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4: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首新歌,三年两上央视春晚,不仅受到中老年观众的青睐,还俘获了不少“00”后的耳朵,这在当今歌坛并不多见。这首歌就是《春风十万里》。《春风十万里》究竟靠什么俘获了听众的耳朵?
歌词是一首歌的起点。《春风十万里》的词作者石顺义是一位军旅词作家。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一直想写一首歌来反映祖国的新面貌、新变化。这样的作品可不好写,如果生硬地罗列各种成就,就会变成汇报材料,如果搬用空洞的政治口号,就会陷入概念化、说教化的窠臼。
经过数年酝酿,石顺义借鉴李白“长风几万里”、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刘弇“会待长风十万里”等诗句,合而用之,援笔成文,巧借春风浩荡,隐喻国风浩荡。歌词融五言古诗的形式、口语表达的方式于一体,将中华诗词美学化入其中,让作品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比较满足当下年轻人对国风国潮的兴趣。
“一声布谷啼,春风十万里”,首句虽然只有十个字,但声音、画面、时空,一下子铺展开来。紧接着,“枝头桃花红,陌上杨柳绿/这方才播种,那边又开犁/燕子飞来了,衔来满嘴泥”,用类似五言诗句的歌词,描绘出一幅万物勃发的春之画面。最后,每节以对春天的比喻来收束,“春天是一首向上的歌”“春天是一幅温馨的画”“春天是一个多彩的梦”;同时又以“蓬勃勃洒满中华大地”“绿油油铺满人们心底”“甜蜜蜜飞向千里万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意境。颇有画面感的歌词,让听众在听歌的过程中,仿佛徜徉在春天的美景中。诗有“诗眼”,词有“词核”。“春风十万里,十万好消息”就是这首歌的“词核”。演唱时,这句和着简单旋律的歌词被歌唱家深情咏唱了十几遍,一次次咏唱,一次次深入,既浸润人心,又激励斗志。
旋律是一首歌的灵魂。作曲家孟卫东素以大气、优美的曲风著称。这次为《春风十万里》作曲,孟卫东再次展现了他独特的“孟式风格”:曲式结构简单、旋律主题集中、音域不高不低。从作曲技法看,《春风十万里》算不上复杂,但最后却产生了平淡之中见奇崛的效果。
近些年,作曲界在创作上有一种倾向,过于依赖西方作曲技法,甚至觉得越是采用高难度的技法,越能显示出水平,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流行音乐沿袭的是西洋风格。西方作曲技法固然值得学习借鉴,但照搬照抄甚至将其奉为圭臬,既不可取,也没必要。
音乐作品首先要好听,不好听的作品,技法再高超,也不能算是成功之作。也许你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北京欢迎你》,那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作曲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五声音阶,和弦也是常规得不能再常规。由此可见,音乐作品的旋律并非越复杂越好,有时候大道至简、和光同尘不失为一条可借鉴的经验。当然,旋律简单并不代表创作简单,它一定是经过无数次推敲,最后去粗取精把最能代表作品意境的内容浓缩成好听的旋律。
一首歌能否流行起来,既跟作品的质量有关,也受到传播环境的影响。在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的渠道空前分散多元的今天,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民同唱一首歌,几乎不再可能;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央视春晚上一唱就红,现在也比较难做到。尽管如此,有两点始终不变:一是人们仍然需要音乐;二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好听,还能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人们听了会有所触动,甚至产生共鸣。
(摘编自汪素、马丽《主旋律新歌如何俘获听众的耳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旋律的歌词不好写,因为它既不能涉及各种成就,又要避免空喊政治口号。
B.“春风十万里”这句歌词既隐喻了国风浩荡,又把声音、画面时空一下子铺展到眼前。
C.一首好歌,它的旋律要符合“曲式结构简单、旋律主题集中、音域不高不低”的要求。
D.《春风十万里》这首歌的“词核”通过一次次反复咏唱,既起到强调加深的作用,又能激励人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由《春风十万里》谈起,由特殊到一般,讨论了“主旋律新歌如何俘获观众的耳朵”这一问题。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一句句歌词的具体分析,重点论证了《春风十万里》的歌词是如何符合中国风的特征的。
C.以《北京欢迎你》为例,意在证明好音乐不一定要追求高难度的技法,好音乐首先要好听。
D.最后一段既是对文章的总结,也指出了现在人们仍需要音乐,好音乐仍可流行这一社会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主流媒体的认可到“00后”的广泛喜欢,证明了《春风十万里》让人们产生了情感共鸣。
B.《春风十万里》这首歌的歌词既有类似五言诗的节奏形式,也有诗的画面感与优美的意境。
C.只要有好的歌词、好的旋律,一首歌曲就能得到广大听众的广泛认可,迅速流行。
D.全民同唱一首歌和一唱就红的时代很难再现,这是因为如今人们欣赏音乐的渠道分散多元。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太空授课的主要受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和科学爱好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太空授课以兴趣激发为主,通过大量精彩的实验和天地对比唤起了大家对科学、对载人航天的兴趣。第二次太空授课则留出更多篇幅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空间站上搭载的科学实验柜和其中正在进行的科学实验,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空间站上的科学研究工作,为科学梦指引方向。
在具体的授课形式上,没有做过多知识的讲授,而是强调观察、思考和问题互动的过程,更注重的是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进而引导青少年锻炼注意观察、主动思考的方式。青少年应在“学会已知”的基础上掌握“探索未知”的能力。通过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具有未来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奠定基础,这是太空授课最大的意义。
(摘编自陈征《太空授课“讲什么”和“怎么讲”》,《光明日报》2022年4月12日)材料二:
记者: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季启明:让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实际操作一些小实验,展示一些我们正在做的科学研究项目,不仅在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能带着孩子们一起经历“从理性的思考、到怀疑的态度、再到实证的操作,最后拓展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一个过程,在无形中向他们传递了科学精神,从而激发他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
黄伟芬:在设计空间站时代的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展示等标准的项目,事实证明,我们的这套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此外,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多么高深、概念多么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良好做法也可以被更多的科普活动借鉴,共同推动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叶菲菲:“天宫课堂”最为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再现平时生活的现象,发现地面的生活经验都被打破了,水油可以不分离,水滴可以拉开这么长的距离,失重除了能让航天员飘起来,还可以做无容器实验等。“天宫课堂”的实验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固有知识体系,引起了大家与原有认知的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情感上的触动,会引起深度的思考,这样就会引发学习行为。
记者:我们是如何设计这些实验的?这是怎样一个过程?
黄伟芬:科普大发展应该有更多的科学家参与进来,因此在设计这些实验时,我们广泛征求了一线授课教师、科普专家、科学专家、工程专家、传播媒体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从现有教学体系出发,选取概念清晰、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的候选项目,紧扣中小学生教学实际、兼顾媒体传播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工程约束条件,在确保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再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在经过多轮专家的讨论和评审后,我们还和航天员乘组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乘组在轨尝试和练习结果,对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讲解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授课实验项目。
(摘编自《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光明日报》2022年4月12日)(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授课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和科学爱好者,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投入祖国的航天事业之中。
B.“天宫课堂”的实验对地面的生活经验的打破,其意义在于引起深度的思考,继而引发学习行为。
C.参与“天宫课堂”实验设计的,不仅有航天科学家,还有媒体从业者、教师等看似不相关的人员。
D.“天宫课堂”的项目设计,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的绝对安全是底线和基础,这一点绝对不能突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在空间站只是操作、展示实验过程,注重让青少年观察,并不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B.太空授课对于科普教育的最大启示是,要通过大量精彩的实验唤起大家对于科学的兴趣。
C.进行太空授课时所坚持的标准既要符合受众的特点,也要考虑太空这一特殊的授课场所。
D.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现平时生活的现象,这既是“天宫课堂”的一个重要意义,也是科普教育的意义。
(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太空授课的特点。组卷:4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可巧这日非正经日期,亲友来的少,里面不过几位近亲堂客,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并合族中的内眷陪坐。闻人报:“大爷进来了。”邢夫人等忙命人挪椅子来与他坐。贾珍断不肯坐,因勉强陪笑道:“侄儿进来有一件事要求二位婶娘并大妹妹。”邢夫人等忙问:“什么事?”贾珍忙说道:“婶娘自然知道,如今孙子媳妇没了,侄儿媳妇偏又病倒。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体统。怎么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
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才干。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贾珍又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我这里先与妹妹行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边府里去谢。”说着,就作揖下去,凤姐还礼不迭。贾珍便命人取了宁国府的对牌来,命宝玉送与凤姐。
一时女眷散后,这里凤姐来至三间一所抱厦中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事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赖升闻知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他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息,别把老脸面扔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叫进来看视。吩咐道:“这二十个分作两班,一班十个,每日在内单管亲友来往倒茶,别的事不用管。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也不管别的事。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也不管别的事。这四个人专在内茶房收管杯碟茶器,要少了一件,四人分赔。这四个人……。”
说毕,又吩咐按数发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物件,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迷失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紊乱无头绪:一切偷安窃取等弊,一概都蠲了。
凤姐不畏勤劳,天天按时刻过来,点卯理事,独在抱厦内起坐,不与众妯娌合群,便有女眷来往也不迎送。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凤姐自入抱厦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来得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正说着,只见荣国府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
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连忙进去说:“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用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凤姐听了,数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凤姐方欲说话时,见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进来,都是要支取东西领牌来的。凤姐命彩明要了帖念过,听了一共四件,指两件说道:“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来。那二人扫兴而去。
凤姐因见张材家的在旁,因问:“你有什么事?”张材家的忙取帖儿回说:“就是方才车轿围作成,领取裁缝工银若干两。”凤姐听了,便收了帖子,命彩明登记。待王兴家的交过牌,得了买办的回押相符,然后方与张材家的去领。
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
(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十四回)(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作者既让王熙凤用自己的行事来体现其性格,也用宁国府中其他人的语言、行为、心理等从侧面衬托其形象。
B.选文中,我们既看到了王熙凤爱表现、爱耍威风的一面,也看到了她杀伐决断的管理才能及严于律己、不畏辛劳的一面。
C.选文叙事详略得当,对凤姐安排工作和处理迟到者等集中表现凤姐性格特征之处详细叙述,对其他不重要的环节则一带而过。
D.在处理迟到事件时,凤姐有色(放下脸)、有声(喝命)、有行(掷下对牌),一贯而下,作者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凤姐的威势。
(2)作者写王熙凤处理迟到事件时又插入处理其他事情,红学批评家脂砚斋评价这种写法是“惯起波澜,惯能忙中写闲”,请结合文本分析“写闲”的作用。
(3)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表现了其卓越的管理才能,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明是反映物候变化最为显著的节气之一。①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内容,融多地多种民俗于一体。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礼俗主题。因此,( )。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总结第二段,填到第二段结尾的括号内。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楚国国君对本国臣民的规诫,后被晋国卿大夫栾武子在分析楚军形势时引用。意思是,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辛勤劳动,只要辛勤劳动,就不会缺衣少食。
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