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卓越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5 8:0:2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逐渐显现的危机,访问实体图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
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然而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对此得出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结论:与其说是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过多影响,没有更好地优化传统的纸质书服务。
现在,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由于购书预算紧缩,许多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公共图书馆到访率下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
(取材于陈镭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来读,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最合适的图书”和“最合适的读者”建立联系,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
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解决了大量上班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图书馆还在APP“苏周到”上开通“书香借阅”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并准备对接上海图书馆平台,促进“沪苏同城”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努力打造明亮温馨的“市民书房”,利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整个借阅区有开架图书8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报纸200余种,呈现开放式布局,实行借阅一体。
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音乐鉴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音乐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型,都需要以优质的阅读空间为基础。毕竟,阅读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基础。
(取材于王伟健、金武刚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
2020年10月,巴西国家图书馆迎来210岁生日。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图书馆见证着巴西的历史变迁,守护着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
早期,国家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图书馆以这种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现在,图书馆馆藏超过1100万件,包括书籍、报刊、手稿、地图,文件、画作、照片和音像制品等。
为更好实现馆藏的全民共享,图书馆于2006年创建了“数字国家图书馆”。为此,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网上展示的不同需求。民众点击图书馆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数字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内容。
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1880年,为纪念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逝世300周年,图书馆曾举办建馆以来的首场展览。如今,数字馆中仍保留着当年印刷的展览目录,访问者可以看到当时近500件展品的详细介绍。图书馆将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以这种方式保存在数字馆中。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
图书馆的多种创新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来访。巴西国家图书馆基金会执行董事玛丽亚•马克斯说:“在巴西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希望民众能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强认同感。”
(取材于朱东君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面临转型。
B.“市民书房”以文化休闲为主,兼以阅读学习。
C.传统服务功能的弱化影响了实体图书馆的访率。
D.巴西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能使民众跨时空欣赏藏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发达程度与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度正相关。
B.图书馆提供数字化服务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
C.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通了线下社区投递借阅服务。
D.提供优质阅读空间应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基础。
(3)面对数字化发展,材料一、二中的图书馆采取了应对策略,以下不属于其中的相关策略的是
A.削减纸质图书预算,优先保障数字化发展。
B.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智能服务。
C.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
D.优化传统服务,提供优质阅读空间。
(4)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出自不同文章,但放在一起具有了内在联系。请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5)某市图书馆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的作用,向社会征集改进建议,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给相关部门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组卷:6引用:7难度:0.6
(二)(18分)现代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紧急命令
谢志强 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当年,纵队司令员给林团长下达紧急命令,让他认下这个儿子。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
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年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
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
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
“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
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
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
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
那是一个营长。营长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营长问,他答。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
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
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
司令员:“这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
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
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
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
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
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
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
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
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
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到时候,我去接你。”
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保证完成任务。”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叙述了纵队司令员以紧急命令的方式让林团长认子的内容,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林晋苏找到解放军之前的生活经历,侧面表现了战斗的艰苦卓绝和他的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C.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司令员做的“冲锋”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
D.结尾写林晋苏敬军礼并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与第一段内容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2)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里”表现了林晋苏心里的温暖、踏实,这或许是部队的团结友爱带给他的感受。
B.“捉迷藏”写出了林晋苏虽然认定爸爸就在解放军部队,却又不知如何找的困难。
C.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晋苏结束流浪生活找到解放军部队后的不适。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林晋苏与营长的互动和被送到纵队司令部等情节。
(3)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小说在情节上做了哪些铺垫?组卷:29引用:7难度:0.5
六、语言表达(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乙: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脂砚斋评论:“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甲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关于王熙凤眼和眉的描写。“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违和;语序上,“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你说说作者这样调遣词语的好处。
(2)班级古典文学鉴赏交流会上,同学们对《红楼梦》和《孔雀东南飞》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展开了研讨。甲文和乙文中分别有关于王熙凤和刘兰芝的外貌描写,请你分析两处在写法上的共同点和各自的表达效果。组卷:4引用:1难度:0.7
七、作文(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的道家思想,强调“不争之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的这种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他成为“亚圣”;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