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陕西省宝鸡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发布:2025/1/2 17: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人们心目中,孔子似乎是循规蹈矩、严肃的老学究,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读读《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孔子言行的文本,就会发现孔子并不呆板拘泥,相反他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很是权变灵活、机智辩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推崇孝,却不提倡愚孝。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将孝视为为人之本。《论语》第二章引弟子有子的话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认为对父母孝的人也会忠君爱国,如果人为孝,则天下大治。可见,他认为孝是治国的根本。但是孔子并没有将孝绝对化、极端化,为人子女不见得要无条件服从父母,需要看父母有没有道理,如果父母无理要求也可以不服从。《荀子•子道》记载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一连问了三次,孔子都不回答。他后来跟子贡说,国家如果有敢于谏诤的臣子,就不会出现大问题;一个家庭也是如此,“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即父亲有直言规过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合礼制的事情。
          好勇,却不主张无谓的莽勇。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也是一个十分有血性的人,他有许多令人激情澎湃的话语:“见义不为,无勇也”“勇者无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等。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励鼓舞了后世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无畏,奋斗牺牲。但孔子对勇的态度非常冷静理性,他时常提醒弟子们不要意气用事,而要仔细谨慎,做到有勇有谋。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番话是针对子路说的,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曾给予子路很高的评价,说他颇具治国之才,但子路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好勇逞强,伉直鲁莽。对此,孔子经常批评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见,孔子不赞成莽夫之勇。
          不鄙视财富,也不刻意追求。孔子向来不重物质利益,名利心淡泊,“子罕言利”。他将对待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对感官享受看得很淡,认为作为一名君子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主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但他绝不反对物质利益与财富,认为求富求贵、嫌贫恶贱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如果通过努力能够获得财富,即使很普通的、一般人以为很低下的事情他也愿意去做,比如为人驾车,“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特别注重获取富与贵的手段,一定是正当的、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汗水付出得来的,否则坚决不会去占有享受,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还义正词严地宣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总之,正如《论语》所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孔子不凭空臆测,不绝对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其实,灵活变通、不拘泥、不古板之特点体现在孔子思想与行为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张文珍《孔子讲辩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把孔子看成是循规蹈矩、严肃的老学究,其实这是人们心目中对孔子的刻板印象。
    B.《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孔子言行的文本表明,孔子具有善于变通,机智灵活的特点。
    C.孔子重视孝道,认为孝是为人之本,是治国之本,所以为人子女要无条件地服从父母。
    D.孔子是一个谦谦君子,也是十分有血性的人,他讲的话饱含激情,令人读后深受鼓舞。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是总分总,主体部分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孔子的辩证法思想的表现及其渊源。
    B.文章引用了孔子大量的言语进行道理论证,并对其进行了阐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指出,孔子善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这个特点体现在其思想与行为的方方面面。
    D.文章一分为二列举分析孔子的言论,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辩证法思想体现在如何对待孝、勇和财富等方面,这对我们今天立身行事很有借鉴。
    B.孔子认为,不能为了成就孝名,一味盲从父辈。而要敢于劝谏,以是否合乎道义为准则。
    C.孔子虽然喜欢子路,但是也批评子路做事莽撞,不讲智慧不计后果,可能造成无谓的牺牲。
    D.孔子不反对财富,为获得财富愿意去做低下的事,认为只要通过努力获取富贵都值得肯定。

    组卷:7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对摆脱贫困的县,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摘编自《做好有效衔接 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1年3月23日)材料二: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听说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十分高兴。他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摘编自《习近平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光明日报》2021年3月23日)材料三:
          打造数字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并处理好“三农”问题。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解决生态保护、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观光农业、农村义务教育等问题,让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字生产力的释放。
          在农业数字化领域,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与经营的网络化,包括对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数字化和对作业流程的再造。在基础民生领域,依托直播、电商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拓展农产品上行体系,帮助农村和农民增收。在乡村教育领域,一方面加大乡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同时增加信息技术课程,通过信息智能教育,将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输送,缩小下一代城乡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平等。另一方面,大力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作用,与教育行政部门、公益组织等共同探索有科技特色的教育扶贫项目。
    (摘编自《推动数字农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弯道超车”》,《参考消息》2021年3月10日)材料四:
          韩国政府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在发展初期,“新村运动”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政府投资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完善新村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消化过剩产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在发展中期,“新村运动”采取政府培育、社会跟进的发展模式。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以及农协组织,逐步培育社会发展实体。在发展后期,“新村运动”逐步转入国民主导发展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机构、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在“新村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则只为国民的自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张振鹏《“文化创意+”农业融合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
    B.武夷山适宜茶叶生长,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采用生态种植,茶叶品质提高,茶农收入增收,离不开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指导。
    C.打造乡村教育数字化,在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增加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大力发挥企业社会责任作用。
    D.韩国“新村运动”后期政府则只为国民的自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国民主导发展,农业科技推广等组织机构发挥主导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脱贫攻坚完成后新的目标任务。
    B.比较材料--和材料二,武夷山茶叶正在帮助百姓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发展茶叶生产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
    C.疫情期间,电商、直播等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帮助农民增收,这些在农业数字化领域的探索将继续助力乡村振兴。
    D.材料四中,韩国政府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分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分别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
    (3)结合上述四则材料,我国的乡村振兴与韩国的“新村运动”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6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屋后的楸树
    刘致福
          临睡前,母亲说,东山有棵楸树要卖。父亲说好,明天去买。母亲问不去公社开会?父亲答不开了。母亲说那我去发面,明早烙火烧。父亲每出远门母亲都要烙火烧给他作干粮。
          东山最近处离我们村有二十余里。那边山多林密,楸树多。楸树木质细密坚硬,在老家算是稀罕树种,是打家具的上好木材。奶奶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打一副楸木寿材。那年冬天奶奶突然病重,医生看了只是摇头,村里有老人与父亲说,抓紧打副寿材冲一冲。父亲遍访几个村子也没找到楸木,只得用自家一棵老槐树给奶奶打了一副棺材。棺材打好刷完大红的油漆后,奶奶嗷地吐出一口黄痰,病慢慢好起来。后来棺材放在西屋炕上盛粮食,奶奶对父亲和母亲说,我这寿材没赶上楸木也就罢了,老大(我大哥)结婚你们可要想着打一套楸木大柜!奶奶走后,父亲和母亲始终记着奶奶的嘱咐。大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母亲便留心打探哪里有楸木。几次有了信息,因父亲没空儿错过了机会。父亲作为村支书,难得有空闲时间。这次父亲如此痛快,母亲自是十分高兴。
          晚饭时父亲才回来。母亲问有谱了?父亲叹口气,晚了,昨天刚让人买走。母亲说,你刚走公社王干事就来找你。父亲说找什么找,我已经辞了不干了。母亲唉了一声说,这样不好。父亲说,有什么不好,在他们眼里我哪里还是支书啊,让他们来查,查不清楚我哪里也能干!
          第二天公社送来通知,任命了年轻的新支书,同时要求父亲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大队。不再是支书的父亲,似乎一身轻松,不许出村的禁令没有让他难过,当天下午扛着铁锨与其他社员一起上山、下田,看不到丝毫的沮丧与失落。
          大哥一脸的沮丧。父亲不准出村,他的楸木家具是没指望了。县里招收亦工亦农,论条件,大哥是党员,又是生产队副队长,怎么说都该是大哥的。但新任支书举“贤”不避亲,安排给了他侄子。父亲担任支书时,大哥有两次跳出农门的机会都被父亲让给了别人,一次是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一次是招民办教师,不论学习成绩还是现实条件都是非大哥莫属,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咬定他当支书,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推荐。这次母亲流泪了,数落父亲,你当支书孩子不能去,你不干了孩子还是不能去!母亲要求父亲去找宋书记讨个公道,给大哥一个机会。父亲坚决不同意,大哥气得两天没吃饭,关在西屋不出门。父亲隔着门对大哥说,我当支书你不能去,我不当支书你更要靠自己的本事。人活着要有骨气!几年后恢复高考,大哥凭自己的才学考上了大学。
          父亲爱管事的脾性仍没改变,山上干活看谁偷懒耍滑他会批评,路上见谁往家里拿队里的柴火他也会制止。母亲劝他别再管闲事了。父亲说这哪是闲事,总得有人管!我不是干部还是党员啊,就是普通社员也该管!后来,一队队长生病了,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替。新支书硬着头皮找父亲,父亲竟答应了。母亲很生气,支书不干干队长,你傻吗?父亲说,总得有人干。公社宋书记专门来村里看父亲,宣布解除不许父亲出村的禁令。父亲领着一队人马干得更起劲了,粮食、副业生产都走在大队前头。父亲忙起来,大哥的楸木大柜又没希望了。
          母亲还是不停地打探楸木的消息,不时在父亲跟前唠叨,父亲嘴里应着,哪有空闲去东山。
          晚上做了个梦。梦里我们家屋后有一棵大楸树。楸树高大、挺拔,衬得我家草屋又矮又小。初夏时节,楸树树冠巨大,繁茂的心形绿叶间开出一串一串粉紫的花,在屋后的上空笼起一层氤氲的紫雾。我心里乐得如那树上的花,大哥的大柜不用愁了!一会儿那树上的花叶慢慢变成了父亲的脸,那树竟是父亲站在那儿。父亲腰板挺直,眼睛望向远处,神采奕奕。
          梦醒以后,我心里感到一阵茫然。楸树,我多么希望房前屋后真的能有一棵高高大大的楸树啊!
          多年以后,我来到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朱家林,一下车便看到村东头有一片树林,我心里一跳,是楸树林!高挺的躯干,向上伸展的枝杈,那皴黑如铁的树皮,这是楸树独特的风骨,在初春料峭的寒风中越发强劲。我羡慕朱家林的村民,能有这样一片漂亮的楸树林!
          儿时的梦境又浮现在眼前。那棵曾经长在我梦里的巨大的楸树与眼前的楸树林叠印在一起,让我再次真切地想起父亲。父亲宁折不弯的气概和这挺拔的楸树何其相似!父亲身高近一米八,一生劳碌艰辛,敢做敢当,直到离世仍旧腰板笔直;父亲一生信念如磐,无私无畏,面容、眉宇间始终透着清明与坦荡。离家几十年,父亲的形象如梦中的楸树一样深深植根于心。人生至为重要的关口,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护佑、指引、支撑着我,那是父亲伟岸的精神之树,为我领航定向,为我灌注力量。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奶奶晚年最大的愿望来写父亲对奶奶的歉疚,以楸木大柜引出奶奶对大哥的牵挂,为引出后文做铺垫。
    B.新任支书举“贤”不避亲,把县里招收亦工亦农的机会给了他侄子,作者用反衬手法表现了父亲的正直无私。
    C.父亲当支书时忙,当了队长依然忙,没有时间去东山找楸木,表现了奶奶、母亲、父亲、大哥和我的楸树情结。
    D.作者描写了记忆中的乡村生活场景和故事,笔触细腻入微,感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有文采,意蕴丰厚。
    (2)文章引入大哥跳农门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以“屋后的楸树”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3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第十四届全运会将于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在陕西省举行。如图为第十四届全运会会徽,会徽取象传统礼天玉璧,玉璧为致敬上天礼器,寓意全国人民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庆祝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和第二个百年梦想的到来。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谁能把他们赎出来,谁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赔偿金。
          子路曾经救起了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送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时隔两千多年,古人的做法仍然启迪着今人。高三(1)班举行班会,同学们围绕这个故事展开讨论,有人赞同子贡的做法,有人赞同子路的做法,有人认为子贡、子路都有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的权力。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