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六校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国家的文明观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好战的国家必然会妄图对外扩张、不断挑起战争,最终也将在无尽的战争中毁灭;而讲信修睦、乐于交往的国家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其顽强的生命力根源于中华民族能够坚守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能够在不同之中寻求和谐,实现美美与共的境界。因而,只有充分理解和弘扬尊重文明差异性、诚待他国文明的中华文明,才能准确把握我国未来和平发展的核心架构。
    “多极化是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催化剂,这是以相互尊重、接受差异为前提的。”一种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其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纵观人类发展史,开端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等都随着国家的衰落而灭亡,沉寂在历史的沙漠中,只有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我国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区文明,而正是我国这种与生俱来的文明差异赋予了中华民族尊重差异、乐于交流的融合文明观。不同于欧洲的民族国家,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是植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上的,中华文明蕴含的和平基因也自然是我国发展的底色和基调。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成中英教授认为,不论是消失破灭的还是强盛发达的,人类文明都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别:一种是西方的“冲突”文明;另一种则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融合”文明。作为“融合”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是以德行意志为纪律、以融合为目标”的尚和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向外扩张和暴力征服,既没有主动与其他文明发生战争冲突,也乐于接纳各种不同的外来文明,并坚持与其交流互鉴,实现非武力途径的和平发展。如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东汉汉明帝刘庄派使者前往西域求得佛经、佛法,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文化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谁主谁次、谁优谁劣、谁先进谁落后之分”,遵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融合文明观的中华民族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必将在以后的进程中继续实现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中华文明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融合文明观,不仅体现在中华民族与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明和谐相处,还体现在本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包容上。中华文明宛如“泰山”“河海”的伟大胸襟成就我国如今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多姿多彩的辉煌历史。
          这也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倡导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差异性、平等性。在现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始终坚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的稳定和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屹立五千年,主要是因为坚守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接受其他文明,与其和谐相处。
    B.和欧洲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蕴含着和平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观是融合文明观。
    C.成中英教授认为西方的“冲突”文明将会消失破灭,而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融合”文明会一直强盛发达下去。
    D.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56个民族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包容,这也是中华文明是“融合”文明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不同文明观国家之间的未来的对比,引出本文“理解和弘扬尊重文明差异性、诚待他国文明的中华文明”的话题。
    B.文章拿中华文明延续和世界其他古文明的衰落、灭亡做对比,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华文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C.文章列举先秦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等事例是为了说明中华文明反对向外扩张和暴力征服,不主动与其他文明发生战争冲突。
    D.文章把中华文明比作“泰山”“河海”,说明了中华民族具有包融的胸怀和气度,因而也构建了多姿多彩的辉煌历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只要能够坚守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能够在不同之中寻求和谐,它就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B.中华民族尊重差异、乐于交流的融合文明观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的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区文明有很大关系。
    C.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结果,取决于中华民族自始至终遵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融合文明观。
    D.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要与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明和谐相处。

    组卷:5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全国两会有关鼓励生育的提案数量与往年相比大幅增加,截至目前,相关提案已超20份。这些提案充分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于低生育率的关注和普遍焦虑。
          凤凰网财经对话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
          以下内容摘自凤凰网财经与梁建章对话内容:
          凤凰网财经:2021 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有1.15,这个数字准确吗?1.15 代表了什么?对整个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梁建章:去年国家公布的2020年总和生育率是1.3,而去年年初的新生儿数量从1200万下降到了1060多万。按这个数据推算的话现在总和生育率应该就是1.15。这其实是非常震撼的一个数字。
          凤凰网财经:以目前的政策力度来说想达到日本的1.4和1.3都是比较困难的?
          梁建章:对,在人口预测报告里,未来的人口生育率基本取决于我们鼓励生育的力度。如果真的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就要拿出GDP的2%-3%鼓励生育。换算到中国的GDP绝对数就是几万亿。
          凤凰网财经:我们真的有这样的实力拿出1%-2%解决生育问题吗?
          梁建章:一般来说生育率偏低的国家都会拿出国家的GDP的百分之几来鼓励生育。中国是个资源、财力非常雄厚的国家。而且中国人特别愿意为未来投资,从我们世界最高的储蓄率、投资率就可见一斑。
          其实国家可以用鼓励生育的方式刺激内需,让有孩的家庭投资孩子的未来,这样既能解决中国消费不足的问题,也可以消化很大一部分投资的需求。这说明中国恰恰是当今世界上最有能力或者财力投资未来孩子的。
          凤凰网财经:现在压在育龄女性身上的三座大山分别是:经济负担重、年龄大和没人带孩子。我们最近也看到您和任泽平等几位学者一起发表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在生育成本方面有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梁建章:中国的生育成本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的生育成本相比于其他国家高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中国的教育成本比较高。在10年义务教育之外,托儿所设施建设以及中学和大学的国家福利不足,也就是学龄前和高等教育的财务成本相对较高。
          另外,中国家长择校和升学的焦虑程度应该是全球最高的,现在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考研的压力都很大,补课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对家长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福利相对较少,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生育转成完全开放,还没有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其他国家都拿出GDP的1%、2%、3%,最多甚至拿出4%来鼓励生育。
          以上这两点导致中国现在的生育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最高的。
    (摘编自凤凰网财经《对话梁建章:如何打消生育焦虑?鼓励生育为何这么难?》)
    材料二:
          在5月1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最显眼的数据笔者认为有两个,一个是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数已经达到了18.7%,另一个是家庭规模缩小,平均每户只有2.62个人。从这两个数据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的后继乏力。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按照专家的话来说,我们国家应该尽快彻底放开生育限制,最起码应该先放开三胎生育。那么问题来了,就算是全面放开生育政策,我们年轻人会提升生育意愿吗?
          针对上面的问题,笔者觉得年轻人很难提升生育意愿,究其原因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患有“生育焦虑症”,这不是局限在大城市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不分地域的普遍现象,所以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那么什么是“生育焦虑症”呢?其实就跟工作焦虑症是一个道理,就是因为预期生孩子可能给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纠结于是否要进行生育的一种心理状态。造成生育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是生孩子的经济考量,另一个则是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针对上面造成生育焦虑的两个主要因素,我们分别来探讨,首先是生孩子的经济考量,主要有这么几点,分别是医疗成本、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即使是一胎都会让他们的日子过的“紧巴巴”,如果要是来个二胎,可想而知如果要是小夫妻双方的父母不接济,真的是无法承受,所以“生育焦虑”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除开经济问题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当代年轻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当今社会早已不是那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代,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现代年轻人的正常生活状态。生育小孩对于宗族观念比较淡化的今天,实际上来说并不是年轻人的生活必选项,有很多的人,并不愿意为了生育小孩而放弃自己相对小资的生活品质。对于这一点我们无可厚非,更不能强加干预。
          所以综上所述,年轻人的“生育焦虑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家庭经济成本上,“没钱养小孩”“生活品质与生育成本不可兼顾”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笔者觉得不应该把生育率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都抛到年轻人身上,毕竟大家肩膀能扛的责任都差不多,与其抱怨年轻人思想“太野”,不如整个社会一起想想办法,“如何让年轻人增收,如何让养育小孩减负”,才是硬道理。
    (摘编自百度新闻《看了人口普查数据,就能知道中国人的“生育焦虑”到底有多严重》)材料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低于2020年的8.5%。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生育政策,但结果仍不容乐观,人口出生率不断创新低。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建议,减轻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尤其可以从缓解教育焦虑入手,缓解生育焦虑。
          结合各方面数据来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如今都达到了历史较低水平,总和生育率远低于更替水平。丁金宏表示,三胎放开政策后,很多人表示“生得起、养不起”。从专业研究角度,生育率是一个长期缓慢调整的过程,需要重视,但也要避免过分的焦虑。
    (摘编自澎湃新闻《丁金宏:建议从缓解教育焦虑入手,解决生育焦虑》)(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是1.15,这个数字是根据2020年总和生育率和2021年新生儿数量计算出来的。
    B.中国目前的鼓励生育的力度,需要不断加强,特别是在财政上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远远少于GDP的2%-3%。
    C.国家拿出GDP的百分之几来鼓励生育,既可以缓解生育焦虑,又可以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消化很大一部分投资需求。
    D.即使国家彻底放开生育限制,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提升生育意愿,特别是生活成本比较高的大城市,这个现象尤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15,这是非常震撼的一个数字,说明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是格外令人感到震撼的。
    B.中国生育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育儿福利较少,这与中国刚刚结束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C.中国的教育成本比较高,中国家长择校和升学的焦虑程度全球最高,这两点导致中国现在的生育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最高的。
    D.当代年轻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传宗接代观念的淡薄,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舆论的批评和引导。
    (3)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于生育的普遍焦虑。请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如何缓解生育焦虑。

    组卷:3引用:4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冬古拉玛的那一抹红
    莫小谈
          大风。
          乱石飞滚。风力足有八级,像刀子一样锋利。
          暴雪。
          冬古拉玛山口。海拔4295米,雪覆盖了山路。
          风雪交加的清晨,一地素白。你披着红色的排西麦特,骑一匹枣红马。你与马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是天际边那一抹红。50多年来,这一抹红丝毫未变,在天地间。
          东方升起了太阳,照着你,照着风雪,照着冬古拉玛。
          每逢雪天,常有人问你:“这满眼的白,你的马能认得路吗?”
    “识得,它经得起任何考验。”你骑在马背上微笑着,“蒙上它的双眼,一样识得。”马与你早已有了默契,你的赞美之词声音刚落,它便应一个欢快的响鼻,两股白雾从它粗大的鼻孔中突突地喷出来。
          马在一座界碑前停下。马懂你的心思。每行至于此,无论你下不下口令,马就会停下来。它将前蹄搭在界碑旁的石头上“哒哒”磕两下,“我们到了。”马好像在说。
          我第一次见你时,你还小。那一次,你随父亲而来,父亲说,这里是解放军吃着野菜根才得以解放的,每一位牧民都要感念这份恩情,要守好边疆,守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再见到你时,你已经出落成一位美丽的少女,成为千里边防线上的首批义务护边员。你和爱人开始在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每到一处便在石头上用柯尔克孜文刻下“中国”二字。之后,你再不曾离开过这座山口。之后,你苦心学习汉字。之后,你用汉字在石块上书写着“中国”。如今,漫山遍野的“中国石”已成为这条边界线上最厚重的界碑林。
          你翻身下马,70多岁的人了,身手依然矫健。你踏着雪路走向界碑,嘎吱嘎吱,声音清脆,响彻山谷。你的脚步声在山谷里一荡一荡的,传出好远好远,惊逃了三两只野鸦。界碑前,你神情无比庄重,用一只五彩手帕极认真极细致地擦拭着界碑。你张开双臂拥抱它。残浮在界碑上的雪花慢慢被你融化,渐渐展露出两个火红的大字:中国。字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今日,这里有些不同。你胯下的枣红马最先发现了异常,它将前蹄刚搭在界碑旁,正想“哒哒”地告诉你“我们到了”,却随之一嘶长鸣:界碑像是被谁动过,移出了原位。你不由得一怔,这是大事,无论移动界碑的力量来自于人,还是来自于风,都不行。这是父亲教导你的。父亲曾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中国,我们要用生命守护着。
          你翻身上马,一抖缰绳,“驾”,转头直奔边防派出所。60多公里的雪山路,悬崖深涧,怪石嶙峋,你和马都无所畏惧。你甚至还唱起了自创的歌曲《冬古拉玛》: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淌着长长的冰河/我骑着马儿守卫着这块土地……
          歌声回荡在山谷之中。歌声中,有你一年四季巡边护防的身影,有你第一次在青石上学刻汉字“中国”的场景,一块块的“中国石”在你的手中诞生。“中国”二字在你的心中重于巍峨雪山。
          风雪里,官兵远远看到了你,忙迎过来奉上热奶茶。你顾不上休整,说:“快,界碑被移动了。”这句话就像一道命令,边防战士立即随你赶到那座界碑前,反复勘察。不犯不失,这是边防的底线。你与官兵一起将界碑恢复原位。你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
          大功告成,官兵将你护送到家门口,你们在马背上相互挥手告别。一名官兵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他勒住缰绳回头高喊:“老妈妈,您家添了一个小外孙儿,恭喜啊。”
    “是呀,我当姥姥了。”你满脸绽放着笑容。
    “起名字没?”
    “起了,我起的。”你回答道,“叫八一别克。”你的嗓门很亮。你笑得很甜。
          此刻,我也想向你道喜,但我开不了口。
          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叫布茹玛汗•毛勒朵,你是共和国的女儿,你是冬古拉玛山口的那一抹红。而我,只是一块期待被你镌刻上“中国”二字的青山石。
    (有删改)[注]①别克,维语“男孩”的意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景物描写表现边境自然条件恶劣,突出义务护边员工作艰辛及其爱国热忱。
    B.小说插叙父亲要求每个牧民感念恩情的话,是想说明“你”为了报恩才担任义务护边员。
    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如“擦拭界碑”“刻‘中国’二字”等,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
    D.小说结尾处的对话充满生活气息,给孩子取名“八一别克”,寄托了“你”的期待。
    (2)小说标题“冬古拉玛的那一抹红”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有意识地选取青山石这一视角,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组卷:16引用:3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动物也必须适应它。随着全球变暖,①          ,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以便更好地调节体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鸟类专家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现象,而且是逐步发生的,(  )。但这些变化发生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和多种多样的物种之间,所以除了气候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特别是鸟类出现了强烈的变形。自1871年以来,澳大利亚几种鹦鹉的喙的大小平均增加了4%-10%,②          。北美黑眼灯芯草雀是一种小型鸣禽,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哺乳动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报告说,木鼠尾巴长度增加了,而蒙面鼩尾巴和四肢的尺寸也增大了。
          该专家说:“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而只是意味着③          。但我们不确定这些变化的其他生态后果是什么,或者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很难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
    B.因此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是很难的
    C.因此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
    D.因此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卢梭      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来的那样深的思想。
    ——华兹华斯      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乔布斯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生活实践,谈谈你对美,以及美的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