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阅读(每小题9分,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今,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纸质阅读将何以安顿?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
          其实,“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第二,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活泼、生动,也更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的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所以政府提倡“书香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这一社会问题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雷达,选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能够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阅读文化,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B.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碎片化、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取代了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压倒了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C.纸媒文章虽然规范、严谨,但想象不足;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博客、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活泼、生动、更接地气,发表也更加便捷,但难免有些良莠不齐。
    D.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但是,新兴的电子阅读如果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则足以让一个民族担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观、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让电子阅读显得相对更加轻松、愉悦、便捷,这样,必将挤压纸质阅读。
    B.抱着一本书看是阅读,电子阅读,像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是阅读,这表明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
    C.新媒体让读者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直接影响作者的下一步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可以转变成主体。
    D.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就是那种细嚼慢咽的,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能考验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的严肃阅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冲击下的当前时代,纸质阅读的人数虽然减少,但由于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所以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
    B.阅读形式的变化使当下的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则日渐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
    C.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容易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得到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探寻、求索新知识的能力。
    D.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问题比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对一个国家、民族影响更长远,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组卷:6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摘编自《毛泽东自传》
          我于1913年入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
          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我一共用了160元——连所有学费在内。在这个数目里面,一定有1/3是用在报纸上面的,因为经常订阅,书报费每月约需一元,此外我还时常向报摊购买书籍和杂志。父亲责备我说是浪费,他说这是在废纸上花钱。不过我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而且从1911年到1927年,当我和中国最初的红军中坚分子爬上井冈山时,我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是夏,我决定到北京去。当时,许多湖南学生都计划到法国去工读。我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计划。不过,虽然我帮助他们实现这个计划,并且他们受新民学会的帮助,但我本人并没有到欧洲去。我认为我对于本国还未能充分了解,而且我以为中国可以更有益地花去我的时间……
          我是向朋友借钱去北平的,所以一到就得找事。那时湖南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昌济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助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馆佐理员,薪俸每月8块大洋。
          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许多人名之中,我认为有几个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袖,是我十分敬仰的人。想和他们讨论关于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过他们都是极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倾听一个南边口音的图书馆佐理员所讲的话。但是,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借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不过当时我还彷徨,还在“找出路”。我读了几本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和一个常来看我的北大学生时时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1919年初,我到上海去,和准备赴法的学生一起。我又只有到天津的车票,也不知道怎样可以走下去。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同学借了10元钱给我,使我能买票到浦口。旅途中,我在曲阜下车,访孔子墓。我去看了孔子和门徒濯足的溪水、圣人幼时所居的小村。我看见孔子所植的树。我又访问颜回的住处和孟子生地。在旅途中,我还登游过泰山。
          不过,当我到达浦口时,钱用光了,而且车票也没有。没人有钱借给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不过最倒霉的就是一个贼偷去了我仅有的一双鞋子!可是,我的运气非常好。在车站外面,我碰到了一个湖南的老友,他借给我足够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到了上海后,我知道有了大笔款子帮助学生留法,并且可以资助我回湖南。
          回长沙以后,我就在政治上做更直接的活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我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政治活动上,我是湖南学生报纸《湘江评论》的编者,这个报纸对于湖南的学生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沙,我帮助成立文化书社,这是一个研究新文化和政治趋向的团体,这个社和新民学会都激烈反对当时的湖南都督张敬尧。新民学会更是厉害,领导了一次学生大罢课来反对张,要求将他撤换,同时派遣代表到北平和西南去,去煽动反对张敬尧。当时孙中山在西南活动,张为报复起见,就禁止《湘江评论》出版。
          这件事过后,我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反军阀的运动,新民学会将反张的斗争扩大而为普遍反军阀的运动了。在北平我做了一个新闻社的社长,来推动反军阀工作,在湖南,这个运动得到了相当的成功。张敬尧被谭延闿打倒,并在湖南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1919年,我第二次到上海,在那里我又一度碰到陈独秀。我和他第一次相见是在北京,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给我的影响也许比那里任何人所给我的都大。那时我也见过胡适,访问他,要他援助湖南的学生斗争。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们的计划,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过后我回长沙,开始组织这个协会。我在那里得到一个教员的位置,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里的活动,那时协会有回湖南“独立”的计划。
          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我第二次到北平时,我读了许多关于苏联的事情,同时热烈地寻找当时中国所能见到的一点儿共产主义书籍。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它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此后丝毫没有过动摇。这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以中文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关链接:
          ①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他被编入第八班。湖南师范第一学校,创建于1903年,前身是湖南师范馆,最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创办的城南书院,与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比肩。学校的教育思想先进,聘请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教师任教。与毛泽东几乎同时的一批进步青年有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和陈章甫等,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堪称“新青年”的摇篮。(摘编自《毛泽东传》)
          ②张敬尧(1881—1933),当时的军阀,1918年3月率北洋军进入湖南,任督军。他驻湘期间,曾纵兵抢劫,滥伐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和伪造选举等等。湖南人民当时即有“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呼吁。1920年,张在一片声讨声中逃离湖南。同年7月9日,毛泽东在给胡适的信中兴奋地说:“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师范学校读书的几年,毛泽东把大部分的学费都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并因此养成了习惯,但他父亲并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反而责备他是在废纸上花钱。
    B.在生活困苦的时候,李大钊给了毛泽东一份工作;在思想彷徨的时候,陈独秀给了毛泽东一个方向,可以说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影响毛泽东极大的人。
    C.在北大做图书馆佐理员的那些日子,由于职位低,很多人都不把毛泽东放在眼里,但他并不丧气,仍然参加研究会和不断读书学习。
    D.1920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领导他们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读书和学习活动有哪些?
    (3)在不断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你的人生启示。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文章很有可读性,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夸张、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前后呼应,诗化的语言富于哲理性。
    B.文章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深刻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C.文中说“时间也是一种空间”,既然是空间,那么就可以存放东西,能在这个空间存放东西的人觉得充实,否则,便觉得无聊、空虚。
    D.作者每每把过去的日历扯下的时候,塞在书架或画册中,这扯下的日历犹如生命的落叶。可见作者惋惜流逝的时光,畏惧生命的衰老。
    E.作者把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日历”记得十分清楚,因为他是从死神的指缝里逃出来的。每个亲历者都会如他一样,记忆清楚、仔细。
    (2)作者开篇设问:“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请概括他喜欢用“日历”的原因。
    (3)作者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荆轲刺秦王
    选自《战国策》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下列对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长侍足下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既祖,取道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组卷:0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11.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表一
    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
    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 不好也不坏 不太融洽 非常糟糕
    26.43% 56.07% 14.64% 1.43% 1.43%
    表二
    影响寝室成员关系原因
    心理因素 家庭背景 生活习惯 情感因素 个人价值观
    26.47% 5.75% 21.92% 16.19% 29.67%
    (1)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
    (2)请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寝室生活的同学们提供两条建议。(不超过50字)

    组卷:20引用:1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他是一名邮差,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邮件分送到每一个家庭。这样的工作平淡无奇,比起许多从事如何改善人类生活及生命的学者专家们,他的工作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之至。在二十五年当中,他的工作态度,始终和他第一天到职时的做法一致。不管狂风暴雨、天寒地冻,甚至在数次大地震灾难当中,他总是能够准时地将信件交到收件人的手上。他告诉人们,他之所以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地做好邮差工作,主要是他喜欢看到人们接获远方亲友捎来的信息时,脸上那种喜悦无比的表情。
          依据上面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组卷: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