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社旗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6 16:30:7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五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组卷:631引用:54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摘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从传统诗词中挖掘时代内涵,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优秀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诗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在阔步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显现着自己的文化自觉,而网民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度以及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孩子家长发出了呼声: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如今歌舞类、亲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市场下,以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去进行综艺节目的改革,也许会是一个好的方向,用诗书去抵制烂俗,进一步引领观众,促进新媒体市场下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关于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要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摘自2017年2月14日《传统文化不能只活在秀场上》)(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主要是因为节目富有悬念、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也最接地气。
    B.材料二指出《中国诗词大会》让孩子们分享了诗词之美,感受到诗词之趣,理解了诗词意思,滋养了精神世界。
    C.材料三认为传承古诗词的最大阻力是其缺乏现实活力,在现代诗中融入古诗词元素是传承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
    D.鲍勃•迪伦坚守美国传统,创新诗意表达,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下可拥有现实活力。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都提到《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及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贡献,都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接轨,以及《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重在传统与现实的对接,第二则材料重在《中国诗词大会》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差别,第三则材料重在探求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对当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材料三的报道较为详尽,比较全面,体现出新闻客观真实的特点,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报道,不够客观。
    D.三家媒体都报道了《中国诗词大会》,说明三者都关注文化热点,关心社会时事;都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
    (3)《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热播,对于我们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孩子们
    [波兰]姆罗热克
          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市政广场上,几个孩子在兴奋地堆着雪人。
          广场非常大,每天有很多人来来往往,政府机关的许多窗户都朝着广场。
          广场中间,孩子们玩兴正浓。他们先滚了一个很大的雪球,算是雪人的肚子。后来又滚了些小一点的球,做其他部位。然后又滚了个更小的球,便是雪人的小头颅了。他们捡了些小黑煤块,充作雪人的扣子,从上到下扣得整整齐齐。鼻子是一根胡萝卜。所有的小孩子,都会堆这样的雪人。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很忘情。
          人们在广场上来来往往,都会为雪人稍作停留。各个机关在办公,似乎并未在意广场上的孩子及他们的雪人。
          父亲很高兴他们玩这种游戏。因为他的孩子们在新鲜空气里玩耍,脸蛋儿都红红的,胃口好,饭量也会增大。
          但在傍晚,却忽然传来了敲门声。进来的是广场售报亭的报贩子。他一进门就表示抱歉,说打断了他们休息,但他认为有必要同父亲探讨一些问题。小孩子年幼无知,得好生照看,这对他们以后有帮助;他要对孩子负责,不能有丝毫疏忽。这是他登门拜访的原因所在。
          然后,他说到了来的重点,他谈到了孩子们给雪人装的胡萝卜鼻子,红得就跟他的鼻子一样。他的鼻子红是由于受了冻伤,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他认为孩子们不该用这个来取笑他。因此,他希望能阻止这一切。
          父亲很理解他,也很重视这些意见,这当然是孩子们不对。他们真不懂事。于是他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严厉地问:“你们怎么能取笑这位先生而给雪人装个红鼻子呢?”
          孩子们很惊讶,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他们听清楚了,马上摇头说,他们根本没想过。
          但是,他们仍为此受到了父亲的惩罚。目的已达到,报贩子返身走了,却在门口跟区合作社主任碰了个满怀。父亲很热情地招待主人,但不明白这样一个重要人物来这里干什么。主任见到孩子们立即皱起了眉头:
    “哼!就是他们!您应对他们严加管教。别看他们小,可是很厉害呢。今天我从窗户巡视广场,我看到了什么?他们竟然在那儿堆雪人!真令人……”
    “啊,您也是为那个鼻子……”爸爸猜测说。
    “什么鼻子?哦,不,我是说,他们把第二个雪球放在第一个上面,第三个再放在第二个上面,这是什么意思?以为我看不懂吗?这怎么能让人忍受?”
          见父亲不明白,主任更生气了。
    “你难道还不懂这意味着什么吗?他们是想说,在这个区合作社里一个窃贼坐在另一个窃贼的头上。可这是诬蔑,谁都不敢乱说,就是报纸也得谨慎谈论这事儿,可他们……”
          主任一再强调,考虑到孩子们年龄尚幼,不要求公开赔礼道歉,但今后要多加注意。
          孩子们又一次受到审问,问他们堆雪球时,是否想说明区合作社里一个窃贼坐在另一个窃贼头上。
          孩子们依旧摇头。但不可避免的,他们又受到了惩罚。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门再一次被敲响。门外是本区名声显赫的人物——市人民委员会主席。
    “我是为孩子们的事而来的。”
          父亲似乎有点习惯了,也有了经验。因此,向他推过椅子,请他坐下。
          主席开口说:“我对您很失望,您竟然可以容忍家里人反对政府?”
          父亲更不明白了,自己怎么会与政府作对了?
    “您的思想觉悟完全展现在了孩子身上。谁会对人民政权机构进行讽刺?是您的宝贝孩子!”
    “噢,您……”父亲胆怯地道,“似乎是说一个窃贼……”
    “窃贼?小事一桩!难道您不清楚,在市人民委员会主席的窗下堆雪人意味着什么?您不知道我们在背后曾被嘲笑了几百次。为什么您的孩子不在别的部门窗下堆雪人?怎么?您以为沉默就可以了?这沉默意味深长,我能从中得出结论。”
    “好吧!亲爱的先生,我想您应该好好想想了,”主席接着说,“顺便说一下,在家里不系扣,是我的私事。您的孩子为什么要用这事来开我的玩笑?雪人身上从上至下的一排扣子也是语义双关的。我再说一遍,这完全是我的个人问题,这不应该受到嘲笑,您的孩子无权过问!”
          深受指责的父亲有些受不了了,他把孩子们全都叫来,要求他们马上承认,刚才主席所说的一切都是他们精心安排的。
          孩子们虽然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但依照父亲说的,保证他们堆雪人不过是为了玩耍,没有任何附带想法。但是,父亲为了以防万一,不仅不准他们吃晚饭,罚他们站墙角,还加了一些更严厉的惩罚。
          这天傍晚,还有几个人来敲他们家的门,但父亲再也没有开过门。
          第二天,我又看见了那三个孩子。广场是不准他们再去玩耍了。他们的小脑袋一定又在想着什么。
    “我们再来堆雪人吧。”一个说。
    “咦,还玩呀,太没趣了!”
    “我们来堆那个卖报的,给他安个大大的红鼻子。他的鼻子红,因为爱喝酒,这可是他自己说的。”第二个宣布。
    “不,我们堆那个合作社主任吧!”
    “干脆堆那个主席吧!因为他是个笨蛋,还给他安上一排扣子,把他的隐私泄露出去。”
          孩子们又闹了起来,又找回了昨天堆雪人时的快乐。最后决定挨个儿堆。
          他们比昨天更卖力、更开心地干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有荒诞意味的小说,作者通过平实洗练的语言,再现了滑稽可笑、荒唐扭曲的人物和事件,映照出波兰民众的生活环境。
    B.小说中,广场上的报贩子来找父亲时说了一堆抱歉的话,再说到红鼻子的事,说明他是真心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做到多为他人着想。
    C.小说中报贩子、区合作社主任、市人民委员会主席等对雪人有所不满,认为孩子们在堆雪人时别有用意,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D.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其中人物,富有个性化,他们或委婉谨慎,或咄咄逼人,或童真烂漫,呈现出特点不一的人物形象。
    (2)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说情节要点。
    (3)小说结尾,孩子们准备挨个儿给昨天来家里的人们堆雪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9.仿照下面的句式,另选一物写一组句子。意思完整,每句字数不一定要与原句相同。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组卷:2引用:1难度:0.8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
    --法捷耶夫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她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
    --闻一多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
          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日潮韩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竟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展饰等。
          ⑤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青少年认可。
          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却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
          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