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2021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1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但是,为何叫“经”?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说文•糸部》:“经,织从(纵)丝也。从‘糸’,‘巠’声。”(从段注及王筠句读本)段玉载注:“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徐灝笺:“盖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经者所以织也,经,其常也。戴氏侗曰:凡为布帛,必先经而后纬,故‘经始、经营、经常’之义生焉。”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论衡•量知》:“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古代无纸,以青丝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故谓之经。”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淮南子•本经》:“经,书也。”
          由于经线是编织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高诱注:“经,理也。”《易•上经》陆德明释文:“经者,法也。”同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纵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这样,“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疏:“‘经’训‘常’也、‘法’也。”于是,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这些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而这也正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春秋繁露•重政》:“经、传,大本也。”于是乎,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有了经书。例如:儒家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道家有《道德经》;法家李悝作《法经》六篇,《韩非子》书中《内储说》和《外储说》诸篇中有“经”和“说”两部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书七部,称为“医经”;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可见,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几乎各个门类、每种学派都有,正如谢觉哉《关于相猪》一文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只是汉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后,“经”才被更多的用来指称儒家经典,如“五经”“九经”“十三经”。
    (摘编自任继昉《“经”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的本义是指织布时织机上的竖线,后来人们才用它来尊称那些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两者没有联系。
    B.根据段玉裁为《说文•糸部》所做的注和徐灝的笺可知,经线比纬线更为重要,织布时要先设置经线而后才有纬线。
    C.“经”有“经始、经营、经常”的意思,这些意思是人们根据织布时经线的作用,从“经”的本义中引申出来的。
    D.与纬线不同,织布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因为这些设置在织机两端横杠上与横杠垂直排列的线是纵向的,所以被称为“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之所以把书籍、文章称为“经”,是因为上古时期的书籍以竹简、木片为载体,这些竹简和木片需用经线加以编联。
    B.《吕氏春秋》中“是非之经,不可不分”一句表明,此时的“经”可指常行的义理、准则,而恒常之意则是这之后产生的。
    C.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经书有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这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几乎都有经书,这正如谢觉哉在《关于相猪》一文中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虽然开始把书籍和文章称为“经”,但此时的“经”与后来指代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的“经”,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B.人们之所以用“经”来指称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籍,与经线是编制的枢纽、关键且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C.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把本学派的著作奉为经典,这是因为《春秋繁露•重政》中“经、传,大本也”的观点让他们认识到经的重要性。
    D.自汉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后,“经”多指儒家经典,而在此前,各家经典都可称“经”,儒家经典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

    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 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老房子
    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和我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C.小说结尾环境的描写,暗示了我们因为老房子被拆、父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难过,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长短句结合,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组卷:456引用:7难度:0.5

三、古代诗文阅读(5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注]①訾:通“资”,钱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B.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C.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D.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倨,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客,指权贵家里豢养的帮闲或办事的人,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C.布衣,粗布衣服,因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布衣便成了平民的代称。
    D.将军,即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后渐成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小时候残忍狠毒,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不法活动不胜枚举。成年后他仗义行侠,但本性未变,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依然如故。
    B.郭解帮忙调解矛盾,调停后嘱咐对方在自己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可见他受人之托为人办事尽心竭力、考虑周全,不夸耀自己的本领。
    C.郭解面对不尊敬他的人,不认为对方有罪过,而是反思自我。他用暗中嘱托尉史减免那人服役的方式向其示好,最终获得他人的接受与仰慕。
    D.郭解严于律己,待人恭敬,办事合宜。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十分仰慕他,争着为他效力,时至半夜上门拜访的车子仍有十多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②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5)郭解能够迁往茂陵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请简要说明。

    组卷:7引用:2难度:0.6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 ①
     
    。尽管超过半数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当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 ②
     
    。这未必全然归因于人们文学价值的忽视,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也存在缺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下,优质的文化节目也就适时而生。新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满堂红。董卿认为文化类的节目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他们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高”是来自文学品质, ③
     
    ,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组卷:12引用:3难度:0.3
  • 11.阅读下面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文学面临哪些问题,不超过35个字。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落到中国作家莫言手中,热心的读者就开始讨论“谁有能力冲击下一个诺奖”。大家心中的人选是余华、苏童、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等“50后”、“60后”甚至“40后”作家。至于“70后”和“80后”作家,则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银的畅销书写作,其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
          我们在为莫言获奖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更多追捧的是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据相关统计,在每年4000部以上的小说作品中,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是67本)。在这区区人均4.3本图书中,文学类所占比重能有多少?

    组卷:8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