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一中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处方遣药精巧出奇的冷香丸,到仅有四色如烟如雾的软烟罗,无论是费尽心机详尽叙述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部《红楼梦》写到的华美精致器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物画卷。曹雪芹对上层社会的奢靡与风雅信手拈来,著作中随处可见其化用。
          《红楼梦》一书,食色性俱全,大场面比比皆是。但在这等繁奢中,却往往没有对佳肴进行详细描述。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众人面前是何珍馐不得而知,宵夜之丰盛却通过王熙凤之口一一道来。贾母夜长饥饿,凤姐提出油腻的鸭子肉粥、温甜的红枣米粥均不合老太太口味,最后的杏仁茶中选时,贾府已现衰颓之势,元春省亲时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已不复存在,但强弩之末的光彩却仍十分炫目,仅是宵夜就如此面面俱到,不能不感慨贾家惊人的奢侈。
          大场面如此,温馨的小场景也少不得彰显贾府的富丽。黛玉初进贾府,所提到的药品便是人参养荣丸。人参是贵重药品,也是贾府富贵的象征,与其兴衰密切相关。彼时的贾府视人参为区区小事,然而七十七回中翻遍全府却找不出二两上等人参,也正预示了贾家的衰败。
          除了人参养荣丸外,书中最令世人熟知的另一味药便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冷香丸遍采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之蕊,又须尽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时的雨露霜雪,还要辅以白糖、蜂蜜,黄柏煎汤方能服下。这匪夷所思的配方在极尽雅致的同时,更非人力、财力双全不能做到,薛家殷实的家底也被写到了极致。
          自第八回宝钗正面出场以来,其人物形象在细节之中日渐丰满。宝玉初见宝钗之时,宝钗身着“一色半新不旧”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坐在炕上做针线,“看去不觉奢华”。但在中国古代工艺中,二色金需要以不同成色的黄金打成极薄的金箔,再制成金线,最终才能呈现颜色不同的效果。不过一件家常旧衣,便已如此贵重,薛家全盛时期的富贵可想而知。
          孟晖对曹公此处随手带过并不多提的做法笑言:“曹雪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对这些实在太熟了。”
          另外,作为贵族世家,贾府用器数量之巨大、质量之精良自不必多言,但真正能入得了见多识广的贾家主子法眼的,多数并不在这中间。阅尽百样纱罗的凤姐也将其认成普通蝉翼纱的软烟罗便是一处,受了老祖宗贾母的一顿教训才长了见识。贾母教她软烟罗分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银红四色,既有折枝花样,也有百蝶穿花、流云万蝠花样。而康雍乾时期,最为流行的纹样之一便是流云百蝠。
          相较于清雅富贵的大观园众人,来自乡下的刘姥姥则是尘俗的代表。二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刘姥姥前往栊翠庵,又将自己的“老君眉”递给她尝。刘姥姥一口喝干,只说这茶太淡,自己喜欢喝浓茶。茶水无论优劣,在刘姥姥看来只有冷热浓淡之分,再无其他。而这也正是她来自乡村生活感官的粗粝感受。但是,书中的刘姥姥也给了世人一个以粗俗平常的眼光重审豪奢的机会,并创造出了一种错觉。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尽管“秤砣”钟表新奇不已,最终使刘姥姥折服的却是“几十只鸡配它吃不出原味”的家常菜——茄子。
    (摘编自曾心仪《从冷香丸到软烟罗——器物之道解读<红楼梦>雅与俗》)材料二:
          “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著名的情节。宝玉第一眼看时只见“金翠辉煌,碧彩闪灼”;接着借贾母、王夫人之口强调“就剩下了这一件”“仔细穿,别糟蹋”,突出其独一无二、不可再造;随后,通过外间织补匠人、裁缝绣工都不认得、不敢碰,说明其稀罕难得、人所未见。总之,多方铺垫,把“雀金裘”这件服饰的华美贵重推到了极致。偏偏这样一件人间“尤物”,陡然残缺,后襟上烧了指顶大的一个洞眼。这与其说是宝玉的粗心,不如说是作家的匠心。
          再次,雀金裘谁能补、谁肯补成了火烧眉毛的当务之急。“补裘人”的角色谁属?晴雯成为独一无二的人选,具有“唯一性”。晴雯的针线女工素为贾母赏识,丫环虽多,只有晴雯会界线织补之法。偏偏此刻晴雯已卧病数日,脸面烧得飞红,身上热得烫手,鼻塞声重,头痛难忍,加之为坠儿小窃动气受风,病上添病。尽管如此,她还是挣命咬牙,漏夜赶工,硬撑着把这个细巧活计从拆开里子、钉牢竹弓、刮松破口,到分出经纬、界出地子、一针一线地织补完工,再用小刷剔出绒毛。真是何等精细,何等工巧,足可乱真。而此刻晴雯已经力尽神危、颓然倾倒了。
          总之,“补裘”犹如一个聚集点,为解宝玉急难,晴雯殚精竭虑、一力承当、肝胆照人。较之全书中刻画晴雯的“撕扇”“拒抄”“诀别”诸节,“补裘”更有特点,更见精采。晴雯个性,犹如这件雀金裘一般高贵、闪灼生辉。可以说,崭新的完好无损的雀金裘固然令人惊艳,自有其审美价值;然而被烧破的、经晴雯织补的雀金裘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因为它对结撰故事情节、深化人物关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件服饰,它的文学功能——以物寄情被发挥到了极致。恐怕只有在《红楼梦》里,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人文风景,即服饰作为文学元素的渗透力和能动性。
          类似以服饰写人寄情的,还可以举出“香菱换裙”。香菱此裙叫做“石榴裙”,是条刚上身的新裙子,在大观园中戏耍时拖在一汪积水里污湿了半扇,十分狼狈,恰被宝玉瞧见。宝玉固然可惜这新裙子,却更怜惜香菱其人,于是出主意以袭人同样的裙子替换,帮助香菱排忧解难。在这里,宝玉出于一贯体贴女儿的本性,以尽心服役为乐。
    (摘编自吕启祥《江宁云锦映红楼——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参养荣丸的细节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象征;冷香丸的配方令人匪夷所思,写出薛家家底的殷实。
    B.虽然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看起来“一色半新不旧”,但二色金的制作工艺显示出贵族生活的奢华。
    C.曹雪芹将雀金裘以物寄情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使读者领略到服饰作为文学元素独有的渗透力和能动性。
    D.“石榴裙”结撰起情节以及宝玉、香菱和袭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彰显宝玉体贴女儿的形象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宝玉之口将宝钗的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带过,并不代表此物不值多提,而是显示出作者对贵族生活的熟谙。
    B.凤姐将软烟罗误认成蝉翼纱与刘姥姥将钟表误认为作“秤砣”,本质上都显示出人物的粗俗和源自生活的粗粝感受。
    C.晴雯作为“补裘人”角色的唯一性,以及雀金裘因晴雯病中之补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均显示了作者巧妙的文学构思。
    D.“晴雯撕扇”中扇子这个物件,也和雀金裘一样发挥了用物来写人寄情的作用,多角度刻画出晴雯的人物形象。
    (3)下列器物中不具有“雀金裘”“石榴裙”写人寄情功能的一项是
     

    A.香雪拿着的铅笔盒(《哦!香雪》)
    B.小媳妇的百合花被子(《百合花》)
    C.周朴园的旧衬衣(《雷雨》)
    D.张驴儿父亲误喝的羊肚儿汤《窦娥冤》)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写作脉络。
    (5)有同学想尝试写网络历史小说,请你根据材料一,为该同学的小说中可能涉及的生活器物的选用提三点建议。

    组卷:3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父辈(节选)
    阎连科
          父亲是病死的。
          在那个几千口人的镇子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的父亲是病死的。哮喘病、肺气肿,直至发展到后来的肺原性心脏病。可是,仔细敲推想来,病只是父亲故逝的表层因由,而根本的、潜深的,促使他过早患病并故逝的缘由,是他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命运的忧虑。或者说,最直接的因果,是对我山高海深的担忧。
          事实上,我的执拗是父亲陈病复发的根本,是父亲年仅58岁就不得不离开人世,不得不离开母亲和我们兄妹的根本因果。换一句话说,父亲可能是——也许本来就是因我而过早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是因我而过早地告别了虽然苦难他却深爱的世界。
          是我,缩短了父亲的生命。
          回忆起来,似乎自我记事伊始,在那段无限漫长的年月里,我家和许多家庭一样,家景中的日月,都不曾有过太为暖人的光辉。那时候,文革开始的前后,整个中国乡村的日子,都四季春秋地汪洋在饥饿中间。每年春节,吃不上饺子,或者由做母亲的把大门关上,在年三十的黄昏,偷偷地包些红薯面裹一纸白面做皮的黑白花卷馍儿,似乎并不只我一家独有。而在那个乡野村舍,属于我家独有的,是父亲早年的哮喘病在没有治愈时,我大姐又自小就患上的莫名的病症。
          在我家那二分半的宅院里,姐姐半青半红的哭声,总像一棵巨大蓬勃的树冠,一年四季都青枝绿叶,遮蔽得由父亲尽竭心力创造的日子,冬不见光、夏不见风。现在想来,姐姐的病确实就是今天街头广告上常见的无菌性骨头坏死一类的魔症,然在那时,几十多年前,在那个小镇的卫生院、在农村人视如灾难之地的县医院、在如同到了国外一样的洛阳地区的人民医院里,待耗尽我家所有能变卖的粮、菜、树和鸡蛋以及养育牲畜的家庭收入后,换来的依然是如出一辙的医生的摇头和查找不到病因的无奈。
          为了给姐姐治病,父母亲搀着大姐、背着大姐、用板车拉着大姐四处求医问药,不知走破了多少鞋子、不知走尽了多少路途、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把家里准备盖房的木材卖了,把没有长大的猪卖了,把正在生蛋的鸡卖了。哥哥15岁就到百里外的煤窑下井挖煤;二姐14岁就拉着车子到十几里外的山沟拉沙和石头,按一立方1.5元的价格卖给镇上的公路段和水泥厂;我在13岁时,已经是建筑队很能搬砖提灰的小工了。在很多年里,把父亲的病放在一边,给姐姐治病是我们家的日月中心。一切的一切,种地、打工、变卖和所有的东奔西簸、翻山越岭,都围绕着姐姐的病而喜而忧、而忧而愁。
          大姐手术时,因买不起血浆,父亲、母亲、大哥、二姐和我就站在医院门口等着抽血。我亲眼看着大哥的胳膊伸在一张落满苍蝇的桌子上,一根青冷白亮的针头,插进他的血管里,殷红的鲜血就沿着一条管线一滴滴地落进一只瓶子里。那只空瓶里的血浆随着大哥的脸色由黝黑转为浅黄,再由浅黄转为苍白便从无到有、由浅至深,到一瓶将满时,医生望着我大哥的脸色说,你们家的血型都合格,再换一个人抽吧。大哥说,我妈身体虚,父亲有病,还是抽我的吧。医生说,抽你妹的吧,你的抽多了身子就要垮了呢。大哥说她是女娃儿,就抽我的吧。医生说,你弟呢?大哥说,就抽我的吧,弟还小,还要给人打工干重活。
          然后,医生就把插入血瓶里的针头拔下插进了另一个空瓶里。那是一年的冬天,太阳温暖洁净,照在血浆瓶上,瓶里的血浆红得透亮,浮起来的血沫和血泡,在玻璃瓶的壁面里缓缓起落,时生时灭。那一年我好像已经14岁,也许15岁,总之,我少年的敏感,已经对命运开始了许久的触摸和感叹,像出生在秋后的芽草过早地望着将要到来的冬天的霜雪样,不及长成身子,就有了浑身的寒瑟。
          盯着血浆瓶里的鲜血在不知觉中渐渐地增多,听着血液似乎无声而青冷滴答和瓶壁上血泡在阳光里嘭啪的明亮生灭,望着哥哥苍白如纸的脸,我在那一刻,体会到了哥哥的不凡,也隐隐感觉到了,我一生都与哥哥不可同日而语的做人的品性。
          那一年,大姐的病没有丝毫的好转。
          那一年,春节前后的几日间,大姐为了给家里减些忧愁、添些喜悦,让父母和她的弟弟妹妹过个好年,她说她病轻了许多,然后就躲在屋里不出门,疼痛时,上下牙齿咬着下唇,把脸憋得乌青,也决不哭唤出一点声音。到实在无可忍了,她就躲到我家后院和村外无人的地方,揪自己的头发,把头往墙上猛撞,然后待剧疼过去,她就面带笑容地回到家里,慌忙地替母亲做饭、替父亲盛饭,慌忙地去洗她弟弟、妹妹的衣服,好像要以此来赎回她的什么过错一样。
          那一年,我家过了一个平静的春节。仍然用借来的小麦,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大年初一的早上,父亲让我们兄弟姐妹放开肚子吃了两顿非常香口润喉的白面饺子。而那一年的春节,父亲吸掉的烟叶,却比任何一个春节都多,似乎他想把他一生要吸的烟都在春节吸掉一样。
          就在那一年,我心里有了浓烈欲动的阴暗蓄意——也许是对逃避生活与人生命运的一种道路的提前铺设;也许是对一种个人挣扎奋斗的提早的力量积蓄;也还许,是我对家庭和父亲在今后日月命运中陷阱的无意挖掘和设置。总之,那一年,我萌生了离开家庭的念头,萌生了过几年我若没有别的出路,就一定要当兵走去的念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父亲的去世原因写起,镇子上的人几乎都认为父亲是病死的,我却不这么认为,两种看法的冲突,制造出悬念。
    B.文章第三段写到“我的执拗是父亲陈病复发的根本”,根据文章结尾情节可以看出“我的执拗”可能指一定要离开家庭。
    C.文章尾段“也许……,也还许……”一句暗示了后面的情节,如作者“逃避生活”“个人奋斗”“家庭的不幸”等等。
    D.文章反复强调“那一年”,因为“那一年”姐姐的病情虽没有丝毫的好转,但大家过了一个平静的春节,让作者印象深刻。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常见的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和过去“医生的摇头和无奈”构成强烈的反差,在反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控诉。
    B.“在我家那二分半的宅院里,……夏不见风”一句运用通感、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姐姐的病给家庭带来的苦难。
    C.“血浆随着大哥的脸色由黝黑转为浅黄,……由浅至深”一句的细节描写以及大哥回答医生的话语,展示出他无私的爱。
    D.文章很少用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作者一笔一划、老老实实,饱含热泪地对自己父亲那个时代故事的回忆和讲述。
    (3)全文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深爱子女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这样评价阎连科的散文《我与父辈》:“几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在逃离那片土地,却也无时无刻不是在书写那片土地。”你如何理解这一评价?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丽娘欣赏的是园,杜宝(杜丽娘之父)欣赏的是田,田园在这里被分成了两半:一半代表了私人空间,①            
          差别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也体现在时间框架上。丽娘抱怨说:“            ”这一著名的指责,其实并不公平。在《劝农》中,杜宝的宾白,正是以对时光流逝的强烈意识开始的:“时节时节,过了春二三月,”他指出“春深”,而南安府地处江广之间,“春事颇早”,春光于农耕最可宝贵,他担心:“            ”其实在世上操持各种行业的人里面,②            ,然而,农人的时间紧迫感,和深闺中少女的时间紧迫感(“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虽然表达相似,却有本质的不同:农人的时间是循环往复的(如那《八义记》中老农所唱“            ”);③            ,(如柳梦梅所唱:“④            ”——花落不再,水流不回),空间和时间意识的差异,定义了《牡丹亭》中两个不同的世界:它们是平等的,但是,没有机会交叉。
    (1)依次填入文中所空四处唱词,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②一年一度过时光。③那远乡僻坞,有抛荒游懒的,何由得知?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B.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②那远乡僻坞,有抛荒游懒的,何由得知?③一年一度过时光。④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C.①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②那远乡僻坞,有抛荒游懒的,何由得知?③一年一度过时光。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D.①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②一年一度过时光。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④那远乡僻坞,有抛荒游懒的,何由得知?
    (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句子。(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锺书先生被称为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精通六门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史、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他说过:“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杨振宁先生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35岁时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很多场合题词时,最喜欢题“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八个字。
          钱锺书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分别是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天赋极高的“天才”,但他们都强调“笨”“拙”“朴”,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9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