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23:30:2

一、(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我和你》的旋律响起,雪花火炬与“梦幻五环”辉映,“双奥之城”的夜空锈刻下一个民族______的非凡历程。从1908年 ______的“奥运三问”,到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再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我们用百余年的时间把“问号”拉成“叹号”。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
          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中国建造,______了“奥运新标杆”,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坚实脚步。“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______,达了14亿多中国人民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共创美好未来的热切愿望。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唯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踔厉奋发 振聋发聩 树立 相得益彰
    B.踔厉奋发 石破天惊 竖立 相得益彰
    C.励精图治 石破天惊 树立 相辅相成
    D.励精图治 振聋发聩 竖立 相辅相成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
    B.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
    C.各国观众从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中,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也看到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
    D.各国观众从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中,看到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也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才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B.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C.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D.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组卷:23引用:5难度:0.6

二、(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日陈旧,二日犯忌,三日“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1)下列各项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B.《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不入俗”既要切景,又要含蓄,要融合眼前的景致和前人的生命经验,进行自我观照。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入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三、(2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岂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书之。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行乎利害之 涂:通“途”,道路
    B.忠言嘉,效于当时 谟:谋划,计谋
    C.方其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D.而皆有心焉 侈:奢侈腐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岂所欲哉! 人亦念
    B.天生是人也 始臣之解牛
    C.公既不其所有自多 为国
    D.乃泣书之 官知止神欲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文挥洒自如、晓畅疏放的艺术风格。
    (6)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体现在哪些地方。

    组卷:15引用:2难度:0.4

六、(4分)

  • 9.请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个喜欢的人物进行介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不少于200字。
    《氓》《孔雀东南飞》《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阿Q正传》《边城》《茶馆》《玩偶之家》

    组卷:3引用:2难度:0.7

七、(4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在落地时摔倒,最终以男子单人滑第四名的成绩错失冬奥三连冠。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生存和信仰、品格和外貌、成长和成功、过程和结果......哪一个更重要?知轻重,才能知进退缓急。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