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7 11:0:2
一、积累与运用(共40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中学开展“读名家名篇,赏经典形象”的名著推广活动,下面是同学小明的读书笔记:
读鲁迅《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的片段“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厝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毫无民族偏见的教师对一个“弱国”学生的心灵震撼;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三作家》中《列夫•托尔斯泰》的片段“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当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通过眼睛的刻画,展示了一个深邃、伟大的“天才灵魂”托尔斯泰;读《列子》中《愚公移山》的片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了一个“年且九十”却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愚公;读西汉史学家司马光《史记》中《周亚夫军细柳》的片段“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通过语言描写,间接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周亚夫。
总之,作者通过各种方式刻画了一个个_____(A.眼花缭乱 B.独一无二 C.触目伤怀 D.任劳任怨)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文学形象--
(1)材料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深恶痛疾(wù) 锃亮(zēng) 穷匮(guì) 天子之诏(zhào)
B.深恶痛疾(è) 锃亮(zèng) 穷匮(guì) 天子之诏(zhāo)
C.深恶痛疾(wù) 锃亮(zèng) 穷匮(kuì) 天子之诏(zhào)
D.深恶痛疾(è) 锃亮(zèng) 穷匮(kuì) 天子之诏(zhāo)
(2)小明的读书笔记里有两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将正确的汉字书写在空格处。
①词语
②词语
(3)结合语境,帮助小明在第二段横线上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
A.眼花缭乱 B.独一无二 C.触目伤怀 D.任劳任怨
(4)根据上文和相关语法知识,为第二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含有主谓宾三种成分的句子,以表达小明的感受。
(5)用一句话向小明说明下表呈现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名著推广活动后,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统计年级 初一 初二 阅读类型 网络小说 名著 网络小说 名著 所占比例 70% 30% 40% 60%
A.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B.奥地利--茨威格--《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C.《列子》--《愚公移山》
D.西汉--司马光--《史记》--《周亚夫军细柳》组卷:18引用:2难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1难度:0.5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86引用:3难度:0.5 -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组卷:885引用:67难度:0.9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黄河一掬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友人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我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阔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几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④“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问友人。
⑤“黄河从西边来,”友人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⑥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⑦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⑧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⑨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
⑩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⑪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的乳汁哺育出来的?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⑫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女儿也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当年我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⑬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就穿着泥鞋登上飞机。
⑭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作者余光中,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注】余光中,著名台湾诗人,出生在大陆,代表作《乡愁》。
(1)文章围绕“黄河”写景叙事抒情。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①走近黄河,看到景色空廓寂寥;
②触摸河水,怀想历史生发感慨;
③
④回到车上,不忍拭去鞋底湿泥;
⑤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
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⑭段画线句“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在文章结构和构思方面有什么作用?组卷:54引用:3难度:0.5 -
14.阅读《啄木鸟为什么不头疼》,完成下面小题。
啄木鸟为什么不头疼 ①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引言中,便是以啄木鸟为例,说明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生物的适应性。但是即便是达尔文,也没有想到啄木鸟的头部和眼睛构造同样是令人赞叹地适应了从树皮之下捕捉虫子。
②啄木鸟好比一个锤子不停地快速敲打坚硬的树木,不仅通过啄木觅食,而且靠它在树干中挖洞建巢,还要靠它相互通讯和示威。啄木是啄木鸟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它啄木的次数一天可达1万2千次,频率达到每秒20次,每次撞击的减速力达到重力的1200倍,这相当于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撞墙。如果我们人类像啄木鸟那么干的话,毫无疑问将会导致脑震荡、脑损伤、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等一系列致命后果,啄木鸟又是如何避免的呢?
③啄木鸟的大脑比较小,体积小的物体的表面积相对就比较大,施加在上面的压力就容易分散掉,因此它不像人的大脑那样容易得脑震荡。啄木鸟在啄木时,敲打方向十分地垂直,可避免因为晃动出现的扭力导致脑膜撕裂和脑震荡。
④啄木鸟还进化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大脑和眼球免受撞击的装置。它的头骨很厚实,但是骨头中有很多小空隙,有点像海绵,可以减弱震动。大脑表面有一层膜叫软脑膜,在它的外面还有一层膜叫蛛网膜,两层膜之间有一个腔隙叫蛛网膜下腔。人的蛛网膜下腔充满了脑脊液。但是啄木鸟的蛛网膜下腔很窄小,几乎没有脑脊液,这样就减弱了震波的液体传动。
⑤啄木鸟的下颚底部有软骨,可以缓冲撞击。它的下颚是由一块强有力的肌肉与头骨联结在一起的,在撞击之前这块肌肉快速收缩,也起到了缓冲作用,让撞击力传到头骨的底部和后部,绕开了大脑。
⑥啄木鸟的眼睛结构也十分巧妙。高速摄像表明,在撞击之前的一瞬间,啄木鸟眼睛的瞬膜会快速闭上,既避免了撞击溅出的木屑伤害眼睛,又像一个安全带一样把眼睛裹住,免得眼睛蹦出来。它的眼睛中的脉络膜用一种黏多糖填满空隙,能起到缓冲作用。在鸟类眼睑上有一个像梳子一样的梳膜,可能也能起到防震作用,因为它一旦充血,就能暂时提高眼内压力,保护晶状体和视网膜。
⑦最奇妙的是啄木鸟的舌头。它的舌头极长,从上颚后部生出,穿过右鼻孔,分叉成两条,然后绕到头骨的上部和后部,经过颈部的两侧、下颚,在口腔中又合成一条舌头。这样的舌头就像一条橡皮筋,能够射出喙外达10厘米。显然,这条长舌头的主要用途是为了把虫子从洞中钩出来,但是在每次啄木之前舌头收缩的话,就能吸收撞击力,也是一个很好的缓冲装置。
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一再感叹啄木鸟身体构造的巧妙,写道:“啄木鸟攀登树木并从树皮的裂缝里捉捕昆虫,我们能够举出比这种适应性更加动人的例子吗?”但是啄木鸟身体构造比达尔文设想的甚至还要精巧得多。生物学家研究这样的身体构造,一点也不搞笑,也不是纯粹出于学术上的好奇,并非没有实用价值。啄木鸟的身体构造乃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用数百万年的时间做的一个实验,研究它是如何巧妙地避免撞击带来的身体损伤,对于改进防止人类大脑损伤的保护设备,不无启发。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啄木鸟在啄击树干时为什么眼珠不会蹦出?
(3)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原文表述不相符合的一项
A.啄木鸟在啄木时,敲打方向十分地垂直,可避免因为晃动出现的扭力导致脑膜撕裂和脑震荡。
B.啄木鸟的蛛网膜下腔很窄小,没有脑脊液,这样就减弱了震波的液体传动。
C.啄木鸟舌头的主要用途是为了把虫子从洞中钩出来
D.啄木鸟的身体构造乃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长期进化的结果。组卷:1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