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1 14: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离开了这个现实的审视来谈美学,将是一种逃避与怯懦。
迄至今日,从形态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讲现实主义,论哥德,评拉萨尔的悲剧,评论《城市姑娘》《巴黎的秘密》,提及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等等,主要都是讲的艺术问题。到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论托尔斯泰的著名论文,到毛泽东,仍然如此,并不断发展。即使是卢卡契非常重视美学特征,也仍然是从文艺与社会关系这个基础来立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论有个一贯的基本特色,就是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核心或主题。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衡量、估计和评论的。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艺术起革命的作用,强调艺术对社会的效应、功能、作用、意义。直到现在,我们说艺术是上层建筑,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艺术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等等,都仍是围绕着艺术对社会的效应关系讲的。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讲艺术与社会的功利关系的理论,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西方近现代美学主要是从心理上讲艺术,他们常常强调艺术的非社会功利性的审美特征。像很出名的布洛的“距离说”,便是要求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这一理论现在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
有趣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也曾提出一个“距离说”。他的“距离说”,恰恰与布洛相反,他认为尽管艺术是艺术,不能从外面强加什么东西在上面,但我们在艺术欣赏时却决不能陶醉在审美里面,钻进象牙之塔,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因而他的“距离说”,恰恰是强调必须与纯粹审美的欣赏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实际也是要艺术为现实服务,要求用批判的眼光来观赏和对待过去的艺术和创造新的人民和无产阶级的艺术。可见,这两种“距离说”,各自强调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强调超社会功利性的审美心理特征,一个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的密切联系,或者说是强调除审美外,艺术有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到毛泽东提出文艺有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这样两个标准,便以突出的对立形式把这一观点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强调政治标准第一,这也正是马、恩强调艺术反映现实、服务于现实,和列宁提出的艺术的党性原则的进一步的发展,它甚至还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关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强调内容决定形式等论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化了这些思想,而且还加上了中国自己的传统。中国除了“文以载道”这一古老的传统外,中国的新文艺,从五四时代起,也经常是与社会斗争、革命要求以至革命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常常是直接地为现实生活以至为革命斗争服务的。在那个血肉横飞、战斗激烈的时代和氛围里,你也决不会整天唱《教我如何不想她》之类的歌曲,演《哈姆雷特》之类的戏剧,尽管它们艺术水平如何高如何美;而更多是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演《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尽管在艺术上可能粗糙。
所以,从理论传统和实践传统看,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种特框是有其时代历史的原因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在艺术——美学领域中的体现。这就是我们所习惯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摘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材料二
中国影视剧作品的美学变化呼应着时代大潮,与共和国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正如新中国的历史以1978年为界,可以明确区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在美学上,前后两个阶段的差异也明确可感。其中前一阶段,基本延续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反复摸索出来的“人民美学”范式。这个范式,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的,它在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的同时,更要求“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因此,“人民美学”范式下的创作,以塑造英雄形象、先进人物形象为目标,以此作为教育和引导人民的模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范式一度走向了极端,削弱了现实主义的灵魂“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改革开放后,文艺创作恢复了对“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的描写,但也随着市场经济时代到来,文艺和知识界一度出现过“告别理想、躲避崇高”的极端之论。
但值得强调的是,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批,如《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等让人耳目一新的影视剧佳作。它们将镜头对准了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者,表现的重心也从都市日常生活和儿女情长转移到工人、农民、士兵和革命者们的生产、生活和斗争;扭转了塑造都市规丽新人物、平民小人物、世俗人物的潮流,转而刻画先进人物和英雄,展现他们的崇高美;《跨过鸭绿江》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山海情》的扶贫干部们虽然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但同样有着必胜的信心,《觉醒年代》表现中共建党的初心时刻,充满革命激情和“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的必胜信念。这批作品在新时代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背景下,展示出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共和国美学”。
(摘自刘海波《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与“人民美学”的回归》,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可以用来估计、衡量、评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效应。
B.葛兰西认为,在艺术欣赏时要和社会功利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
C.自五四时代起,中国的新文艺常常直接地体现出艺术反映现实、服务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点。
D.美学的变化与共和国的发展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在美学上的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社会效应,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B.通过对比布洛和葛兰西的“距离说”,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的“人民美学”与布洛的观点更为契合。
C.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人们会更多表演《白毛女》而不是表演《哈姆雷特》《樱桃园》之类的戏剧。
D.建党百年之际的《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电视剧既符合葛兰西“距离说”,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符合布洛提出的“距离说”的一项是
A.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自己以外,从不表现任何其他东西。
B.梁实秋在战乱年代回避时行题材,不为时局左右,专注于人生的体味。
C.朱光潜在《谈美》中说要见出事物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
D.文学研究会主张,一是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试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新时代“共和国美学”的特征。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们航行得很好,老人把手浸在盐水里,努力保持头脑清醒。积云堆聚得很高,上空还有相当多的卷云,因此老人看出这风将刮上整整一夜。老人时常对鱼望望,好确定真有这么回事。这时候是第一条鲨鱼来袭击它的前一个钟点。
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它窜上来得那么快,全然不顾一切,竟然冲破了蓝色的水面,来到了阳光里。跟着它又掉回海里,嗅到了血腥气的踪迹,就顺着小船和那鱼所走的路线游去。
有时候它迷失了那气味。但是它总会重新嗅到,或者就嗅到那么一点儿,它就飞快地使劲跟上。它是条很大的灰绩鲨,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般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除了它的上下颚。它的背部和剑鱼的一般蓝,肚子是银色的,鱼皮光滑而漂亮。它长得和剑鱼一般,除了它那张正紧闭着的大嘴,它眼下就在水面下迅速地游着,高耸的脊鳍像刀子般划破水面,一点也不抖动。在这紧闭着的双唇里面,八排牙齿全都朝里倾斜着。它们和大多数鲨鱼的不同,不是一般的金字塔形的。它们像爪子般蜷曲起来的人的手指。它们几乎跟这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边都有刀片般锋利的切口。这种鱼生就拿海里所有的鱼当食料,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壮健,武器齐备,以致所向无敌。它闻到了这新鲜的血腥气,此刻正加快了速度,蓝色的脊鳍划破了水面。
老人看见它在游来,看出这是条毫无畏惧而坚决为所欲为的鲨鱼。他准备好了鱼叉,系紧了绳子,一面注视着鲨鱼向前游来。绳子短了,缺了他割下用来绑鱼的那一截。
老人此刻头脑清醒,正常,充满了决心,但并不抱着多少希望。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他想。他注视着正在遇近的鲨鱼,抽空朝那条大鱼望上一眼。这简直等于是一场梦,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来袭击我,但是也许我能弄死它。剑齿鲨①,他想,你它妈交上坏运啦。
鲨鱼飞速地逼近船梢,它袭击那鱼的时候,老人看见它张开了嘴,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儿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露出在水面上,背部正在出水,老人听见那条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音,这时候,他把鱼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进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这两条线实在是并不存在的。只有那沉重、尖锐的蓝色脑袋,两只大眼睛和那嘎吱作响、吞噬一切的突出的两颚。可是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人直朝它扎去。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糊着鲜血的双手,把一支好鱼叉向它扎去。他这一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却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很很的劲头。
鲨鱼翻了个身,老人看出它眼睛里已经没有生气了,跟着它又翻了个身,自行缠上了两道绳子。老人知道这鲨鱼快死了,但它还是不肯认输。它这时肚皮朝上,尾巴扑打着,两预嘎哇作响,像一条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它的尾巴把水拍打得泛出白色,四分之三的身体露出在水面上,这时绳子给绷紧了,抖了一下,啪地断了。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片刻,老人紧盯着它。然后它慢慢地沉下去了。
“它吃掉了约莫四十磅肉。”老人说出声来。它把我的鱼叉也带走了,还有那么许多绳子,他想,而且现在我这条鱼又在淌血,其他鲨鱼也会来的。
他不忍心再朝这死鱼看上一眼,因为它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了。鱼挨到袭击的时候,他感到就象自己挨到袭击一样。
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他想。但愿这是一场梦,我根本没有钓到这条鱼,正独自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可是我杀死了这条袭击我的鱼的鲨鱼,他想。而它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剑齿鲨。天知道,我见过一些大的。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不过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刻要来了,可我连鱼又也没有。这条剑齿鲨是残忍、能干、强壮而聪明的。但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他想。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说出声来。“顺着这航线行驶,事到临头再对付吧。”但是我一定要想,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个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那了不起的迪马吉奥可会喜欢我那样击中它的脑子?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他想。任何人都做得到。但是,你可以为,我这双受伤的手跟骨刺一样是个很大的不利条件?我没法知道。我的脚后跟从没出过毛病,除了有一次在游水时踩着了一条海强鱼、被它扎了一下,小腿麻痹了,痛得真受不了。
“想点开心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每过一分钟、你就离家近一步。丢了四十磅鱼肉,你航行起来更轻快了。”他很清楚,等他驶进了海流的中部,会发生什么事。可是眼下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有办法,“他说出声来。“我可以把刀于绑在一支桨的把子上。”于是他胳肢窝里挟着舵柄,一只脚踩住了帆脚索,就这样办了。“行了,”他说。“我照旧是个老头儿。不过我不是没有武器的了。”
这时风刮得强劲些了,他顺利地航行着。他只顾盯着鱼的上半身,恢复了一点儿希望。不抱希望才蠢哪,他想。再说,我认为这是一桩罪过。别想罪过了,他想。麻烦已经够多了,还想什么罪过。何况我根本不懂这个。
(摘自《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注:①剑齿鲨:当地人对灰鲭鲨的俗称。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渔夫捕获大马林鱼返航途中,马林鱼浓浓的血腥味引来了许多凶狠庞大的鲨鱼,老人用尽船上所有的器具与鲨鱼奋力一搏并取得了胜利。
B.“把鱼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进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这个细节描写,刻画出老渔夫冷静、残暴性格。
C.和剑齿鲨搏斗之后,小说写到了老人的心理,目的是让读者看到老人的内心,他有过后悔和自责,但最终战胜自己,从彷徨畏惧走向坚定勇敢。
D.“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是老渔夫的生活信念,在他身上,体现了勇于面对困难、逆境的“硬汉”性格。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结构单纯,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鲜明;文中出场的只有老渔夫圣地亚哥一个人,情节也主要围绕他与鲨鱼搏斗而展开。
B.选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不少地方都极力描写鲨鱼的勇猛、凶狠,其目的是烘托出圣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C.海明威善于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将作者、主人公、读者三方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多次直接表露情感。
D.冷静、隐忍的叙述语言和极富张力的叙述节奏融为一体,构成了意义丰富的文本阐释空间,读来不仅震撼心灵,而且引发人们的多样理性思考。
(3)选文为了塑造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运用了大量的人物独白,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阅读者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为此,班级拟出一期《老人与海》专栏,需要“故事梗概”内容,请你依据海明威的原著,拟写相关内容。组卷:24引用:4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的社会存在,①______。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②______。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 ),这就是思想。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③______,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会变成了理性认识,产生一个飞跃
B.就会变成了知性认识,产生一个突变
C.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
D.就会产生一个突变,变成了知性认识
(2)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6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那就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
学校准备举办以“中华文化激励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