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二十六中九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
-
1.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最是一年春好处,
(2)念天地之悠悠,
(3)
(4)面对锦衣华服的同学,宋濂的心态是“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歌词让我们想起了孔子在河边的那声感叹“
(6)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校长选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句子“组卷:10引用:1难度:0.8 -
2.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上新了!故宫》以全新的视角展现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______,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_______,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chuò。
这些节目推动打动人心的更多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_______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文物、文化“热起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荧
演yì
弦歌不chuò
(2)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源头活水 博采众长 积累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积累 C.源远流长 博采众长 积淀 D.源头活水 博大精深 积淀 组卷:134引用:6难度:0.6 -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公众而言,一事当前,应当先问真假,再断是非,而不能仅凭印象和直觉做出判断。
②当然,囿于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的不同,每个人都会有认知盲区,不可能独立判断所有信息的真伪。
③而要努力用科学方法来求证、用理性思维来辨明。
④当此之时,人们应该划一条底线,即未经验证的信息不要轻易转发。
⑤要让“科学”谣言止于“智”,给予事实更多的关注,就意味着理性的回归。
⑥只要人们尊重理性、尊重科学,许多有关科学的现象和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但决不能忽略事实、夸张渲染。组卷:83引用:2难度:0.7 -
4.语文课上,老师为同学们讲了一副趣联: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令人叫绝,引来后人对句无数。作为其下联,你认为下面几个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下联:组卷:6引用:2难度:0.9 -
5.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
-
6.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选自《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有删改)(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 于 诗 人 无 所 甚 好 独 好 渊 明 之 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谁肯信之 ②忌不自信 B.①吾少而穷苦 ②吾闻二世少子也 C.①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②此中人语云 D.①遂与渊明比 ②其两膝相比者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②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本文借和陶渊明诗的书引既表达了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也有对陶渊明人格魅力的仰慕。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组卷:8引用:1难度:0.5 -
7.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问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典故】
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南安军》侧重从组卷:183引用:7难度:0.3
二、阅读。
-
20.下列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组卷:39引用:1难度:0.8 -
21.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12引用:1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