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每小题9分,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       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       ,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       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
    B.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
    C.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D.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
    (2)依次填入文中下划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独步一时 薪火相传 潜移默化 水乳交融
    B.独一无二 薪火相传 耳濡目染 合而为一
    C.独步一时 生生不息 潜移默化 合而为一
    D.独一无二 生生不息 耳濡目染 水乳交融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主张“天人合一”和“兼爱非攻”。
    B.“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语出《论语》,《论语》是叙事体散文集,与《中庸》《孟子》《大学》并称“四书”。
    C.“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出自杜甫的五言绝句《望岳》,“造化”指“大自然”。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组卷:32引用:1难度:0.5

二、(每小题9分,共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年8月14日,黄浦江畔汇书成“海”,在“喜马拉雅星空”听书馆,科技风的展区造型抢眼抢镜,吸引大批读者驻足打卡。我们可以看到:空中悬挂的行星带下,读者可取下耳机静静聆听音频。星空背景墙放置当季热推主播或者节目的二维码,扫码就可在手机上收听。朗读舱中,读者可选择喜欢的作品朗读录音。展台内还设有小雅AT音箱互动体验专区,为读者带来智能音箱对话的趣味体验。
          展馆开展以来,喜马拉雅展区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吸引了大批爱书者前来听书选书。张阿姨是去年喜马拉雅展区“大脑加油站”的回头客,喜爱读书的她已习惯晚上听一本书入睡。“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一,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和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网络音频节目继视频节目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广播电台纷纷进行融媒转型,推出App客户端与网络收听平台,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商业电台以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为代表,致力于培养年轻网民听众群,并在内容付费方面攻城略地;网络音乐以酷狗、QQ、酷我,网易云音乐等为代表,在BAT支持下囊括了绝大部分音乐歌曲版权,分割年轻网民的碎片化娱乐时间。
    (摘自《中新网上海新闻》2019年8月)材料二:
          日前,尼尔森网联发布2019年《网络音频节目用户研究报告》,报告描绘目前我国网络音频听众的轮廓结构、行为偏好与消费个性,具体情况如下表:

    网民与网络音频节目听众轮廓结构
    网络音频节目用户收听选择习惯(%)(选自《新浪科技》2019年3月)材料三:
          有声阅读是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格外充分的放松,便捷、愉悦,保护视力。
          但是,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特点,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以“耳”代“目”,那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维线性传播。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笔者以为,有声阅读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优势,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并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其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位。
    (摘自《中国艺术报》2019年4月)(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是20——29岁的人,或是大专文凭以上的人。
    B.上图显示,“网民”占比较高的人往往也是“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比较高的人。
    C.“随意搜索喜欢的节目”这一类的比率是“听网络自制的直播节目”的三倍多。
    D.分别约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偏爱“听APP推荐节目”和“听特定的类别内容”。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阿姨有听书习惯来看,说明“有声阅读”已是国民主要阅读方式之,也是国民重要的碎片化学习工具之一。
    B.“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呈现明显的变化:年轻化、高学历化、白领化趋势明显,比起“网民”,其高端人群的占比也高。
    C.有声阅读让以“耳”代“目”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解放眼睛,回归耳朵,听众格外充分地放松、便捷、愉悦。
    D.声音的一维传播与文字二维传播最大区别是,一维传播不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优势,也不具备理性建构空间。
    (3)依据三则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有声阅读发展潜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收听终端的普及,使有声阅读进行起来非常方便。
    B.有声阅读作品都能为听众带来智能对话的趣味体验。
    C.网络音频节目愈加多样,收听者自由选择余地更大。
    D.有声阅读融合一维和二维传播的优势,才能确立新地位。

    组卷:21引用:5难度:0.7

三、(每小题25分,共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
          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矣。”因出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之。
    (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其辞为方言 鄙:轻视
    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 訾謷:攻讦,诋毁
    C.然则君之诗可 观:欣赏
    D.因书而 归:赠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诋他人不能知/臣进退,实为狼狈
    B.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师不必贤弟子
    C.不知者以博雅称之/客喜笑,洗盏更酌
    D.因出示余/验之事,合契若神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
     

    ①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
    ②僻事以为奥
    ③奇字以为古
    ④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⑤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
    ⑥吾以待之后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
    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
    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
    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
    ②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
    (7)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

    组卷:39引用:3难度:0.5

六、(10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是一碗药,需要文火“炖”。①
     
    ,它都是一种经历,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在“熬”的过程中,②
     
    :咸味的眼泪,甜味的幸福,酸味的记忆,苦味的失败……但是,“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拥有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历程。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③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组卷:47引用:8难度:0.7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志的本义是志向,即心之所向。有的高远,有的切近;有的包罗天地万物,有的归于自我心灵。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为自己的志趣;杜甫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一生的志向……如今,既有马斯克以移民火星为“志”,也有人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为志。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说‘志’”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7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