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共同体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
-
1.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词像一本本心灵相册,收藏着一代代诗人的情思。这里有秦观“倚东风,①组卷:35引用:4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21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八个法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30多万无辜生命惨①______(A.chǎn B.cǎn)遭杀 lù②___(A戳 B.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石碑上深深 甲 (A.镌刻 B.铭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更是84年前那段乙(A.永垂不朽 B.不可磨灭)的血泪记忆。丙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汉字。(只填序号)
①
②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乙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
②翻开这段血泪史,我们看到的,是中华儿女在绝望中绽放顽强希望的铮铮傲骨。
③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组卷:51引用:4难度:0.6 -
3.《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几对兄弟形象,其中包括严贡生、严监生兄弟。请结合作品中的事例简要评析这一对兄弟性格方面的不同。
组卷:61引用:4难度:0.8
二、阅读。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张 凡 ①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②“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高悬在象牙塔。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
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⑤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或许可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将更加昂扬。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4月6日)(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逻辑严密。
B.第①段由电视热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引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无穷的话题。
C.第②段运用排比,列举具体的节目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典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
D.文章引用经典名句,使文章更富有文采,使语言表述更典雅工整。
(2)下面材料,放在文章第④段作为论据,你觉得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开讲啦》让名师专家倾情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3)《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组卷:28引用:4难度:0.3
三、写作。
-
9.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驳论文。
组卷:48引用:8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