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9-2020学年广西柳州市铁路一中高一(下)作业语文试卷(八)

发布:2024/12/3 18:30:2

一、课内知识(共7题,每题5分,共3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组卷:26引用:2难度:0.5
  •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7

三、现代文阅读(共8题,其中7题选择题,每题5分,1题主观题,10分,共4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组卷:28引用:17难度:0.8
  • 12.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罗密欧及鲍尔萨泽持火炬铁锄等上。)
          (罗密欧)  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且慢,拿着这封信;等天一亮,你就把它送给我的父亲。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的事情;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所以要跑下这个坟墓里去,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探望探望我的爱人,可是主要的理由却是要从她的手指上取下一个宝贵的指环,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所以你赶快给我走开吧;要是你不相信我的话,胆敢回来窥伺我的行动,那么,我可以对天发誓,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墓地上散满了你的肢体。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
          (鲍尔萨泽)  少爷,我走就是了,决不来打扰您。
          (罗密欧)  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再会,好朋友。
          (鲍尔萨泽)  (旁白)虽然这么说,我还是要躲在附近的地方看着他。他的脸色使我害怕,我不知道他究竟打算做出什么事来。(退后)
          (罗密欧)  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我要掰开你的馋吻,(将墓门掘开)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
          (帕里斯)  这就是那个已经放逐出去的骄横的蒙太古,他杀死了我爱人的表兄,据说她就是因为伤心他的惨死而夭亡的。现在这家伙又要来盗尸掘墓了,待我去抓住他。(上前)万恶的蒙太古!停止你的罪恶的工作,难道你杀了他们还不够,还要在死人身上发泄你的仇恨吗?该死的凶徒,赶快束手就捕,跟我见官去!
          (罗密欧)  我果然该死,所以才到这儿来。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快快离开我走吧;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年轻人,请你不要激起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啊,走吧!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别留在这儿,走吧;好好留着你的性命,以后也可以对人家说,是一个疯子发了慈悲,叫你逃走的。
          (帕里斯)  我不听你这种鬼话,你是一个罪犯,我要逮捕你。
          (罗密欧)  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二人格斗)
          (侍童)  哎哟,主啊!他们打起来了,我去叫巡逻的人来!(下)
          (帕里斯)(倒下)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死)
          (罗密欧)  好,我愿意成全你的志愿。让我瞧瞎他的脸;啊,茂丘西奥的亲戚,尊贵的帕里斯伯爵!当我们一路上骑马而来的时候,我的仆人曾经对我说过几句话,那时我因为心绪烦乱,没有听得进去。他说些什么?好像他告诉我说帕里斯本来预备娶朱丽叶为妻。他不是这样说吗?还是我做过这样的梦?或者是我神经错乱,听见他说起朱丽叶的名字,所以发生了这种幻想?啊!把你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一个坟墓吗?啊,不!被杀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将帕里斯放入墓中)人们临死的时候,往往反会觉得心中愉快,旁观的人便说这是死前的一阵回光返照。啊!这也就是我的回光返照吗?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推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提伯尔特,你也裹着你的血淋淋的殓衾躺在那儿吗?啊!你的青春葬送在你仇人的手里,现在我来替你报仇了,我要亲手杀死那杀害你的人。原谅我吧,兄弟!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墓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厄运的束缚。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饮药)啊!卖药的人果然没有骗我,药性很快地发作了。我就这样在这一吻中死去。(死)
    (1)下列对戏剧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密欧抱有一丝希望,认为朱丽叶可能还没死,于是带上锄头和铁钳去掘墓。
    B.帕里斯发现了罗密欧,想把罗密欧抓住去见官,因为他认为是罗密欧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兄,让朱丽叶伤心而死。
    C.罗密欧不想再犯一次罪,劝帕里斯不要激怒自己,赶快离开,保住性命。
    D.作者安排罗密欧与帕里斯决斗的用意之一是表明家族世仇也会伤及无辜。
    (2)下列对文段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罗密欧对他的仆人所用的一连串命令甚至夹有恐吓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爱人的死亡给罗密欧带来的巨大悲痛和由此引起的激动、暴怒。
    B.作者借罗密欧之口,把朱丽叶的坟墓比作“灯塔”和“华堂”,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
    C.“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充分暗示了新生力量在同旧势力作斗争时,付出的代价是苦涩的、巨大的。
    D.“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这里的“眼睛”和后面的“手臂”“嘴唇”都是指朱丽叶。这几句话,表达了罗密欧对生活的眷恋之情。
    (3)剧中罗密欧对坟墓、死亡有什么样的矛盾看法?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说明了什么?

    组卷:0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