记取与回忆不同,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D.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从而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
B.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
C.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
D.在乡土社会中,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是同—方式反复重演。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B.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C.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
D.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4)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
(5)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25引用:8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魔咒
冷鬼
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
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
十年前,他在大一的暑假回到家乡。下午五时许,天热得让狗吐舌头。门前有一棵大枣树,他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在大枣树下乘凉,他在右侧放着一盆凉水,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手里拿着一本书。
远处,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呈现出虚幻般的烦心境况。
突然,他家的一只鸭子奔命似的逃回来,后面一只老母鸡奓着毛疯狂追赶。他立马站起,顺手取下脖子上的湿毛巾,对着老母鸡迅猛地一裹,老母鸡竟被甩到半空,随后重重地摔到地上,并没有立即死,而是从地上跃起,向回奔去,奔到自家大门前才气绝身亡。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觉得自己行为过当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他主动地向邻居家走去。他向母鸡女主人道歉并愿意双倍价格赔偿。
母鸡的女主人不同意,也不接受道歉,说他是故意杀死了她的鸡,故意杀鸡罪!
在他杀死这只母鸡之前,两家已有些积怨。
很快,母鸡的男主人回来了,男主人的父母也陆续回来。
他的弟弟妹妹和父母也很快出现在现场。
争吵迅速升级到骂大街。
深夜十二点,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才结束了这场“战事”。
在阵雨中,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他的母亲回骂:“对,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她!”
那夜,他一夜未眠。他讨厌这样的生活。后来,他逃离了这样的生活。他大学毕业后在市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颇丰。但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知道,母鸡女主人的本意,是诅咒他被汽车轧死,而不是“谁……谁……”的选择题。这射向儿子的诅咒用意恶毒至极,才让母亲护犊子的本性偾张拼命回诅,但仍重创了母亲的心。这几乎变成了一句魔咒,在不经意间,比如在看电视里汽车追逐的画面时,戈者在某次过马路时,或者在某次的梦里……他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句话。
“可恶!”一想起这句话,他的头就感觉有些大,甚至有些痛,这句话挥之不去了,在他骂的时候,他的仇恨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他明知道这是仇起青苹之末,且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
工作七年后,他先买了房子,又买了一辆小汽车。在开上新汽车三个月的一个午后,当时他在高速公路上,当他超越一辆货车时,他又突然莫名地想起了母鸡女主人的这句咒语。他摇了摇头,从牙缝里低沉地吐出一句话:“我要轧死你!”
副驾驶上的妻子睡得迷迷糊糊,突然如泼冷水般地醒来,问道:“你说什么?”
“没什么,睡吧。”他点燃一支烟。
妻子头一歪又面带微笑地睡去。
从这一刻起,他要轧死母鸡女主人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他要让她死在车轮之下以证明她是不凭良心的人。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冬日午后,阳光干净。他开着车向家乡驰去。他突然想起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面目严肃起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又想起了李白的潇洒,也感觉自己是一位高手了,故而微笑起来。
车的右转灯像鬼眼一样闪烁,他的汽车驶入了家乡村庄的道路。
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与记忆里的泥泞村庄大不一样。父母去世后,他已经三年没有回来了。
他感叹着这种变化。
不经意间,他猛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瓶车。很快,他低语了一声:“那个女人!”又道:“真是个好机会!”但他的心竟有些慌乱了——此行是“杀”前侦察的。
“杀,还是不杀?”他的心跳得无比厉害。
思考中,他的汽车箭一般向前飞驰。
突然,他的汽车发出紧急制动的声音——他的汽车与她的电瓶车相距两米来远时,她的电瓶车突然歪倒,人和车均翻进了路边的河里。
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这个自己仇恨了十年,本意要杀死的女人。
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
她来看他。
客气了一会,他们叙起了家乡。
他突然问:“你当时电瓶车骑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翻进了河里?”
她脸红了一下,犹豫了一小会,道:“不怕你笑话,我当时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我,吓得头一晕,就……”
他的脸忽地一热。
他故作淡定道:“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她迎着他的目光道:“十年前……”
他眼眶温润了,转过脸去。
她问他:“你当时回来干什么?”
他说:“看看老屋子。”
她又说:“你为什么要救我?”
他小声道,像自语:“你也救了我。”
(原载《安徽文学》2021年第2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因为“他”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母鸡的死亡,“他”心生歉意,于是主动找邻居道歉并愿意赔偿。
B.当驾车驶入家乡村庄的道路时,“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这一描写暗示“他”的心理已发生了变化,此时“他”已经消除了杀人的念头。
C.“他”决意要轧死母鸡的女主人,想让“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这句话在母鸡女主人身上得到验证,“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D.“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母鸡的女主人来探望,说到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自己的时候,“他”的脸忽地一热,表现了“他”的忐忑与歉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待了“他决定去杀一个人”的选择,然后再从故事起因开始讲起,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
B.“天热得让狗吐舌头”“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这些环境描写暗示着人因天热而烦躁,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变化,又能让读者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变化,使文章颇具吸引力。
D.“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他”对仇恨的客观认识,表明“他”能理性地对待仇恨,语言平实又不失精当。
(3)文中的“他”被仇恨折磨了十年,最终化解了仇恨,请简要分析“他”的心路历程。
(4)结合文本,谈谈以“魔咒”为题有什么好处。组卷:18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组卷:2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工艺确实好,就像锡纸一样薄,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这样称赞“手撕钢”。从2010年建厂之初连0.3m加厚度的不锈钢都轧不出来,到2016年成功研发出0.02m加的“手撕钢”,再到如今0.015m加的厚度,每一次难题的攻克,都是一次质的飞越。历经700多次失败,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在“手撕钢”领域,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进入了“无人区”。
以上材料对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和青年的成长都有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