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11/5 23: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说到穿衣服,自然会首先想到孔夫子。这位生活比较考究的圣人不但吃饭有一套原则,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穿衣服也丝毫不含糊,“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论语•乡党》)      钱穆有一段白话试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君子不把玄色纁色来做衣领与袖之边,不把红色、紫色做日常起居之服。当暑天时,在室内穿葛单衣,但出外必加上衣。黑衣内用羔羊皮的裘,素衣用小鹿皮裘,黄衣用狐裘。在家私居时所穿之裘,较出门时所穿者稍长,又把右袂裁短些。夜睡必有寝衣,其长过身一半,下及两膝。冬天把狐貉皮来做坐褥。除去在丧事中,大带上没有不佩一切备用的玉器的。除非朝祭用正幅的帷裳,其余所穿裳,总是开剪斜幅缝制的。吊丧不穿黑羔裘,不戴玄色冠。每年正月岁首,必穿着朝服上朝去。”
    《论语•乡党》篇是对孔子日常生活起居的描述,所以文中的“君子”指的当然就是孔子本人了。由于年代久远,这段话的内容并不十分明白。据后儒的解释,孔子选择衣服的原则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合“礼”。如“绀緅”是用来做祭服的,所以不能做领、袖的饰边。红紫不是正色,所以即便是私居时也不能穿。二是合“时”。如“亵裘长”为的是取暖,“短右袂”为的是方便做事。不管这些解释是否可靠,我们总可相信,这段话所讲的孔子绝不是早年那个“贱”而“多能鄙事”的孔子。虽然古代可能皮贱而丝贵,但有这么多种衣裘,并十分讲究色彩、玉器的搭配,那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才能做到的。
          和墨子的服饰比较一下,印象当会更深刻。“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庄子•天下》)“裘褐”是粗衣,多为穷人所穿。“跂蹻”大概是草鞋或木屐之类。这里说的虽是后世之墨者,但墨子本人的穿着也不会差得太远。荀子就说过墨子“衣粗食恶”“衣褐带索”(《荀子•富国》)。有一位曹公子甚至当面向墨子抱怨:“始吾游于子之门,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墨子•鲁问》)很难想象,极重言行一致的墨子会只让弟子们过那种辛苦的生活。
          根据《墨子•辞过》篇,墨子主张“以裘褐为衣”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絺绤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今之主,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暖,夏则轻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珮,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暖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墨子称衣服的主要作用是御寒避暑,不是为了荣观耳目时,他所担心的其实是王公大人追求“文采”“刻镂”,必定会亏夺百姓的“衣食之财”。至于百姓衣食丰足之后,是否可以干点“锦绣文采”的事儿,墨子并没有表明态度。考虑到墨子曾主张对那些贤能之士“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他大概也不会反对在适当情况下修饰一下吧!要不,人人皆“衣褐带索”,贤人还要那些爵禄干什么呢?
          无论如何,同为当时显学的宗师,孔、墨的穿着打扮如此悬殊,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对照。两家后来围绕着穿衣服的问题展开辩论,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摘编自张永义《中国思想论集》)材料二:
          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衣”又总被世人习惯性地排在第一位。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衣”对人的生活品质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学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有一套独特的服饰观。皮日休在其《孔子庙碑》文中写道:“夫子之道久而弥光,远而弥芳;用之者昌,舍之则亡。昔否于周,今泰于唐,不然何被衮而垂裳,冕旒而王者哉!”不仅道出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写出了其在中国服装文化史上以其自成一家的儒学思想和独特的生活实践经历,开拓出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服饰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多记载于《论语•乡党》篇,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而在《论语•雍也》中,孔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国服装文化历史上的思想大师。
    (摘编自姜雅娴《文质彬彬的孔子服饰观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钱穆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论语》中的服饰文化,展现出有别于早年“贱”而“多能鄙事”的孔子形象。
    B.《论语•乡党》篇对孔子穿衣原则的解释,虽然其可靠性有待商榷,但也能成为研究孔子服饰理念的资料。
    C.墨子认为“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说明大禹的精神感染了墨子,成为墨家的思想源泉。
    D.墨子主张对待贤能之士应“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认为百姓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修饰自己,追求“锦绣文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庄子》对后世之墨者衣着的描述,可以推断出,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衣着可能极其朴素。
    B.在对比儒墨两家的服饰理念时,材料一作者并未明确表达喜恶之情,有利于保持论述的客观性。
    C.无论古今,在满足温饱后,追求华美的服饰日渐成为风尚,可见人们都会重视服饰的品质。
    D.材料二通过引用论证的手法道出了孔子的儒家服饰美学思想在中国服装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孔子服饰观的当代意义的一项是
     

    A.蕴含着独特的服饰美学思想
    B.提升人们的服饰审美能力
    C.促进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D.有助于对中国服装文化史的研究
    (4)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请结合材料及历史背景,分别归纳孔子和墨子服饰观的内容并阐释其形成的原因。

    组卷:15引用: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刘亮程
          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哈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裁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比如王家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一年中有一次,麦子忘了回家,我们就得走好几年穷路。那些岁月中老掉的人,常老于一件事情。随便的一件事,就可消磨掉人的一辈子,想想吧,这些事情有多厉害。我不说出来你会以为什么大事耗掉了人的岁月和经历,那些看来很小的事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我们村庄上空飞过的一群苍蝇,对应到世界另一地可能就是一群庞大的轰炸机。我们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才是造成某个遥远国度地震的真正原因。
          这个村庄隐没在国家的版图中,没有名字,没有经纬度。历代统治者都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黄沙梁这个村子,这是一村被遗漏的人。他们与外面世界彼此无知,这不怪他们。那些我没去过的地方没读过的书没机会认识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这是不足以遗憾的。我有一村庄,已经足够了。当这个村庄局限我的一生时,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着整个人类。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文本二:
    城市过客
    刘亮程
          进城谋生的第二天,我便在楼梯上摔了一跤。上楼梯时我不知道脚该抬多高、步子该迈多大。尤其下楼的时候,脚总是不敢果断地踩下去,担心下一个阶梯会不会是空的。这跤使我深信世上最坎坷的路就是楼梯。
          本以为在乡下走了多年的坑洼路,走城里的平坦马路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车流如梭的十字街头我总是难以过去,前后左右的汽车和喇叭声使我仿佛置身兽群。我缺乏城市人的从容,城市人不怕车就像乡下人不怕狗。
          我想,这座城市的许多尺寸不是按乡下人的标准和习惯设计的,适应它得有一个过程。好在我聪明,懂得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做参照。比如小汽车的门比狗洞稍大一些,进车门时就要比进驴圈时头再低一些:城市缺少尘土,不用常拍打衣袖和屁股,但手不能闲着,要时时摸摸口袋里的钱在不在;街道固然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得可怜,在人群中拥拥挤挤绕过一辆辆车一个个人时,比任何一条乡间小道都曲折蜿蜒。
          城里真好,但我知道我变不成城市人。除了这座城市不给我落户,不给我一间安身的住房外,我还缺乏很多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和素质。我的老师告诫我,要多向市民学习。我都三十多岁了,要学的东西很多。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只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寄住几天或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我知道了一些人的名字,但从骨子里我们并不认识,我仅仅是流浪到城市的一个农民。我把地荒在家里,时常在夜半之时,怀念起我的家畜的叫声、我的女儿和妻子。
    (节选自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方面说乡野的孤陋生活局限了自己,一方面又用人人都有局限、整个人类都受局限来自我宽慰,表现出情感上的矛盾纠结。
    B.“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最艰涩难读”是喻指黄沙梁这个地方非常单调、荒凉、封闭、落后。
    C.文中说外来人到村里,“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这里的“幸运”是反语,实际上是调侃外来人运气非常不好。
    D.村庄上空的一群苍蝇可能对应另一地的一群轰炸机,村里的一声咳嗽或许造成远方的地震,这些说法极度夸张,使文章妙趣横生。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竟然在楼梯上摔了一跤,认定楼梯是世上最坎坷的路,显示了“我”初到城市时的无所适从。
    B.“我”感到城市显然不是为乡下人设计的,过马路这类在城市中稀松平常的事,却让“我”举步维艰。
    C.“我”在城市没有户口和住房,所以为自己预见了两种结局:挣一笔钱衣锦还乡或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D.“我”认为自己不论在城市生活多长时间,都只能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是一个在城市漂泊的农民。
    (3)赏析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效果。
    (4)有评论者认为,在作者刘亮程的笔下,黄沙梁“不再是单纯的故乡,而是灵魂憩息的地方”。请
    根据两个文本内容,探究评论者这样论断的理由。

    组卷:40引用:8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已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宵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传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朝菌不知晦朔”的“朔”与文中的“朔”同义。
    B.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
    D.两京,两个京城的合称。有多种说法,文中指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兼任御史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异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涘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
    ②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
    (5)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

    组卷:27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冷链已经深深融入百姓生活,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冷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①
     
    ,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特殊商品(如药品)等。
    一般来说,温度越低,新冠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在零下 20℃的环境中,新冠病毒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②
     
    。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发地区被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即使经过冷链运输,也可把病毒带到非疫区。
          多名权威专家表示,我国已进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不必对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的病例过于恐慌。 ③
     
    ,冬季为新冠病毒依托冷链物流进行传播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因此“防人亦需防物”。

    组卷:9引用:2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有人说:“‘00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有人说:“‘00后’大都是喜好玩乐的人。”有人说:“‘00后’是时代的幸运儿,未来可期。”有人说……“00后”自我评价:“我们有理想,有担当,更开放。”
    材料二:
          关于“00后”的成长,这些关键词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全民直播、王者荣耀、网课学习、搜题软件、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碳中和、两码一证、天宫课堂、新高考、缺芯危机、贸易大战、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全面脱贫、建党百年。
          请你从材料二中任选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00后”一代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2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