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董阳
让龙袍亮起来,让建筑动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在刚刚过去的“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吸引了不少人走进艺术现场,走进传统文化。
在很多网友眼里,如今的故宫是个神奇的存在,常引来感叹:“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故宫!”它既是生动有趣的雍正皇帝表情包,也是纪录片里大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当然,它还是那个历经600年风雨的明清两朝紫禁城。
一般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是陈列呆板,讲解套路化,以致“门前冷落按马稀”。又因为服务意识欠缺,管理水平不足,这些博物馆逐渐脱离了与公众生活的联系。这样的尴尬情形,故宫也不是完全没有遭过,如今却能华丽砖身,在互联网上主打造物之美,兼顾攻略之实,还时不时跟256万微博粉丝互动,您来我住好不从容。
通过互联网,故宫重建了公共博物馆与公众的具体关联。一旦接通互联网,通过社交体心面向公众,故宫让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凌厉的攻势:开放面积比例从2012年的48%一跃为2016年的76%,接连推出了虚拟现实验、数字化微信平台和“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多款手机应用……多层次、多渠道有效面向公众,人们发现,故找到了传统文化正确的“打开方式”。
这个正确的“打开方式”不只是与公众简单互动,更是让传统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变“黏稠”。故宫已经不再只是那个北京城中轴线上72万平方米的皇家院子,它在云端,在数字博物馆里,在创意用品中……传统文化的形态实现了丰富和再造。更为重要的是,从皇家私藏到国家所有,再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共享,故宫文物早已不再是“天下至宝,尽归帝王家”,它已经走进了寻常人家,从而接近共有共享的理想。
其实,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那一件件质感优异、造型优美的文物,是先人“用生命造物”的果实,其造型之美、功用之妙,都是大自然跟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不断摩擦、互相选择的结果。通过使用、欣赏和传承,今人分着古人的情感、想象力和对美的理解。人塑造了器物,器物也在塑造着人。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年轻人追捧,到“石买宝笈特展”成为舆论热点,都说明传统文化在与现代人共生共长的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故宫的成功转型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心灵的、文化的,它说明只要融入现代人蒸腾的生活,传统文化就能焕发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欣喜于社会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也困惑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匮乏与滞后,如今,故宫以其正确的“打开方式”化解了其中的矛盾。
(选自2017年6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龙袍亮起来,让建筑动起来,让瓷母时尚起来……”文章开头运用排比,引出中心话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人塑造了器物,器物也在塑造着人”,是说在使用、欣赏和传承器物的过程中,人的情感、想象力和对美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
C.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年轻人追捧,说明传统文化只靠技术层面的改进就能与现代人共生共长,获得全新的生命力。
D.文章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深入浅出分析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为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活力指明了方向。
(2)在作者看来,一般博物馆与公众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传统文化正确的“打开方式”?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