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玉林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生命实践的美好愿景,而且还体现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家文化是理解中国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基因密码,是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标示,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逻辑进路。
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构起系统而完备的家族宗法制度,并通过嫡子之制、分封之制等延伸至国家政治制度之中,最终形成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高度共通性,这种“家国同构”的基本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忠孝同义,使家庭道德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续的精神纽带。我国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制,周代王室则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后,尽管中国社会时常遭遇周期性动荡,但因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的熏陶,由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文化自始至终非常稳固。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隋唐时代,豪门大族层出不穷,家谱族谱的编写蔚然成风。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将宗子立法视作尊族重本和收拾人心的重要手段,民间建造宗祠之风兴起。元明清三代在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影响下,以家庭道德为核心的礼仪教化活动进一步得到加强。直到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之后,在外来冲击和内部激荡双重因素作用下,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开始走向缓慢而艰难的现代性蜕变历程。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氤氲化润华夏文明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架构。《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展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其间,“仁”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德性,它为历代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所普遍认可。仁德的核心是爱人,爱人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根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生发出中国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正是这种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宗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的一以贯之,建立起中华民族悠远丰厚、恢宏庞大的家庭美德传统。
与欧美国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具有三种典型特质。一是义务至上主义。在中国传统家庭道德中被反复阐明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其根本要旨是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这同西方家庭道德中追求个人自由与权利的契约主义倾向存在本质区别。二是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传统家庭道德高度重视家庭成员的修身养性,家庭生活的实质在于如何克己修身。判断家庭中任何事情的对错,先要反求诸己;在个体欲望与家庭秩序、社会要求发生冲突时,宁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减损个人的正当利益,也要维护家族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三是伦理中心主义。在中国的家庭人伦设计中,人只有在以血缘为本位的各种关系中才能确定自己的家庭地位,如果抽掉了个人的人伦身份角色,个体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古人云:“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我们揭示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及其本质特征,就是要通过抵达历史深处、倾听历史回响,来明晰新时代中国家庭美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其间,我们必须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家庭道德,在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基础上,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靳凤林《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它对于中国的文明历史、社会变迁以及未来发展的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
B.中国古代的家庭道德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和国家存续的精神纽带,源于家族宗法制度延伸至了国家政治制度中。
C.中国的家庭道德与西方家庭道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认为自由与权利在义务之下。
D.为维护家庭秩序、满足社会要求,个体有时需要牺牲自我利益,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理想主义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列举了我国列朝列代的做法,表明了家庭文化在政治、礼仪教化等方面的作用。
B.第三段引用古籍的相关内容,诠释了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在文明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架构。
C.文章将中国家庭道德在历史传统和新时代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关联性阐释,说理清晰。
D.文章整体采用并列结构,从历史渊源、理论架构及典型特质等方面诠释了中国的家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只有在外来冲击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走向蜕变。
B.孝悌之德生发出五伦,因此父子相亲是五伦的基础,也是建立起家庭美德传统的前提。
C.中华传统家庭道德也有不合理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依据新时代家庭美德建设的方向,国家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出了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申办2032年夏季奥运会的唯一候选城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毫无悬念胜出。早在2015年9月,国际奥委会就公布了中办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5个候选城市,分别是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匈牙利布达佩斯、美国洛杉矶和法国巴黎。不过随后汉堡、罗马和布达佩斯都先后撤回申办,竞争者只剩巴黎和洛杉矶。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是从巴黎和洛杉矶两者之间选择,败选的一方就自动承接2028年夏季奥运会。面对这种局面,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很头痛,说未来不排除从申办制改为指定制。
(摘编自《2032年奥运会举办地定了,奥运会无人愿意举办,未来或变成指定制》) 材料二:
奥运会是世界性体育盛事。以前,许多国家都希望申办奥运会,但是,近几年申请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却越来越少。有美媒称,新建体育场馆可能需要花费3000万美元。有的场馆建设在经济价值很高的地段,但在比赛结束后,这些场馆甚至会被遗弃。长时间的失修让这些场馆失去价值,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场地开发破坏了当地的一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其中一些动物还有濒临灭绝的风险。此外,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奥运低谷效应”(又称“后奥运效应”)给部分国家带来过经济风险。除了北京,几乎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在举办奥运会之后都进入了一个时间不算短的经济衰退期。有人曾提议固定举办地点。已经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以后再举办奥运会时投入会相对小一些。
(摘编自《奥运会“无人申办”,因为太“贵”?》) 材料三:
奥运会的承办权从昔日争抢的“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这是奥运会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也就是说,只有对自身进行改革,奥运会才会有出路。
第一,奥运会必须“瘦身”“减负”。奥运会“瘦身”是前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的,他认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太多,参赛人数庞大,给承办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应该适当缩减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然而,“瘦身”涉及相关各方的利益,“瘦身”计划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奥运会必须降低申办门槛。以往,在申办奥运会的竞争中,申办城市都要把场馆建设等硬件条件作为自己申办的优势。一般而言,一座城市一旦申办成功,为了兑现诺言,势必会增加预算,大兴土木,这给申办城市所在的政府增加了很大的财政压力。同时,这也让很多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无力申办奥运会。
总之,只有控制赛事规模,节俭办赛,奥运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需要投入的钱越来越多,奥运会的申办肯定会门前冷落,即便奥委会最终指定承办城市,承办方也会因被迫承办而心存不满,这样的奥运会也难言精彩,圆满。
(摘编自《不“瘦身”奥运会没出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02年到2016年,除了2002年冬奥会做到了实际支出与预算基本持平外,其余各届都明显超支,2004年雅典夏奥会的超支比例居首位。
B.2004年奥运会申办国有11个,而2024年奥运会申办国仅有3个,自2002年到2024年,奥运会申办国家的数量在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
C.除北京外,几乎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在举办奥运会之后都进入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经济衰退期,这被称为“奥运低谷效应”或“后奥运效应”。
D.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计划将奥运会从申办制改为指定制,若实施这一计划,因承办方是出于被迫而承办的,这样的奥运会无法保证精彩与圆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夏季奥运会原本有汉堡、罗马、布达佩斯、洛杉矶和巴黎五个城市申办,但后来汉堡、罗马和布达佩斯都因经费原因先后退出了竞争。
B.2024年到2032年的奥运会申办城市几乎没有悬念,甚至2032年的奥运会申办城市居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一个,这表明奥运会已经走到了绝境。
C.奥运会是世界性体育赛事,曾经许多国家争先申办奥运会,希望得到奥运会承办权,但奥运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今令许多国家望而却步。
D.只要能够控制好奥运会的赛事规模,节俭办赛,奥运会就一定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奥运会的美好未来依然可以期待。
(3)奥运会的承办权从昔日争抢的“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原因何在?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苦菜
叶圣陶 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墙砖的小块来。我想空地废弃未免可惜,向熟识的农人说:“我要雇一个人在那里种菜,兼做些杂事,看有相当的人可以荐来试试。”
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以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我热烈而深切地期望着。
农人福堂因此被荐到我家来了。他紫赤的皮肤,粗糙而有坚皮的手,直视而不灵动的眼睛,嘴周围短而黄的胡子,都和别的农人没甚分别;但他还有一种悒郁的神情,将农人固有的浑朴无虑的特征笼罩住。
“我从小就种田,米麦菜豆都种过,都会。”他的语音很诚恳,欲将自己的经历称述得详细而动听,但是他仅能说这么一句。
“那很好,我屋后那片空地将由你去种。”
他去察看了他新的工作地:“那里可以划作二十畦,二十天之后,每畦可出一担菜哩。”我也想:土地真足赞颂呀,生生不息,取之无尽。
福堂带来一柄四齿耙,五斤多重,他举起高出头顶一尺光景,用力往下垦,四齿齐没入泥里。他那执柄端的左手向上一提,再举起粑来,泥土便松了一方,砖瓦的小块一一显露。他工作了两个多钟点,把空地的六分之一翻松了,坐在阶上吸黄烟休息。
我希望、艳羡的心情,在他下第一耙的时候已欲迸溢而出,人生真实的愉快的滋味,这回我可要尝一尝了。他一停手,我急急地执着耙的柄,学着他那姿势和动作工作起来。但是那柄耙似乎不服从我的样子:我举它起来时,它在空中只是前后左右地摇晃;着地时它的四齿入土仅一寸光景;我再用力将它举起,平而结实的泥土上只有四个掘松的痕迹。我绝不灰心,再下第二把,第三……不到二十耙,我再也不能举起了。呼吸急促了,外面的空气钻入我的鼻管,几乎容受不得。
福堂在石阶上敲去烟管里面的烟灰,说道:“这个不是先生做得来的,你还是捡砖瓦罢。待我先耙成几畦,你就可以下菜秧了。”
我服从他的指挥,况且检砖瓦一样是一种劳动。那句“就可以下菜秧”又何等地可喜,何等地足以勖勉我。我两手不停地拾起砖瓦,投在粗竹丝编的大畚箕里。他继续先前的工作,手里那柄耙一上一下,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竟像一架机器。泥土的气息一阵一阵透入鼻管,引起一种新鲜而快适的感觉。
我看福堂造畦,心里很佩服他。他不用尺量,只将耙轻轻地爬剔,自然成了极正确的长方形的畦,而且各个畦的面积都相等呢!至于下秧是我的工作了,插满了一畦,我又提一桶水来灌溉。
菜园里再没有繁重的工作了。每天晨晚福堂都去浇一回水,有时他蹲在畦间捉食叶的小虫。我家事务简单,他常常大半天闲着,于是只是坐在廊下吸烟,一管完了又一管,他那副悒郁的神情和烟管里嘴里缭绕的烟气总将他密密地笼罩住。
教书之余,我天天去看亲手种的菜,距下秧的时候已有十五六天了,叶柄还是细细的,叶瓣也没有长大许多,这个很引起我的疑惑。福堂懒懒地向我说:“大约这里是生地的缘故。但二十天之后,三棵一斤总有的。”他这句话,超过预料的成熟期有半个月,成色又打了三折,不由我不动摇对他的坚信。这里是生地,他来时不是不晓得。他从小就种菜,根据他的经验推测种植的成绩,也不至相差到三分之二。究竟为什么呢?
我细看叶瓣,几乎瓣瓣有小孔,前几天固然也有发现,但如今更是普遍而稠密了。有些瓣子上多孔通连,成为曲线描绘的大窟窿。我满腔的惋惜,不禁责备福堂道:“你捕虫太不留心了,菜竟被吃到这般地步。”
何以他竟不负职务上的责任,对于菜的不发育和被侵害又全无同情心呢?以我主观的意见替他想,他过着最有意思最有趣味的生活,就应当勤于他的职务。何以他喜欢吸黄烟胜于农作?我再次推想,断定他是怠业了。
福堂依他的老例,坐在廊下吸烟。我趁着没事,问他家里的状况,他就告诉我以下的话。“我种四亩田,到今二十多年了。我听先生说,种田最有滋味,这话不大对。滋味呢,固然有的,但是苦,苦到说不出!我夜夜做梦,梦见我不种田了,真有这一天,我才乐呢。”
“我终年种田,只有一个念头时时迫着我,就是‘还租’.租固然是应当还的,但我要吃,我要穿,一还租,那些就办不到了,什么都没有了。”
我才明白,他厌恶种田,我却仍使他做老本行,这便是怠业的缘故。
我和福堂做同一的事务,感受的滋味却绝对相反。我所知于人生的,终究简单而浅薄。偶尔使一柄耙,种几棵菜,就自以为得到了真实的愉快、认识了生命的真谛,其实不过是虚浮的幻想罢了。
又隔了二十多天,园里的菜真离了土了,叶瓣是薄薄的,一手可以将叶柄捏拢来,平均四棵重一斤。煮熟了尝新,味道是苦的。
现在的我吃味道不好的菜蔬和果子,或者遇见粗制的器物,就联想到我家园里的苦菜。
1921年2月6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我”找农人来种菜,认为劳动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真实的愉快”,既表现了“我”对劳动的期盼,也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叶圣陶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着地的声音沉重而调匀”,形象地刻画出福堂劳作的娴熟有力,表现了“我”对他由衷的佩服。
C.福堂两次预测菜地的收成,“每畦可出一担菜”,“三棵一斤总有的”,但结果未达预期,“我”对他渐渐怀疑、失望甚至心生怨恨。
D.文中“吸黄烟”“还租”“怠业”等词语富有时代特点,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像福堂一样的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心态。
(2)本文以“苦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借菜》选自叶圣陶小说集《隔膜》,请结合文本简析造成“我”和福堂“隔膜”的原因。组卷:7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的民法,而《民法典》自1954年开始起草,到2020年通过,花了整整66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组卷:62引用:4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度”字内涵丰富,当“度”字与人生关联,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人生当有“高度”,眼界阔大,高星建瓴;人生当有“限度”控制欲望,守住底线;人生当有“温度”,满怀爱心,富有情趣;人生当有“气度”,海纳百川,气吞山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3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