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疆喀什地区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4月份)
发布:2024/11/10 19: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集大成”这个词,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仅仅指集过去之大成,但事实上不仅如此。孟子称孔子“集大成”,主要是因为他在继承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从而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定了完整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孔子之“集大成”,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承前,而在于启后。
杜诗也有同样的情况。入宋以后,人们对杜甫的巨大影响愈来愈清楚,进而赞不绝口了。王禹偁说:“子美集开诗世界。”宋代诗人基本上被笼罩在杜诗的巨大影响之内,所以张表臣说:“有能窥其一二者,便可名家。”在我们今天看来,杜甫总结并发展了他之前的一切诗歌遗产并影响了在他以后历时一千多年的诗歌史。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杜诗、韩文、颜字、吴画先后出现在那个时代,并不是偶然的。苏轼最早称杜诗、韩文、颜书为“集大成者”。苏轼的目光是犀利的,他第一个看出杜诗是古典诗歌的一大转变。同时他也看出了“集大成者”的实践所显示的穷则变的内涵。
从东汉至盛唐,五七言诗歌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总的趋向是不停地向前发展的。唐人虽然对六朝诗歌的淫靡之气颇为鄙薄,但在艺术上却正是六朝诗的直接继承者,从陈子昂到李白,并无例外。到了杜甫,则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对前人的诗歌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表现对象到创作手法,从诗歌体裁到修辞手段,前人在诗国中留下的丰富积累都在社诗中汇总起来了。
在杜甫之前,建安七子用力描摹动荡的社会现实,曹植、阮籍着意刻画深沉的内心律动,陶渊明善于把田园生活纳入他的恬静心境,谢灵运擅长摄取山川景物的奇丽外貌……到了杜甫,则对上述的题材内容兼收并蓄,而且使它们互相渗透、融合,从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最深沉的内心独白,却偏偏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惨状。秦州至同谷道中的一组纪行诗刻画山水的功力可与大谢媲美,却偏偏抒发了“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的政治理想。在杜诗中,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整个外部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而且都被纳入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准则、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从杜甫开始,儒家诗教的积极精神真正成为古典诗歌的指导原则。在杜甫以后的著名诗人很少不是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进的。
在杜甫之前,建安诗歌以慷慨的气势取胜,阮籍《咏怀》以沉郁的风格见长,陶诗平淡自然,谢诗富丽精工,齐梁以降,由古变律,又从形式到风格不断地有所进展。杜甫对上述的艺术手段兼收并蓄,熔铸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格律严整而气势磅礴,字句烹炼而意境浑然,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不仅如此,在杜甫手里,诗歌的表现手段有了新的发展。七言律诗在艺术上臻于成熟,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开始成为重要的样式,用诗歌发议论的手法也得到了成功的尝试。后代诗人们无不在艺术上受到杜诗的熏陶和启发。
古典诗歌由唐转宋,前人或以韩愈为其源头,其实,杜甫才是这一转变过程的真正发韧者,韩愈只是在杜甫所开创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从而也很引人注目而已。“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杜甫在古典诗歌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创作实践中求新求变,从而为诗歌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杜甫之“集大成”与孔子之“集大成”一样,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承前而在于启后。“集大成”这个概念能够从哲学领域移植到文学领域,诗国“集大成者”这顶桂冠不是由唐人而只能由宋人来奉献给杜甫,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摘编自程千帆 莫砺锋《杜诗集大成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集大成”一词来称述孔子,而宋人用之来描述杜甫在古典诗歌领域的成就。
B.宋代诗人清楚地知道,他们都受到了杜甫的影响,其作品都是效仿杜诗创作出来的。
C.自汉至唐,我国诗歌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杜甫在此基础上做了全面总结。
D.杜甫在诗歌表现手段上取得开创性成就,如最早写作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解释孔子在思想领域“集大成”的内涵,意在引出对杜诗“集大成”的论述。
B.文章从“承前”和“启后”两方面论证了杜诗的“集大成”,其中后者是论述的重点。
C.文章综合运用了类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文章按文学史的先后详细介绍了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富有条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杜甫不处在剧变的时代,杜诗可能不会“集大成”,研究杜诗不能忽视时代因素。
B.六朝诗有淫靡之气,但是在艺术上仍有积极的一面,所以唐诗完全继承了六朝诗。
C.杜甫兼收前人的题材,使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其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
D.有人认为是韩愈开启了古典诗歌的唐宋转变,其实他所走的诗歌道路是杜甫开辟的。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1858年发现了莫比乌斯环带。他把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度与另一端粘在一起,做成了莫比乌斯环带。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而莫比乌斯环带只有一个面(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摘编自吴淑梅、刘宏博《莫比乌斯带》)材料二:
莫比乌斯环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无尽的奥秘。数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对它研究探索,使它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工业上很多机械设计的传送带都被做成了莫比乌斯环状,这样整条传送带环面各处就能均匀地承受磨损,避免了普通传送带单面受损的情况,延长了使用寿命。针式打印机中的色带,为充分利用其表面,常被设计成莫比乌斯环状。在音乐磁带中运用莫比乌斯环,可加大磁带的信息承载量。莫比乌斯环原理也被运用在工程建筑中,如中国科技馆的三叶纽结,是由莫比乌斯环演变而成的,它表示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门类之间没有边界。此外,莫比乌斯环在邮票、绘画、电影等方面也都广受青睐。
(摘编自阮征、柯惠静《扭曲中的数学美——“怪圈”莫比乌斯环》)材料三:
莫比乌斯环是一个超越常识的存在。将一根纸条扭转180度,然后两头粘接起来,就可以制成一个莫比乌斯环。环面是一种单侧、不可定向的曲面,沿着纸带的中央行走,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回到原点,无始且无终,可以无尽循环。而如果我们把得到的纸环剪开就会发现更多奇妙的现象。
我们把一个莫比乌斯环沿中线剪开后,居然变成了一个大环;将莫比乌斯纸环沿着三等分线依次剪开,会形成一大一小相互套连的两个环,大环周长是原莫比乌斯环的两倍,小环周长与原莫比乌斯环相同;以此类推,沿四等分线、五等分线……依次剪开,我们会发现莫比乌斯环等分后得到的环数及环的周长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变换分割方式,沿着1/2、1/3……线分割,从得到的莫比乌斯环结构中我们又会发现新的规律:沿着1/N(N>2)线分割,永远只会得到两个相互套连的纸环,而且其中一个纸环的长度为另一个的2倍,但随着N的变化,得到的两个纸环宽度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莫比乌斯环的发现使拓扑学(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一些性质不变的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通俗来讲,拓扑就是无论我变成什么形状,我还是我。
(摘编自顾冰《走不尽的莫比乌斯环》)(1)下列没有运用莫比乌斯环原理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纸带有两个面,即正面和反面;而莫比乌斯环带却只有一个面,所以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平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B.莫比乌斯环面只有单侧且不可定向、无始无终,这些超越常识的特点引发了人们的兴趣,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
C.做成莫比乌斯环状的传送带、针式打印机色带、磁带,可避免单面受损的情况,使整条环面均匀承受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D.只要沿N等分线或1/N线分割莫比乌斯环,就永远只能得到两个相互套连的纸环,而且这两个环的周长还存在一定的规律。
(3)研究莫比乌斯环有什么意义?它的发现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组卷:1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作者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类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B.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C.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D.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2)小说的标题“大湖”看似普通,却意蕴深厚,它有哪些寓意?请结合作品加以概括。
(3)小说将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很多伟大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个共同的品质——好奇心。好奇心可谓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驱动力。李政道说过:“好奇心非常重要,我们搞科学离不开好奇心,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奇心事关问题的提出,而科学研究是为了探索新知,其前提就是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创新必须要有好奇心。没有了好奇心,① ;没有了问题,我们就很难去深究,我们的科学就很难一步步向前推动。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一味地遵循标准答案,很少提出独立的见解,教师只喜欢学生按照自己说的去做,那么,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② ,将来进入研究领域之后,很难提出创新问题。
很多重大科学发明都是源于好奇心,比如,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有一次在游船上,看到有人在展示实体电磁体,心生好奇,随后他自学电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发明了电报。③ ,但只有保持长期的好奇心,才能促使人不断地去探索,从而成就事业。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马大伟又唱起了那首《牡丹之歌》,孩子们似乎已经听厌烦了。
B.在我们故乡,每到年关,家家都会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春联、爆竹、腊肉……谁家的年货丰富,似乎就预示着谁家来年要走鸿运,发大财。
C.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D.告诉不告诉于你没有关系。——我问你,你的意思,忽而软,忽而硬,究竟是怎么回事?组卷:6引用:3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光明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0引用:2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