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海潮镇学校八年级(下)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第Ⅰ卷(共37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2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3难度:0.9
  • 2.下列选项中只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1难度:0.8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1引用:3难度:0.9

二、说明文阅读。(共9分)

  •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②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③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④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⑤“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腰白玉之环
    B.无鲜肥滋味之享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弗之怠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阅读文言文,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5)阅读文言文,翻译文言句子。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组卷:3引用:1难度:0.6

第Ⅱ卷(共83分)四、(12分)

  • 7.欣赏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2)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卷:15引用:4难度:0.3

二、填空题。(共4分)

  • 22.写出下列诗句对联对应的人物。
    (1)“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写的是
     

    (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写的是
     

    组卷:1引用:1难度:0.8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 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  )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释:①三晋:本指韩、赵、魏三国,此指魏国。②趣:通“趋”。③蹶:倒下,这里是受挫的意思。④度(duó):估计。⑤竖子:小子,骂人的话。
    (1)依次补写出文中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使田忌而往(带兵)
    B.素悍勇而齐(看不起)
    C.士卒者过半(死亡)
    D.乃钻火之(照)
    (3)按要求填空。
    ①庞涓由于骄傲,对齐军作出错误分析的几句是: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后来概括简缩成了一个成语:
     

    (4)庞涓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