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秋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凤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的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惨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斯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逐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
    (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有删改)材料二:
          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国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
          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
          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经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
    B.“东坡范式”是苏轼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
    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党争不断,士人贬谪流离,个体该如何在变化中安身立命?这对宋词的表达功能提出了新的思考。
    B.苏轼和欧阳修都创造了大量雅词,这是因为两人在对词的认识以及审美个性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C.早期的词作音乐特质明显,但内容局限,这不利于词的创作传播,有鉴于此,苏轼认为要变革词风。
    D.苏轼在创造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使词文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由此,诗与词双峰并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句的理解与分析。

    组卷:33引用:8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注】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满洲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声中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穿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断,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枝不蔓,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3)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4)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组卷:31引用:7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①
     
    ,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向地而生,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没有了上下之分,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②
     
    ,植物的根和基就会呈随机自由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③
     
    ?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
    (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组卷:43引用:21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些青年人,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旁观者的姿态,对于公众事务,他们或者漠不关心,或者隔岸观火,更有甚者,还要在网络上进行一番冷嘲热讽,然后继续在现实世界中聚焦于自己的一隅小天地。仿佛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他们只愿意做一个看客,但生活的真相是,站在生活之外旁观,结局只会是被生活抛弃,只有投身于其中,伸出那双温暖的手,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大好青春,别做生活的旁观者”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2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