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州市石首一中高三(上)周考语文试卷(1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打“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 了中华文化走 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一一“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入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61引用:69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爸有福
    邹世奇
          老爸是个有福之人,让我感触尤深的是在妹妹的婚礼上。
          妹妹本来要裸婚、坚决不办婚礼的,后来在长辈劝说下妥协了,但她的底线是不要司仪。她说:“姐,你给我主持。”于是在学校主持过文艺活动的我,生平唯一一次当了婚礼司仪。
          和妹妹,妹夫站在小城婚礼的红毯上,我作为主持人和家庭成员向来宾讲述这对新人在燕园相识,相知的经过时,现场起了一阵骚动,我清晰地听见,离舞台最近的人都在说着类似的话:“老邹命真好啊,有这样两个女儿。”“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呀?”“老邹这辈子值了。”我下意识在现场找了找老爸,他坐在主桌主位上满眼含笑注视着台上,笑容那叫一个满足。轮到他致辞时,他重复说了好几次:“我觉得自己很有福。”
          在小城亲友眼中,读了名校博士便是“出息”了,当然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还差得远呢。即便这样,我们仍然觉得老爸命好,这是因为,相对于这世上大多数父母的殚精竭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投入几乎是事半功倍。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妹妹是姥姥姥爷带大的,都是学龄前后才来到父母身边。那个年代不存在校外辅导班,父亲也从不辅导我们。我们做功课时,他在旁边看闲书。做完家庭作业,我们自觉检查一遍,确保无误后拿去给他签字,他拿过来用红笔草草写上一个“阅”,再签上日期,仅此而已。印象中他说的最多的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然后到了期中、期末考试,考好了不予置评、更不要说奖励,考得不好、名次退步了却是要打要罚的。妹妹一次也没被罚过,我几次挨罚,那滋味,至今仍不堪回首。
          在父亲“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下,妹妹一路成绩优异,不仅考上北大,还成了核物理学博士。和妹妹比起来,我的学业可就逊色很多,唯一令我在她面前保持长姐尊严的,可能就是我的一点所谓的文学特长,这也是受老爸影响。
          妹妹很恋家,已经有了自己小家的人,只要有3天假期,必定携先生飞行近2000公里回小城跟父母一起过。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妹妹回家,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段视频,内容是老爸在用毛笔写字。视频中,已有几颗淡淡老人斑的手握着毛笔,笔走龙蛇,随意挥洒间,笔力遒劲,布局严整,是一阕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个字映入眼帘,我的眼角突然有点湿润,许多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
          这只手,曾在纸上用钢笔工楷写下一首首古诗词,教我们认字,后来是让我们照着练字。我对诗词、继而对文学的热爱,就是那时候播下的种子。后来,父亲变“俗”了,爱上了搓麻将,那是因为他眼花了,看字会重影。但骨子里,他始终是那个爱读书、一肚子诗词文章、一手琴棋书画的爸爸。他是一个被行政工作和搓麻将耽误了的“文艺青年”,他对文艺的敏感、热忱,也许到我这里发了一点点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一直以来被我忽视的事:也许因为他是那样的他,所以我才是这样的我。
          而妹妹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受了父亲的影响。我们小时候,爸爸太爱看书了,家里的藏书多,爸爸还在源源不绝地从外面借书、租书。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爸爸都坐在椅子上静静看书。虽然看的都是些“闲书”,但在妹妹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书是一件美好而重要的事,不然为什么爸爸每时每刻都在读呢?
          几年前在云南木府,雪山前,耀眼的阳光下,抬头看见匾额上“天雨流芳”4个婆金大字,导游解释说,那是纳西语的“读书去吧”,我一下子又想起爸爸和我们。
          爸爸就像《种树郭橐驼传》里那个善于种树的驼子,在最合适的时候给小树苗舒展了树根、培实了土,然后就拍拍手走开,任两棵小树沐天风浴海雨,自由、茁壮地成长。爸爸用的是巧劲。
          老爸的福气,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福气呢?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坐在主桌主位上满眼含笑注视着台上,笑容那叫一个满足。”这个情节说明老爸此时内心极大的满足和无尽的幸福。
    B.“那个年代不存在校外辅导班,父亲也从不辅导我们。”这个情节与当今的教育方式有对比作用,目的是揭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C.父亲“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让“我”和妹妹都成了别人眼中“有出息”的孩子,说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适时放手。
    D.“也许因为他是那样的他,所以我才是这样的我。”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的重要影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爸是个有福之人”在文章中通过“我”之口、邻居之口和老爸之口反复出现,以此来串联小说情节和揭示小说主旨。
    B.“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小说中重要人物,“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者对老爸教育方式的思考。
    C.妹妹回家发的老爸在用毛笔写字的视频,此处描写细致入微,尤其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个字,巧妙衔接了文章后面的回忆内容。
    D.文章引用了《种树郭橐驼传》,将爸爸教育孩子与郭橐驼种树的方法进行了对比,丰富了文章内涵,突出表现了爸爸教育孩子善用巧劲。
    (3)小说开头描写妹妹的婚礼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老爸有福”为题目,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34引用:3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性,方国珍据温州,遁迹避伪命。淮举洪武末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既而与缙等六人并直文渊阁,改翰林编修,进侍读。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黜,淮进右春坊大学士。明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太孙。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皇太子监国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淮曰:“彬,老将,必能灭贼,愿急遣。”彬卒擒法良。又时有告党逆者。淮言于帝曰:“洪武末年已有敕禁,不宜复理。”吏部追论“靖难”兵起时,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广。”帝皆从之。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还,太子遣使迎稍缓,帝重入高煦谮,悉征东宫官属下诏狱,淮及杨溥、金问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复官。寻擢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丁母忧,乞终制。不许。明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兼大学士如故。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蓄异志,中外疑惧,淮忧危呕血。宣德元年,帝亲征乐安,命淮居守。明年以疾乞休,许之。父性年九十,奉养甚欢。及性卒,赐葬祭,淮诣阙谢。值灯时,赐游西苑,诏乘肩舆登万岁山。命主会试,比辞归,饯之太液池,帝为长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年入贺。英宗立,再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卒。年八十三,文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
    B.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
    C.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
    D.永乐/中长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监国/命丰城侯李彬讨之/汉王忌太子有功/诡言彬/不可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遭遇母亲丧事。丁忧,指遭逢父母或祖父母之丧,古代也指品官因父母丧事弃官离职制度。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
    B.翰林编修,一般来说,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榜眼、探花会被授予编修一职。翰林官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品级为正七品。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个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淮应诏对答时很合成祖之意,深得皇帝信任,有时到了深夜,皇上就寝了,还给黄淮等两人赐坐在榻前交谈,因此黄淮对机密重务都得以参与知道。
    B.皇上征讨瓦剌回来时,太子派遣使者迎接稍迟,皇上又听信朱高煦的诬陷,将东官官属全部投进诏狱,黄淮和杨溥、金问因此十年内都没有升职。
    C.黄淮明辨果断,长沙妖人李法良造反,仁宗想派李彬讨伐,但遭到汉王的阻挠,在黄淮的劝说下派出李彬平叛,最终取得胜利。
    D.仁宗在位时,黄淮遭母丧,请求回家守孝,皇上没有答应。仁宗逝世时,黄淮因担忧汉王久蓄异志,忧患危局而吐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
    ②南人官北地不即归附者,当编戍。淮曰:“如是,恐示人不广。”
    (5)黄淮历仕多位帝王,都深得信任,请从文中找出事例予以简要说明。

    组卷:0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发之际,我们发现,茅盾不仅以其多种文学实践和独特审美理念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大师,更为文学发展提供审美资源和创作范式。以茅盾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家大奖。它以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不断累积的精神追求,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丰富着中国人的审美文化生活。

    组卷:1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抗疫之时,不少标语引发关注和热议。比如:
          乡间标语: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先秦《诗经•无衣》)
          有人认为,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或质朴,或典雅,都蕴含着人们的感情和智慧,适时得体地给予抗疫中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也有人感到惭愧,我们优秀的民族语言那么深刻地影响了别人,却好像要被我们渐渐遗忘。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给《新民日报》的“文化观察”栏目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