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
          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比如,小草、野花、蝴蝶、燕子等自然景色,都是江南春天常见的景象。如果是写散文,这些都可以写,而且可以描述什么鸟在啼叫、树是什么树、花是什么花等。但是,这种细致的、散文化的描写手法不是诗歌的语言。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即强调重点突出、高度概括。在这两句诗中,杜牧并没有具体描写什么鸟、什么树、什么花等,他只是抓住了江南春天中最有特色的几个景象,用最精练的语言,稍加点染修饰,一幅江南春景图就生机盎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首诗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依然是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特点。这个景色就是南朝时期建筑的佛教寺庙。这些寺院的楼台殿宇,在空蒙烟雨的笼罩之下,朦胧缥缈、深邃神秘。但是,透过表层的朦胧美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单纯的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喜悦之情,还有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感叹:南朝时期建筑的精美寺庙还在,可是宋齐梁陈那些南朝的国家早已经烟消云散、不知所终。而且,面对这些历史遗迹,诗人不仅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叹,还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政治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大唐王朝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很快就会像南朝的宋齐梁陈一样成为过眼云烟。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被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由上述可见,这么多景色,这些情感、情绪和思想,如果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至少得需要上百字。但是杜牧只用了四句诗二十八个字。当然,对于这首诗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读者必须琢磨思考后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摘编自朱海波《浅谈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B.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D.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了诗歌语言的特点,材料一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材料二集中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
    D.在杜牧的《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阐释概念时采用的论证方法。
    (5)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
          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
          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
          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文本二:
          宝玉挨打是发生在贾府中的一件大事,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人物被这一事件牵连进来,荣国府上下各色人等粉墨登场集中在了一个舞台上,共同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家庭生活大戏。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他们出场后的表现做了精心安排和细致描绘,通过一系列语言、行为、情态的描写,让各种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最先到场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的“劝”很有讲究,先劝贾政保重身体,并担忧贾母安康,再劝贾政念及夫妻之情,又提及亡故的长子贾珠。封建宗法社会母以子贵,母亲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他的儿子,儿子一死,母亲在家中就没了地位。所以,宝玉挨打引起了她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忧伤。当王夫人抱着宝玉哭喊贾珠的时候,一向如槁木死灰般的李纨也禁不住抽抽搭搭地哭起来。蒋勋先生在解读这一情节时就说,“每个人哭的都是自己”,“真正哭宝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林黛玉”。
          接着,位居于荣国府宝塔之尖的贾母出场,“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无论是语言的锋芒和力度,还是行为本身的震慑力,都显示出家族领袖的威亚。待贾政赔笑,贾母又厉声谴责自己,表面是自我检讨,实则是责骂贾政,继而使出杀手锏要回南京去,又规劝儿媳不必疼宝玉。在贾母的强烈攻势下,贾政只好叩头谢罪,一场风暴才终于平息下去。这段内容以贾母和贾政的对话为主,作者为贾母设计的语言是一种纯粹的女性语言,也是一种绝对权威的情绪化语言,与贾母的身份、性格高度吻合,且在两人的语言对接上也十分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叙事中驾驭语言的能力。
    (节选自《论<红楼梦>“宝玉挨打”的叙事艺术》)(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夫人连忙抱住哭”“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等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王夫人对宝玉的心疼;从王夫人对贾政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王夫人心疼宝玉的同时也在心疼自己年老无依。
    B.宝玉挨打时找不到递送消息的人,在着实挨了三四十板后,众门客解劝贾政无果,才派人递送消息进去,引出了王夫人和贾母。可见,众门客见机行事,对贾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文本二中提到,宝玉挨打一回,荣国府上下各色人等聚集到一起上演了一出家庭生活大戏。从这一回中读者可以看出封建大家族内分明的等级制度和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矛盾的汇集。
    D.宝玉挨打时,王夫人以情相劝,贾母以礼相压,最终贾政屈服。贾政和宝玉的父子冲突以宝玉的胜利而告终,也为贾府后面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是矛盾集中爆发的大场面描写,作者在人物的出场顺序、比重上做了精心安排,从王夫人,到李纨凤姐迎春姊妹,再到贾母,对各人的表现叙述地有条不紊。同时,重点描写王夫人和贾母的入场表现,而略掉凤姐的入场表现,符合当时的场景也符合人物身份。
    B.宝玉挨打是《红楼梦》前半部分叙事的高潮,在这之前,作者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贾政的情绪也经过了从有端倪到爆发再到平息的过程,本回集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功力。
    C.作者在描写王夫人进场劝解时是“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描写贾母进场时是“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王夫人是直入书房,贾母是人未到书房而声音先到。两种不同的进场方式贴合两人的身份,也使得描写充满变化,不显呆板。
    D.从文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叙事时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贾政、王夫人、贾母等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3)请结合文本一中对贾政的描写,分析贾政的心理变化过程。
    (4)文本二中提到,“蒋勋先生在解读这一情节时就说,‘每个人哭的都是自己’,‘真正哭宝玉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林黛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①                    ,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②               ,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③                 。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认为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上天待他们,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马克思深刻洞察社会规律,发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了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责任。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所面临的课题是不同的,但前贤们主动选择了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道路,他们因此而熠熠生辉,名垂千古。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现在,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你所在的班级将组织以“抱负与使命”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