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民以食为天”,普通民众对饮食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于传统儒家礼乐文化而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然而,这种历时悠久、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是否就说明了中国饮食的共食制已经拥有了最大的正当性呢?
          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通过共同劳作来求得生存,劳动生产的成果并不丰富,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可谓是“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而寒,共饥其饥”。采集的食物也是共同所有,食物通过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然后各自进餐。这种饮食模式持续时间十分漫长,即便是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集体生活形式开始向家庭生活过渡,氏族内部出现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也没有被改变。
          等到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这种饮食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中期,普通民众恐怕也是如此,《后汉书•逸民传》中所记录的孟光与梁鸿夫妻俩“举案齐眉”的典故,可谓是对平民日常生活饮食方式的一个侧面写照。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逐渐融合,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高桌大椅的出现,促使大家开始围桌而坐,有了“共食”的那种气氛而已。实际上,在一些晚唐五代的上流阶层饮宴场合中,基于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的观念,还是会在筵席中实行分餐制,是否“经济”反而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南唐《韩熙载夜宴图》里面就保留了一幅生动的古代饮宴的分食“现场”。
          到了唐末宋初,食材的多元化、烹饪样式的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促使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这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美食开始从豪门贵族走向街头百姓,从琳琅满目的飨宴到贴近民众的茶楼酒肆,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百姓的饮食活动。而且,不管是何种饮食情境,但凡是有客人上门,“好客”的中国人常会以丰盛的菜肴来款待客人,席间主人还会“劝菜”,既是主人害怕客人因为过于谦逊而吃不到美食的缘故,也是主人表达视乎远客为自己人,并不见外的一种情感流露,通过“共食”这一中式饮食风俗习惯,主客之间的距离一下就被拉近了。
          总体上而言,无论是日常的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的公共宴饮,中国饮食方式从分食制逐渐变成以共食制为主,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匹配的相匹配的饮食习俗。“共食制”不仅仅只是一种基于经济的考虑来合力分享丰富美食,更是一种“平等”姿态的体现,正是有这一层传统文化的人情底色,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共食制仍然符合多数普通民众的饮食就餐观念。在当代公共生活中,饮食风俗也将在现代卫生与身体观念的影响下,通过民众的传习与接受,不断潜移默化,从而形成一套契合当代中国人的饮食实践模式。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是中国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民众的生存,也是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的根基。
    B.唐末宋初,我国饮食文化走向商业化的改革与餐桌菜色的丰富、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有关。
    C.史前氏族文化阶段人类共同劳作,实行分食制;商周时席地而坐和魏晋南北朝时围桌而坐,却是共食制。
    D.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日常家庭饮膳还是社交性公共宴饮,中国人都会选择共食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饮食的作用并按历史顺序来论述我国饮食方式从分食制向共食制的演变过程。
    B.文章从历史发展、共食优点等方面回答了中国传统的共食制是否具有正当性的问题。
    C.文章多次引用文献资料都是为了论证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方式是分食制,增强文章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问题,再以史实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并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可以带来饮食习俗的变化,比如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由分食变成共食就是这种变化的结果。
    B.晚唐五代虽已出现高桌大椅,但当时上流阶层的筵席中仍有分餐制,这与他们的地位、身份不同有关。
    C.共食制成为中国人主要的饮食方式,有历史演变过程的选择,有基于经济的考虑,也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
    D.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当下,共食之余提倡使用“公筷”,情感与卫生并重,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折中方案。

    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它执行的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的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摘自《百科》)材料二:
          面对记者提问,航天员们表示要完成空间站任务,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舱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就必须穿舱外航天服,所以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训练可以模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出舱活动。“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航天员刘伯明说:“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航天员汤洪波称:“我们的训练重点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出舱。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航天员聂海胜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的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航天员刘伯明也对记者说:“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两次出舱任务的间隔时间又很短。出舱后还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把任务完成。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节选自《北京日报》2021-06-21)材料三:
          近日,贵州遵义山里的木匠毛凤翔为了致敬祖国的航天事业,特寻来木头着手打造木制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火箭。制作过程中,毛凤翔全程采用手工制造,且把一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木工具和技艺运用其中。经过两天的时间,木制神舟十二号终于完工。毛凤翔表示,因为看到神舟十二号发射的一瞬间,心里非常激动,所以有了这个想法,用自己的传统手艺向祖国的航天事业点赞、致敬。
    (中国新闻网2021-06-21)(1)下列对神舟七号和神舟十二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舟七号和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都有出舱任务。
    B.神舟七号的载人飞行不属于中国航天工程的空间站阶段。
    C.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时不需要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
    D.与神舟七号的出舱任务相比,神舟十二号舱外作业时间长、任务重、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构成三舱组合体。
    B.材料二侧重于写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的难度和为出舱活动要做的准备。
    C.材料三的新闻标题可以拟作:贵州木匠制作木质神舟十二号致敬中国航天。
    D.三则材料语言客观平实,突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征。
    (3)把材料一、二、三加工成一篇关于神舟十二号的通讯报道,你会给报道定一个什么标题?如果围绕这个标题把三个材料分成三个部分,请为每个部分拟写一句话提纲。

    组卷:3引用:6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榆 钱
    佚名
          三月里的一场细雨,淋湿了乡村里的老榆树,薄薄的晨雾中,一串串墨黑的小绒球在榆树上悄然萌发。风一吹,小绒球摇摇摆摆晃动起来,仿佛小溪里游动的蝌蚪,乡村也悠悠地晃动起来。年少不知愁滋味,榆钱一上树,三五一群的娃娃就盘算着去哪棵老榆树上捋榆钱。放学的书包来不及扔回家,村头那棵最高最粗的老榆树就成了娃娃们的目标。蹭破了小肚皮,榆钱已经一把把捋下了,急急地揉进嘴里,唇齿间淌满馨香和甜美。小肚子鼓起来了的娃娃们还不肯罢休,捋一把榆钱放风里,看谁的榆钱飘得远,谁的榆钱飞得高。
          榆钱在母亲的手里,变成了饭桌上的美味。榆钱饼,榆钱粥,凉拌榆钱,常让娃娃们胃口大开。母亲做的“榆钱苦累”我最爱吃。将榆钱洗净,和入白面儿,拌成小疙瘩,细细碎碎的,放在篦子上蒸,出锅后,放进剁碎的鸡腿葱,加蒜末、盐、明油,那叫一个香啊!每年盼着榆钱挂树,其实就是盼着那顿“榆钱苦累”的美味呢。
          榆钱的生命很短,十几天工夫,就枯黄了身子,在一场晚来的风中,沸沸扬扬地漫天飘舞,像是下了一场榆钱雨。院里,野地,空气中,浮动着淡黄的身影,那片片小而圆的榆钱,结着一颗颗籽实,在泥土中,田畦间,砖缝里寻找自己的家,待来年,那里,兴许就有一个榆树的生命萌发。
          榆钱落了,叶子新生出来,乡间的空气里飘浮着青叶的味道。嫩嫩的榆树叶走进庄稼人的饭盆里,瓷碗里,有了榆树叶的裹挟,乡下人的肚子温饱了几多天。
          记忆中最深的味道,是母亲将晾干舂好的榆皮面掺入玉米面,红薯面,高粱面里,做成饴饹汤,玉米捧子饼,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立刻变得爽滑劲道。
          榆树是乡村里最常见的树种之一。乡下人盖房子的檁条,大多是自家多年生的榆树或杨树,“千年柳树万年榆”,可见榆树的材质是多么坚硬。院子不管大小,必定会栽有一两棵榆树的。家里第一次盖新房,碗口粗的檩条,是父亲砍了院里的几棵老榆树做成的。新屋落成的时候,在老榆树的位置,一棵棵手指般粗细的嫩榆,已经高出了我许多。
          老家的屋子二十多年了,那一根根的房檁,依然坚硬如初,身形毫不扭曲。
          在榆钱串起的又一个春天,行走在乡村七拐八绕却又平坦的巷子里,我试图寻找一棵探出高墙的榆树,捋下一把清香入口。然而这试图落空了--也许儿时放进风里的榆钱,飘得太远,飞得太高,再也回不来了……
          村庄在身后渐行渐远,唇齿间依然留着榆钱的味道,噙着它一路走下去,心里便有了一座村庄,村庄里便有了一个院落,院落里便有了一颗榆树,榆树上便挂满了榆钱……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榆树落笔,写榆钱、榆叶,再回到榆树照应开头,然后再次写榆钱深化主题。
    B.“小绒球摇摇摆摆晃动起来”“乡村也悠悠地晃动起来”,一实一虚化静为动写得十分巧妙。
    C.“年少不知愁滋味”是指乡村孩子不懂事,看见榆钱挂满树就无心学习,争相上树捋榆钱吃。
    D.“行走在乡村七拐八绕却又平坦的巷子里”“高墙”暗示了农村的变化,为后文的乡愁做铺垫。
    (2)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榆树的特点和精神品质。

    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甘文辊,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善骑射,喜读书,尤慕古忠孝事。以官学生授兵部笔帖式,累迁礼部启心郎,屡奉使称旨。康熙初,授大理寺少卿,迁顺天府府尹。崇文门榷税不平,疏劾之。廷议令兼摄,文焜曰:“言之而居之,是利之也。”固辞。六年,授直隶巡抚,奏复巡历旧制。单车按部,适保定、真定所属诸县患水灾,疏请蠲岁赋。总督白秉真以赈费浩繁,请听官民输银米,文焜斥廉俸以助。议叙,加工部侍郎
          七年,迁云贵总督,驻贵阳。时吴三桂镇云南,欲藉边衅固兵权,诡报土蕃康东入寇,绐文焜移师,又阴嗾凯里诸苗乘其后。文焜策康东无能为,凯里近肘腋,不制将滋蔓,先督兵捣其巢,斩苗酋阿戎。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文焜巡历云、贵各府州皆遍。十年,遭母忧,上命在任守制。文焜又遣兵击杀臻剖苗酋阿福。疏乞归葬,许给假治丧。三桂请以云南巡抚兼督篆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已用。
          十二年,文焜还本官,适撒藩议起。三桂反,杀巡抚朱国治,遣其党逼贵阳。文焜闻变,使族弟文炯赍奏入告,牒贵州提督李本深率兵盘江。本深已怀贰,先以书觇文焜意。文焜手书报之,期效张巡、南霁云誓死守,而本深不之顾。本深标兵已受三桂饵,纷溃弗听调。文焜度贵阳不可守,令妾率妇女七人自经死,独携第四子国城赴镇远,思召湖北兵扼险隘,使贼不北出。十二月,至镇远,守将江义已受伪命,拒弗纳。文焜渡河至吉祥寺,义遣兵围之。文焜望阙再拜,拔佩刀将自杀,国城大呼请先死,夺其刀以刎而还之,尸乃踣,血溅文焜衣。文焜曰:“是儿勇过我!”遂自杀,年四十有二。
          乱平,贵州巡抚杨雍建以文焜治绩及死事状上闻,予优恤,赠兵部尚书,谥忠果。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注]①笔帖式:满语,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②凯里:地名,在今贵州省。后文“臻剖”亦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桂请以云南巡抚/兼督篆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己用。
    B.三桂请以云南巡抚兼督篆/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己用。
    C.三桂/请以云南巡抚兼督篆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己用。
    D.三桂请以云南巡抚兼督篆/令督标兵悉诣云南/受节度而以利/啖之冀为己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如“贞观”“康熙”等。有时一帝换多次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B.“工部侍郎”,明清两朝六部之一工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C.“母忧”,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清方苞《兵部尚书范公墓表》:“(康熙)三十九年秋九月,以母忧回籍,既葬,奉命督修华家口运河。”
    D.“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农历每月的十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文煜屡次奉旨办事都深合皇上的旨意;升任为顺天府府尹后,曾上奏章检举崇文门商业税收不公这一事情。
    B.甘文焜审时度势,面对复杂军情,使吴三桂的阴谋破产,打击了苗族地方武装,消除了云南边患。
    C.由于甘文煜向朝廷提出任凭官府百姓捐献银钱粮米来赈灾的请求,并亲自拿出自己的俸禄救助百姓,朝廷对其优良治绩加以奖励,任命他为工部侍郎。
    D.甘文焜朝京城方向拜了两拜,拔出佩刀想要杀四子甘国城并且大喊请求先死,甘国城夺下甘文焜的佩刀先自刎然后还给甘文焜,尸体才仆倒在地,鲜血溅到甘文焜的衣服上。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单车按部,适保定、真定所属诸县患水灾,疏请蠲岁赋。
    ②既平,约云南会剿康东,三桂虑诈泄,谓康东已远遁,由是益惮之。

    组卷:1引用:2难度:0.6

(八)课内文言知识(共5小题,10分)

  •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7引用:2难度:0.8
  • 1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4引用:2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