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题(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③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子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⑤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期孔子就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君子”概念,因此“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早已流行。
B.孔子指出“儒学”即“君子之学”,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均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
C.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
D.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实用理性”精神,对于“知”“行”的态度与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君子文化梳理了君子人格、儒学特点、中西文化差异等,并指出君子文化的当代意义。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
C.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精神。
D.文章紧扣“君子”一词,聚焦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当代张力,行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可学可做等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B.是否热衷构建能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视角。
C.若想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离不开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让其生根发芽。
D.只要我们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就能让君子文化发扬光大,在全社会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组卷:5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阴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侯24节气,此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农历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宣传片用中国式美学惊艳了世界,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二十四节气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期对话邀请萧放、孔祥智两位专家,就二十四节气进行探讨。
主持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孔祥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演化的标志性成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气候、物种、环境、起源地点、演化路径等偶然性、必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演进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核心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农耕文明的独创性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既表现了对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又丰富了人类农耕文明宝库,对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重要功能和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萧放: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心情,参加共同的仪式活动,共享时令节物,经受共同的物质与精神体验,从而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从节气文化角度看:首先,对于目前尚且保留下来的节气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等,要花大力气保护起来,并且修旧如旧,有的甚至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物,保护好传统文化遗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其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使其传承下去,依靠新型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必要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介入,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传承。
主持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传承任重道远。今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
萧放: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农民日报》2022年2月24日)(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将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霜降反映出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C.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而小暑、大暑、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
D.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一些节气与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因此成为了我国独创的文化遗产。
B.二十四节气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意义,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能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C.无需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只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
D.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力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就能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3)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二十四节气”文化。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组卷:7引用:2难度:0.9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平的春天
周作人 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七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衲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光绪甲辰即一九〇四年小除,那时我在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
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百岁良悠悠,白日催人尽。
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茵。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
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
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
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
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誊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
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迂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小时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香市是公众的行事,禹庙南镇香炉峰为其代表。扫墓是私家的,会稽的乌石头调马场等地方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种代表的春景。庚子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记云:
晨坐船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绕门山,今称东湖,为陶心云先生所创修,堤计长二百丈,皆植千叶桃垂柳及女贞子各树,游人颇多。又三十里至富盛埠,乘兜轿过市行三里许,越岭,约千余级。山中映山红牛郎花甚多,又有蕉藤数株,着花蔚蓝色,状如豆花,结实即刀豆也,可入药。路旁皆竹林,竹萌之出土者粗于碗口而长仅二三寸,颇为可观。忽闻有声如鸡鸣,阁阁然,山谷皆响,问之轿夫,云系雉鸡叫也。又二里许过一溪,阔数丈,水没及骭,舁者乱流而渡,水中圆石颗颗,大如鹅卵,整洁可喜。行三四里至墓所,松柏夹道,颇称闳壮。方祭时,小雨簌簌落衣袂间,幸即晴霁。下山午餐,下午开船。将进城门,忽天色如墨,雷电并作,大雨倾注,至家不息。
旧事重提,本来没有多大意思,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我们本是水乡的居民,平常对于水不觉得怎么新奇,要去临流赏玩一番,可是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之。我非不喜禽虫,但它总离不了草木,不但是吃食,也实是必要的寄托,盖即使以鸟鸣春,这鸣也得在枝头或草原上才好,若是雕笼金锁,无论怎样的鸣得起劲,总使人听了索然兴尽也。
话休烦絮。到底北平的春天怎么样了呢。老实说,我住在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谓不久矣,对于春游却并无什么经验。妙峰山虽热闹,尚无暇瞻仰,清明郊游只有野哭可听耳。北平缺少水气,使春光减了成色,而气候变化稍剧,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夏的头,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夹可以随意徜徉的时候是极少,刚觉得不冷就要热了起来了。不过这春的季候自然还是有的。第一,冬之后明明是春,且不说节气上的立春也已过了。第二,生物的发生当然是春的证据。人在春天却只是懒散,雅人称曰春困,这似乎是别一种表示。所以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反正这两者在表面上虽差得远,实际上对于不大承认他是春天原是一样的。
我倒还是爱北平的冬天。春天总是故乡的有意思,虽然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至于冬天,就是三四十年前的故乡的冬天我也不喜欢:那些手脚生冻疮,半夜里醒过来像是悬空挂着似的上下四旁都是冷气的感觉,很不好受,在北平的纸糊过的屋子里就不会有的。在屋里不苦寒,冬天便有一种好处,可以让人家作事,手不僵冻,不必炙砚呵笔,于我们写文章的人大有利益。北平虽几乎没有春天,我并无什么不满意,盖吾以冬读代春游之乐久矣。
一九三六年二月
(选自《周作人散文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作者早年所写的两首诗,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感受,然后自然地引出对小时候春游的回忆。
B.因为自幼生长在江南水乡,作者对于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认为水和花木才是春景中更有意味的部分。
C.作者长年居住在北平,但少有北平春游的经验,主要是由于这个城市除妙峰山之外,几乎无春景可言。
D.本文是一篇写景类散文,所写的景物与人事并不限于一时一地,这一写法具有散文“形散”的特征。
(2)文章用了较多的文字誊录当年的日记,请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3)从文中画线句子来看,作者眼中北平的春天有哪些特点?这与《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对于南国之秋的感受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根据下面“碳中和”相关内容,简述全球减排三分之二并不能实现碳中和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全球碳预算》报告估计,目前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了全球34%的碳排放,那么是否全球减排三分之二就可以实现碳中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的二氧化碳是中性的,并非永久碳汇。如森林生长期吸收碳,成熟期吸收能力下降,死亡腐烂后二氧化碳又将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一场森林大火甚至还可以将森林长期储存的碳快速转变为二氧化碳,并集中释放。组卷:10引用:2难度:0.8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著名作家莫言给青年们写了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与年轻人分享自己遇到艰难时刻时,是什么给了他直面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莫言说,他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割草,遇到了大风,他被风刮倒在地,看到爷爷拼命与大风对抗,让车子没有被掀翻。许多年过去,这一幕仍然刻在他的脑海。他说,“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躲避,虽然只剩下一棵草,但车子没有掀翻,我们就是胜利了。”很多同学被莫言的信感动了,纷纷表示“不被大风吹倒,愿做一个逆风而上的少年。”
对此,请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莫言回一封信,向他讲述你曾经历过的一次艰难时刻和选择,以及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讲述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格式规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出现学校、姓名等个人具体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