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8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关连,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污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儒家思想影响,春秋战国时墨、道、法诸家都主张节俭,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B.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C.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提升到了美德之母的高度。
D.崇俭抑奢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C.自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命题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C.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
(4)请简要归纳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5)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组卷:16引用:1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熟悉的家门
徐费嘉
这天晚上,王晨和妻子在家看电视,突然,新闻中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引起了他的注意:画面上是北方一个叫作“清河”的大城市。镜头扫过气派现代的市政府大楼,一侧的院墙上,有一扇镶嵌进去的古色古香的大门。那扇大门是那么熟悉,仿佛自己就是那扇大门里的人。可王晨从小在南方长大,没有涉足过那座叫“清河”的北方城市呀!
在王晨的心底,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他时不时就会梦到一扇古门。有时,他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小男孩,在古门前撒尿、玩耍,跟大人学抖空竹;有时,他梦见自己在唱儿歌:“白天各自两分开,夜晚牵手碰头来”;还有几次,他梦见自己用块尖利的小石头在古门的木头门扇上刮呀、刮呀,刮出来个三角形的小洞,他在小洞中塞了一枚大头针,再用石头顶了进去。
王晨和妻子决定利用周末,飞到遥远的清河市,一探究竟。
一下飞机,王晨便叫了出租车,迫不及待地说:“师傅,我想去市政府大楼,去看看那里的一扇古门。”王晨一说古门,司机便来劲了,说:“小伙子,你真是有品位,到清河就直奔古门,是真正懂行的玩家。”
接着,热情的司机口不离古门,绘声绘色地打开了话匣子:“咱们清河市的这扇古门,可是很有些来头的。古门内原来是清朝王公贵族的府邸,门楣上‘清河坊’三个金色大字还是当年皇上亲笔御题呢!要说清河坊古门为什么保留至今,就要从一个名叫顾友朋的老工匠的家庭变故说起了。”
出租车司机卖了个关子,喝了口水,继续说:“解放后,清河坊古门内住着好几十户人家,其乐融融,其中一户是修表师傅顾友朋一家。夫妇俩有个儿子,名叫虎子,聪明伶俐,人见人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虎子四岁那年在大门旁玩耍,被人贩子用一根糖葫芦骗走了。顾友朋一家急疯了,清河坊内四邻街坊全体出动,四处寻找,还在报纸、电台公布寻人启事。努力过后,没有任何音讯。顾师傅并不死心,他知道孩子太小,搞不清自家的准确地址,但他肯定不会忘记这扇独特的朱漆大门。于是,顾师傅便在大门旁摆了一个修表摊,一边摆摊糊口,一边向过路的人打听虎子的消息,等待儿子的归来。”
“就在那年冬天,清河坊一带搞旧城改造,古门内外都画满了大大的‘拆’字,要在原址建造市政府大楼。那天,大型挖掘机开到清河坊,顾友朋夫妇,还有一些乡邻横卧在挖掘机前,死活不让动工,说是被拐走的孩子太小,只认得这扇大门,如果拆了,孩子就再也找不到家了!围观的人也七嘴八舌,说清河坊古门是清河市的根,万万拆不得。”
后座的王晨急切地问道:“那后来怎么样了呢?”
司机看看离清河坊古门还有一截路,又遇上堵车,时间充裕,就接着说--其实当时大家明白,政府搞拆迁,哪有什么好商量的?所以大家心里并不抱多大希望。没想到,当时主持拆迁的指挥长是一个老干部,名叫贾正阳,据说是西柏坡人。老贾了解到,古门的拆迁真有可能让被拐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家门,他力排众议,说了一个故事:当年,党中央进驻西柏坡,那时他还是个儿童团长。朱老总的驻地前方有一个百年老磨坊,正好挡在拓宽的路口,使得首长们的吉普车不能直达朱老总的驻地。有人提议将磨坊拆除,被朱老总一口否决。他说:是老百姓的磨坊在先,还是我朱德的住房在先?下车多走几步路有什么关系,真要拆嘛,那就先拆我朱某人住的房子!后来,国民党飞机偷袭西柏坡,观察到有汽车直达的老磨坊,以为那就是首长驻地,便将其炸毁,朱老总驻地反而逃过一劫。事后,朱德带领警卫排战士原地重建了磨坊,那磨坊到现在还在为乡亲们脱粒碾麦。
就这样,古门被保留了下来。好几次上级的文明创建检查,古门都因“有碍观瞻”和“与大楼极不协调”被要求拆除,但贾正阳都顶住压力,拍板保留清河坊古门,让它嵌进了政府大楼的院墙。
说到这儿,司机叹了口气:“可惜,老贾因为这事儿,得罪了不少人,还被小人谗害,最后郁郁而终。”
说话间,出租车已到市府广场。
下车后,王晨几乎是小跑着奔向那扇似曾相识、既亲切又陌生的古老大门。王晨扑上去,扶在门上,上下寻找着,终于,他在右侧门扇离地约一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已呈黑色的三角形小洞,他用手轻轻抠出小洞中的泥土,一枚顶得很深的大头针露了出来。天啊!梦中的一切都被验证了。看着眼前的一切,许多早已遗忘的生活场景浮出脑海,他记起,因为他在门扇上挖了这个小洞,父亲还在他屁股上轻轻地打了一巴掌。想到这些,王晨激动得坐在了地上。
经过DNA比对,王晨真的就是虎子!原来当年虎子被拐,从北方到了遥远的南方。
王晨认亲那天,清河坊古门前像过节一样热闹。人们打起腰鼓,搭起彩门,上面写着大幅标语:“热烈欢迎虎子回家!”顾友朋夫妇颤抖着嘴唇,和当年的街坊齐声念着只有清河坊大杂院里的人才会唱的儿歌:“红漆古门左右排,两个将军守山寨……”
王晨朗声接上:“白天各自两分开,夜晚牵手碰头来”--“暗号”对上了!
哭声,笑声,掌声,欢呼声融成一片。王晨流下了悲喜交加的泪水。
接着,众人来到贾正阳的墓前,献上鲜花和水果,以表敬意。
(选自《故事会》2021年第1期)(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情节的展开,王晨经历了对“熟悉的家门”的疑惑、探访古门的急切、寻找到“家门”的激动以及回家的悲喜交加的情感波折。
B.王晨一下飞机,便叫了出租车,迫不及待地催促司机,直奔市政府所在地,去看那扇古门,刻画了他盼望尽快找到亲生父母的心理。
C.插入朱德与老磨坊的故事,歌颂了朱德对历史遗存的爱惜和人民至上的崇高境界,从而赞扬了贾正阳力排众议保护古门的正确决策。
D.电视新闻的传播、梦境的暗示、清河坊古门的印证、童年生活记忆的牵引,加上DNA技术的助力,终于让王晨找到了亲生父母。
(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王晨寻访古门终见双亲,暗线是顾友朋及乡邻等保护古门等待虎子回家,两条线索通过司机勾连起来,构思巧妙。
B.小说在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被拐与寻找、拆门与护门、领袖与干部、寻访与等待的转换和交织中,构建出偶然中有必然的故事情节。
C.小说大量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通过有关古门、儿歌、大头针等的照应描写,既呼应了标题“熟悉的家门”,又表现了童真童趣的主题。
D.小说主要采用对话与细节描写,既清晰地展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语言通俗明了,故事具有文化意韵。
(3)小说结尾说“王晨流下了悲喜交加的泪水”,王晨为何“悲”?为何“喜”?
(4)这篇小说在参加全国故事征文赛时的标题是“清河坊”,你认为“熟悉的家门”和“清河坊”两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组卷:8引用:4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没有健康码而乘车遇阻、现金支付遭拒……当前,不少老年人因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购物、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遇到不便,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影响。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引发了社会对老年群体遭遇“代际数字鸿沟”问题的高度关注。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指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或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导致不同群体在信息接收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代际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数字技术或者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远远快于老年人智能技术学习的速度,这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信息接收和数字使用能力的巨大差异。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势不可挡,其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出行、数字化支付、数字化办公甚至是数字化就医等。因此,解决代际数字鸿沟,加快老年人进步的步伐,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各方面的努力。比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补贴,增强老年人智能手机的普及水平,简化应用,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特点和知识水平的数字化设备和应用,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化设备应用恐惧,提高老年人数字应用学习和普及效率。同时,从家庭和社区入手,提高老年人群智能应用水平,发挥家庭与社区代际信息反哺能力,增强家庭与社区不同年龄人群之间智能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传播。
当然,可以看到的是,数字化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比如互联网生活缴费、互联网购物、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出行、互联网事务服务大厅等,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帮助我们节省了鞋底成本、管理成本、兑付成本等,这也正是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初衷。
从近几年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率及使用率看,这种数字化趋势也正在向高龄人群渗透,不少老年人开始拥抱“数字圈”,但是老年人作为数字化“弱势群体”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高龄人群进入“数字圈”除了面临文化、教育等软约束,还面临着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资费等一系列硬约束,这种社会、家庭有意无意叠加的交流壁垒,是高龄人群跳过数字鸿沟的一大重要障碍。以数字化设备为例,数字化设备费用、SIM资费、服务咨询、软件使用都是依照社会大众的收入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应运而生的,而这些无疑给高龄人群设下了无形的门槛。同时即使持有银行卡等支付工具,也会加剧高龄人群“数字化盲人”的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顿挫了他们融入“数字圈”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让高龄人群更好享受数字化便利,显得非常的必要。比如首先设立老年人数字化设备及 SIM卡专项服务柜台,减轻老年人数字化学习、设备维护、资费服务过程中的困难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研发老年数字设备和应用,让老年人感受到数字化过程中社会的诚意,是消除老年人数字融入恐惧,增加主动性的重要激励。最后,政府、社区尤其是家庭,是数字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年轻人要给予老年人更多耐心,同时给予他们更多转化过渡时间及参与数字化的鼓励,避免“抨击”性的数字化教学过程。
无论年轻人的生活多么的简单和遥远,升格社会中没有哪一个地方的长辈能知道晚辈知道的一切。年轻人在数字化信息和应用方面的压倒性优势,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的代际关系,让高龄人群产生了不安、焦虑和不自信的情绪。作为数字化优势一方,我们应该在消除代际数字鸿沟的过程中,给予老年人更多耐心的指导和成长时间,我想这是数字化时代赋予“尊老爱幼”的新内涵。
(摘编自盘和林《老年人拥抱“数字圈”请多关照》)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 20 条具体要求。方案强调,要完善法规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崔晶雪说,在抓好常态化综合监管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加强宣传,引导他们重视和保护个人信息,通过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开展智能技术教育,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国家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一是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以及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使用行为;二是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并进行重点跟踪,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三是强化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
(摘编自丁怡婷《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人受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智能技术学习上的速度较慢,所以出现了没有健康码而乘车遇阻之类的生活问题。
B.数字化平台设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于生活,给人们带去生活的便利,而它也确实帮助我们节省了鞋底成本、管理成本、兑付成本等。
C.从整体上看,老年人群体目前依然是数字化的“弱势群体”,一些老年人因跳不过数字鸿沟,所以常有一种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
D.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内容很具体,针对的就是老年人遭遇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解决“代际数字鸿沟”的方法中,社区和家庭的信息反哺是极重要的一种,因为社区、家庭与老年人的接触方便且频繁。
B.年轻人辅导老年人进行数字化学习时,如果缺乏耐心,缺乏鼓励,而多用“抨击”性语言,则老年人的学习速度会比较慢。
C.老年人的个人信息需严加保护,因为不法分子都是利用老年人容易对人产生信任的特点,诱使他们上当,使其损失钱财。
D.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都不得拒收现金,这是法规,也是时代需要。
(3)两则材料各自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2难度:0.6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①组卷:265引用:4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