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粤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 议论文》2018年单元测试卷(1)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进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人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组卷:34引用:7难度:0.7
  • 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日子过了。”
          “我喜欢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曲折有致,具有戏剧性。
    D.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3)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组卷:3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知者乐,仁者寿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而就在前一日,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曲“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生于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的生命涵容了大时代的波澜,他走过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时代,亲身经历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漫长历程。
          周有光的学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回忆说,1981年去探望周先生,一进门,地板就咯吱咯吱响起来。我们说,没想到像周先生这样世界知名的大语言学家住房条件这样差。他笑着说:“如果地板不响,我怎么知道你们来了呢?”
          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调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滩的文改会宿舍了,那是民国时期给北京大学德国教授住的小洋房。“当时人家听说我住在德国教授的洋房里,以为一定是很好的,想不到这个房子破烂得不得了。”“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周先生这首戏仿的《新陋室铭》乐观豁达地描述了生活环境的窘迫,其健康智慧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难题,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话来应对。他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文革’时,下放‘五七’干校,只许带一本书,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共20本,开始做比较文字研究。”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著述颇丰,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
          1969年被下放宁夏,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我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化大革命’,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他们高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当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以另一种表情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欢说的,“很有趣味”。
          如此看待世事,是否因一生顺遂?事实上,一个世纪不可能没有惊险和挫折,可贵的是他战胜了恐惧和屈服。读中学时家道中落,靠向姐姐的朋友借当支付学费得以读完大学;抗战期间,6岁女儿小禾去世;两年后,儿子晓平中流弹险些丧命;他自己也于逃难途中经历过炸弹在身边爆炸的惊险……
          周老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他讲着讲着便笑出声来,如孩童般乐不可支。
    【相关链接】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105岁时出版了杂文集《朝闻道集》。数字在年龄上的叠加并未使这位文化老人不堪重负,他反而因宽仁的心态而愈显睿智,筋骨亦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健康。“97岁去体检,医生以为我写错了年龄,给我改成了79岁。”难怪医生自作主张,周有光老人除了耳背眼花,其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态与真实年龄形成的反差的确令人惊叹。自从过了80岁生日,周有光便从头开始计算年龄了。92岁时他收到小朋友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祝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有光的“三不”表现了其与岁月一起成长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他面对人生时的旷达通脱。
    B.周老的“自得其乐,自鸣得意”使他能经受住挫折,保有宽仁心态,优游岁月。
    C.本文语言整体朴素自然又不失幽默。文中第四段引用了周有光戏仿的《新陋室铭》使文章朴素中显幽默。
    D.链接材料中写医生的误会与小朋友的贺卡都是为了突出周有光的“老当益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周有光住在德国教授的小洋房里,光线不好,门槛破烂,地板咯吱咯吱响,说明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清贫和淡薄。
    B.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作不断问世,是因为他早年在“五七干校”时已经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储备材料。
    C.“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有光和林汉达这两位老先生在高粱地里高声交谈的情景,成为特别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厄中依然有着高远追求的精神。
    D.文中说周有光一生中有很多惊险和挫折,尤其是遭受家庭变故,意在表明周有光比一般人的阅历更多、见识更广,所以心胸更开阔,心灵更旷达,思想更深邃。
    E.文章结尾一段很好地呼应了文章标题,形象地表现了周有光既是仁者又是智者的形象。
    (3)文中写了周有光人生中的许多事件,请概括出反映他乐观豁达的事件。

    组卷:1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 绍定三年,主管 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 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1)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B.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C.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D.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
    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
    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
    ②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

    组卷:15引用:13难度:0.7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高校也要根据自主规划的校规校纪出台责罚细则,对教师泄题泄密进行严格处罚,甚至开除公职,这样就可以根除教师的考试违规违法行为,从而保证大学自主招生的公正和公平。如此一来,不但能更好地警醒、约束高校教师,而且也必将大幅提升公众对高校的信任感。
    ①严格处罚甚至开除公职未必能根除这种违规违法行为。
     

     

    组卷:17引用:9难度:0.3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组卷:52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