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的舞蹈路翎 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茶馆里,靠着正面的墙壁,十几年来,用一张方桌和一张小的条桌搭成了一个高台,每到黄昏不论是严寒的冬日或是酷热的夏天,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子们,——而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这是很少有过例外的。张小赖十几年来好像从不会生病,张小赖在茶馆里生动地叫喊着古代的英雄们的事迹,从年轻直到年老,从他的女儿的出生一直到他的妻子、女儿都埋进了黄土,从他自己都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
他热衷于他的这样的生活,恰如这地面上的任何人热衷于他们的生活一样。可是,突然地有一天,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了起来了。是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跑过去了一大半。并且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来,这,使他发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他的惊堂木,而后就拖着腿,点着头,哼着,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了。
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个少年时代的梦想,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都在他的梦里升了起来,照耀着他了。他梦见吕布一戟刺来,挑下了他的帽子,然后又向他温柔地笑了一笑。他醒来就流出了感激的眼泪。他一下午都发烧,非常地不适,但黄昏的时候他还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了他十几年来所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
“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
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作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望着街上的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想,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他手上的坚强的、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的那一件破旧的衣服,就从他的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这就露出了十几年来这种生涯的记录,那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这一副骨架,和它上面的那个魔鬼的头颅,在寂静中轻轻地颤动着。最初这或许是有趣的,博得全场的哄笑;但到了仅剩下一副骨架在这样的装疯作怪里颤动着的时候,就只能引起一种恐怖的印象了。张小赖,在高台上,在幽暗的光线下,高举着两手,站起来了。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这样地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
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作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烈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了,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不好!”他想,忽然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他看见了他的女人,她还是非常地年轻,梳着光洁的头,抱着一个胖胖的孩子,走了进来,他渴望这个,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温柔的灵魂,整个地爱着他,并且不计较他的罪恶。所有的人都把他推到这个台子上来,使他发疯一般地做着怪相,但她,爱他的人,走了进来,含着眼泪告诉他说,这是再不能够的了!
“我再不做丑相了,我要去归田!”他心里面对那个温柔的、亲爱的人说。
“喂,张小赖,曹操哪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
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
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忽然地觉得他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
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个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的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
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选自《路翎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美好的风景画,渲染出整个村镇都有崇尚英雄的氛围,为下文写茶馆里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张小赖所说的英雄故事原先被小镇的人追捧,但在新潮文化出现之后观众开始流失,表明这是一个新旧文化思想交会的时代。
C.为了能吸引观众,张小赖竭尽全力抗争,小说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描写他的癫狂,在作者看来这是他思想的觉醒。
D.小说结尾张小赖用尽全力战胜了胡琴与歌声,最后却死了,凸现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逝去的叹息。
(2)关于文中“关公知恩放曹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小赖借古人的故事,表现自己与黑暗社会斗争的英雄主义情结,他那狂热的精神与可怖的骨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B.斜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激发了张小赖内心不屑与愤怒的情感,他要“替天行道”,隐含着他想要捍卫旧文化的意味。
C.张小赖“惊觉”后的表演未能挽回败局,老板的不屑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听众们的“涣散”将故事推向高潮。
D.感到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绝望到疯狂,最终为守护“热衷的生活”付出了生命。
(3)“寂静”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寂静”的丰富意蕴。
(4)张小赖在文中的形象最终定格在疯狂的舞蹈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算不上英雄。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却是非常地闲静高远。“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涧真的可以说是可爱,而且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会注重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着雨声,晚上你听到雨声加上湖水,在山石上流过的声音是很急的,“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涧边了。
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属于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这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止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引发。
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
(摘编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材料二:
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但若以此论《滁州西涧》,则犹嫌未足。《滁州西涧》语言堪称简淡,意趣则非闲雅所能尽括。那是貌似闲雅简淡,实则满怀忧愤的格调。韦应物早已送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写《滁州西涧》时,人世的不平,社会的险恶,宦海的浮沉,理想、抱负、失望、苦闷,一齐兜上心头。他不再慷慨疾呼、切直倾吐了。他将涌动于心的一切,都用那枝生花妙笔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那里跳动着的其实是一颗并不自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苏东坡说韦诗“寄至味于淡泊”,《滁州西涧》亦然。
历来人们好将韦应物比陶渊明,但注重陶韦诗风相似者多,而深究二人气节相近者少。如陶渊明辞彭泽令千古传为美谈,那韦应物辞栎阳令也是该享令誉的。韦应物自有其不“等陶”处。建中二年,他被任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接到任命,他立即“摄衣辞田里”,那“华簪耀颓颜”一语,于感慨之中溢露欣喜之色,便是明证。那一段“投迹在田中,日出照茅屋”“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的闲居岁月,他并不特别留恋难舍。而这,始终是成年后韦应物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应德民《伤心人别有怀抱——韦应物<滁州西涧>解读》) 材料三:
站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立场重新审视“诗言志”理念,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今天我们更注重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层面来看待“诗言志”。“诗言志”作为贯穿我国长期文艺发展实践的基础命题,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即它的核心在于指明为什么进行创作以及文艺创作主要传达什么的问题。不论“言志”曾经有着怎样的宗教仪式背景和政治伦理背景,这些都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诗言志”理论的参照。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意义,但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一个文献上的“诗言志”观念,而是仍然充满理论活力且具有很强实践指引意义的“诗言志”理念,而这必然是与当下的文艺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的。
其次,要注意到“诗言志”理念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诗言志”理念要在相关概念群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性、情、志在“诗言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者统一于“诗言志”的理论框架之下。其中,“性”既是情志的产生根源,也是情志活动的底层逻辑,具有根本性,而“情”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具有现实性。“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志”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志”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意义,如果没有“志”,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人永远束缚于当下的局限性中。“志”,给予了人类孤独面对浩瀚宇宙的勇气,概而言之,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可以说是出于“性”、显于“情”、成于“志”,三者缺一不可。
最后,“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志”是文艺创作的源动力,是文艺创作的主导,也是实现文艺价值的关键。“志”体现的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度体认,包含着自觉的价值判断,指向的是未来的路径,它是主体意识最强烈的显现。“志”一旦形成,便有强烈的表达倾向与行动倾向。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核心在于主体在困顿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进而借创作来表达内心之志、实现内心之志,“言志”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而“情”本身是散乱的,只有在某种“志”的引领下,才能汇聚成可以被表达、被抒发的“情感之流”,才能进入文艺作品之中。
今天,我们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强调“志”所代表的政治伦理观念,但“志”所传递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承载的重要使命。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吐露创作者内心之“志”,还要试图提高“志”的层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要“言志”,但“言志”至少应该是具有“诗性”追求的文艺作品的核心目标。
(摘编自罗家湘林天泉《“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除了可爱,还有可惜的意思,可惜大多数人只追逐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B.材料二借用苏东坡“寄至味于淡泊”的说法,认为韦应物将自己不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C.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陶韦诗风相似、气节相近,韦应物辞栎阳令的行为与陶渊明辞彭泽令的行为都是享有美誉的。
D.性、情、志在文艺创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指向高远之处,在创作中是主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借助于阅读《滁州西涧》的丰富感受,证明诗的第三个层次不止使读者感动,感动之后还给读者一种言外的感受。
B.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基本相同,都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闲雅简淡的实景,深层次上满怀忧愤的格调。
C.在材料三中,作者通过文王、仲尼、屈原等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言志”是明确人生追求的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D.用材料三中的观点审视韦应物的诗,可以说,《滁州西涧》表达了一种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的“志”。
(3)下列诗句所言之“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4)材料一选自叶嘉莹的《说中晚唐诗》,作者是如何“说”韦应物诗的?请从行文思路与语言特色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5)某中学的初一学生正在学《滁州西涧》,为了让他们的学习更得法,你会提供哪些学习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述。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应物,京兆长安县人也,少游太学。当开元、天宝间,宿卫仗内,亲近帷幄,行幸毕从,颇任侠负气。洎渔阳兵乱后,流落失职,乃更折节读书。屏去武功之上方,复返津上,园庐芜没,贫无以自业,客游江淮间,所与交结,皆一时名士,因从事河阳,去为京兆功曹,摄高陵令,永泰中,迁洛阳丞。两军骑士,倚中贵人势,骄横为民害,应物疾之,绳以法,被讼弗为屈,弃官。
大历十四年,除栎阳令,复以疾谢去,归寓西郊,择胜隐于善福祠,从诸生学问,澹如也,建中二年,拜尚书比部外郎。明年,出为滁州刺史。滁山川清远,山中多隐君子,应物风流岂弟,与其人览观赋诗,郡以无事,人安乐之,四年十月,德宗幸奉天,应物自郡遣使间道奔问行在所。明年兴元甲子使还诏嘉其忠俄握江州刺史居二岁,召至京师。贞元二年,由左司郎中补外,得苏州刺史。在郡延礼其秀民,抚其惸嫠甚恩。久之,白居易自中书舍人出守吴门,应物罢郡,寓于郡之永定佛寺。太和,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年九十余矣。
应物性高洁,善为诗,气质闲妙,浑然天成,初若不用工,而近世诗人莫及也。白居易尝语元稹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深得讽谏之意,而五言尤为高远雅淡,自成一家。”其为时人推重如此。《新唐书•文艺传》称应物有文在人间,史逸其传,故不录。予爱其诗,因考次其平生,恨史官编摩疏陋耳,嗟夫!应物崎岖,身阅盛衰之变,晚乃折节学问,其诗往往及治道。士固有悔而能复,厄而后奇者,如应物有以自表见于后世,岂偶然哉?
(选自南宋沈作喆《补韦刺史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A年B兴C元D甲E子F使G还H诏I嘉J其K忠L俄M擢N江O州P刺Q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B.洎,至、及。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洎”含义相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含义相同。
C.风流,潇洒。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千古风流人物”的“风流”含义相同,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含义不同。
D.韦苏州,文中指韦应物,古人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其人。与柳宗元因官终柳州刺史,被称“柳柳州”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应物少时在太学学习,后担任皇上的近侍,出入宫闱,皇上出行都跟随,十分放纵豪侠有傲气。
B.在生病辞去栎阳令后,韦应物隐居在家乡西郊善福寺的僧房里,和诸生一起学习求知,淡泊闲适。
C.在担任苏州刺史时,韦应物礼遇人才、厚待孤苦百姓,当白居易从中书舍人的职位上被贬到苏州时,他已离任。
D.韦应物性格高洁,擅长写诗,开始写诗并不用功,后来同时代的诗人没有谁能比得上,白居易也盛赞其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应物疾之,绳以法,被讼弗为屈,弃官。
②予爱其诗,因考次其平生,恨史官编摩疏陋耳。
(5)从本文看,作者称道韦应物的原因有哪些?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
8.经典作品总能设身处地地打量其人物的存在,往往会呈现人物的“两面性”,没有截然的好,也没有截然的坏,《红楼梦》也是如此。请在王熙凤、刘姥姥、焦大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言行事迹,分析其“两面性”。不超过100字。
组卷:6引用:4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哲学家培根说:“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心怀悲悯的人,应该鄙弃丑恶,坚守良知,追求正义。
《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祝福》等作品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曾激发起我们的悲悯情怀,而现实生活中许多身处困厄或遭遇灾难的人也应该得到我们的深切关怀。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