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1/2 6: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记忆与生产、生活经验的主要方法是口耳相传。“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今节,辄聚其子姓……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认知历史。
          文字产生之后,人们开始用文字在某些载体上记录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献资料。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赫梯、亚述,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等王朝与帝国,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铭文、档案文书、王名表、编年史等。中国的商、周时期,统治者设置专门的史官,记录重大事件与保存重要文书。历史记事作为一种历史认知方式,它通过用文字记录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与宗教等事务,形成了大量第一手的档案史料。然而,历史记事所留下的文字记载,“彼此之间是孤立的,没有标明互相间的关系”。历史记事的不足之处,是所记事件的简要性与所记事件之间的不连贯性。
          从历史记事到历史叙事,是人类在历史认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历史叙事与历史记事的不同在于:历史叙事的结构“一系列事件之间具有连贯性”,历史记事则是片段式的、不相连贯的;历史叙事的要素相对完整,包括“故事、人物、观点和意义”。历史记事则缺少情节、人物形象和记事者观点的完整呈现。历史叙事以文辞叙述事件和人物,叙事具有一定文学性。历史记事则以文字记录事件,多为描述性的平铺直叙。相对于历史记事而言,历史叙事能够更加完整而连贯地展现历史进程,生动地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效地体现历史观念,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历史方式。
          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史著作,是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张广智先生说:“希罗多德的《历史》放弃了神话的形式,以叙事的散文体直接对人类的经历加以描绘……‘历史’的这一新的叙述方式的出现意味着希腊人或希腊社会的兴趣和注意力的转移,即从对神、人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全面关注,从对遥远时代的兴趣转化为对当代的兴趣。”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叙事史名著,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传》。《左传》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叙述历史,以至它在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历史理论等方面,实现了对以往历史记事文献的全方位超越,《左传》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史学名著。
          中西古典史学都是由叙事史而诞生的。美国历史学家汤普森评价希罗多德说:“他创建了最早、最古老的‘叙事史’这一类型。下列想法都是希罗多德构思出来的:历史不只是一些突出的、并不相连贯的事实的排列,在它们表面上的混乱下边,必然有一种统一性与连贯性存在;历史家的职责就是区别比较重大的事实和比较细小的事实并以适当的顺序把它们联系起来。”梁启超评价《左传》说:“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故左丘可谓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也,又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也。”由此可见,历史叙事与中西古典史学的正式形成,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
          叙事史问世之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近代史学大体还是希腊人留下来的样子……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仍保存在我们自己的著作中,这真是一种‘永恒的财富’。”《左传》问世之后直到20世纪现代史学产生之前,叙事史也一直是中国史学的大宗。因此,伴随着叙事史的问世,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就进入了以历史叙事为主,以文字记言记事与口耳相传为辅的时代。
    (马卫东《<左传>叙事成就与中国古典史学的诞生》)      材料二:《左传》的历史叙事,作为《左传》作者研究历史的成果,必然包含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分析、判断与解读。正如彭刚先生所言:“历史分析和历史叙事(至少在优秀的作品中)原本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左传》这部优秀的史学作品中,历史叙事与历史分析显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曾将《左传》与同样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史学作品清华简陋【注】《系年》就深层叙事结构加以比较后,认为与《系年》的“以力统礼”不同,《左传》在深层叙事结构上表现出“以礼统力”的特点。所谓“以礼统力”,是指“《左传》作者的‘尚礼’思想使其在叙事时以礼统摄了一切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作者以礼为评判、分析这些因素的终极准则。”在与清华简《系年》的比较中,《左传》“尚礼”的历史叙事特点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这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利用《左传》考证历史的时候,应将《左传》的历史叙事视为“作为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历史”而非客观的历史本身。
    (《赵琪从“好聚鹬冠”看<左传>的历史叙事特点》)【注】清华简:指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大致经历了口耳相传、历史记事和历史叙事三个发展阶段。
    B.有了文字以后,人们通过载体用文字来记录自身实践活动,世界文明古国都留下了大量的文书和文献资料。
    C.历史记事作为一种历史认知方式,虽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分析、判断与解读,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与不足。
    D.西方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叙事史著作,是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张广智先生认为这本书叙事很有系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学者如果需要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可以到相应的图书馆、博物馆查到部分档案书籍和文物资料。
    B.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把产生时间相近、性质相同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C.历史叙事与中西古典史学正式形成之间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中西古典史学就没有历史叙事。
    D.优秀的历史学家必须要具备区别比较重大的事实和比较细小的事实并以适当的顺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左传》具有“以礼统力”特点的一项是
     

    A.《左传》借郑国子产的口,表达对礼的看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B.《左传》作者以赞赏的笔调记下晏婴曾对齐景公说的话:“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C.郑国公子臧无德因喜欢戴聚鹬冠,而被郑文公杀死,《左传》作者认为臧无德被杀是因他的衣着不合礼仪。
    D.《左传》有这样一条记载:“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叙事”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18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
     蒋子龙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旌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
    (有删改)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3)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组卷:53引用:16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         。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          ,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组卷:49引用:2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规则》规定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师对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规则》明确了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利,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征求意见稿发出后,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规则》的出台是“众望所归”。
          请从下列任选一个身份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完成写作。
          ①以在校学生的身份;
          ②以一线教师的身份;
          ③以社会热心人士的身份。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