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1/11 22: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际传播研究要从内涵维度、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建构策略等方面深化中国形象研究。
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稳固娴熟的政治、学术话语,还是鲜活灵动的网络、生活语言,都可以在多元话语的融通中为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已不再独享支配地位,图像、声音、音像、超文本等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类媒体应深挖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以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打造独特的感官盛宴;注重共情、共动、共享,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参与、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故事的感性认识;在叙述的主体上,多元主体共同讲述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甚至也可以搭建与不同国别媒体的合作,借由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摘编自史卫文《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创新思考》)材料二:
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由她主持的“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在香港和内地广受好评,这部纪录片成本很低,摄制团队仅有5人,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制作者在地域选择上很成功。他们从精准扶贫政策入手,挑选了最有特色、港人最少接触的主题,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然后根据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脱贫地区,且尽量展现各地不同的地貌风光。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国家的脱贫奇迹,更有各地令人惊叹的壮美山河。
“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密不可分。《无穷之路》的制作者说,脱贫最大的受益人是普通老百姓,因此他们尽量选择一线村民作为受访者,这些村民朴实的讲述是扶贫工作最有力的见证和回应。为了承诺坚守近40年的“溜索医生”邓前堆,《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谢兴昌,带领乡亲致富、为妇女争取权益的佤族咖啡农叶萍……他们的善良和奉献、勤劳和拼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构成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
主持人陈贝儿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的采访像聊家常,她态度真诚,说话接地气,访谈有人情味儿,当地人很自然地向她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最打动受访者和观众的,是陈贝儿及摄制组脚踏实地的真实体验。《无穷之路》之所以能感动无数观众,包括部分过去对内地有偏见的港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港人亲自去看、亲自去听、亲自见证的扶贫记录。在3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辗转数千里,跨越6个省份,深入探访了十几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陈贝儿攀爬四川“悬崖村”1500米钢梯时的颤抖、在云南海索渡怒江时的惊惧、在宁夏荒漠戈壁上“吃沙”的狼狈……她真实自然的感受和反应会观众瞬间“代入”,更体会到扶贫的艰难和意义。
(摘编自流景《<无穷之路>:令港人重新认识祖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飞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国家形象传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B.新媒体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它淡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让传播更加快捷、多样。
C.不同媒体类型有不同的叙事资质,多模态叙事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模态的不同资质,打破言语交流媒介的绝对支配地位。
D.陈贝儿以平实的语言风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与百姓的亲切交流中表达最真实的感受,让《无穷之路》极具共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既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冲击,也丰富了它们的传播模式;既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B.根据尚克和艾贝尔森的观点,叙事非常重要,讲述中国故事就是在构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具体认知、理解和认同。
C.我们要打破中国媒体海外布局,借力海外媒体宣传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为中国故事代言,让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
D.《无穷之路》既聚焦了政治热点,又以平视的角度观察生活,这样的讲述方式赢得了香港、内地观众的理解、信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冬奥会开幕式通过电视直播,以虚拟影像与场景演员表演互动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力量,演绎中华文化之美。
B.孔子学院自2004年创办,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0万余场,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C.纪录片《巍巍长白山》通过独特视角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每一方地域特色,探讨文化积淀,宣传吉林文化。
D.《做客中国》节目,邀请三位外国主持人做客中国乡村,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讲述中国乡村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紧紧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
(5)实验中学团委拟开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研讨活动,并希望你能以《无穷之路》为例来发表演说。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组卷:3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矿车
【日】芥川龙之介 良平八岁那年,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铺设小火车轨道。他每天都去村边观看这项工程。说是工程,其实只是用斗车装运土方——不过良平正是对此颇感兴趣而跑去观看的。他想至少能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
一天,良平一个人来到工地,他站在那里看着斗车往上爬,这时正午已经过去了。推这辆斗车的是两个年轻人。良平一见他俩,就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平易可亲的气氛。
“叔叔,我也来帮你们推好吗?”
其中有一个人,——穿着有条纹的衬衣正埋头推着斗车的男工,头也没抬一下,立即爽快地答了话。
“哦,来推吧。”
良平钻进两个男工之间,开始拼命地推起来。
“你这小鬼很有点劲啊。”
推了一会儿之后,轨道的坡度逐渐变得平缓起来。“已经不用再推了。”——他们会不会马上说这话了呢?良平心里七上八下地嘀咕着。可是那两个年轻的小工还是闷声不响地继续推他们的斗车,只是腰板比刚才挺得更直了。良平终于忍耐不住,战战兢兢地试探着:“一直照这样推下去好吗?”
“当然好喽。”两个男工同时回答。
再往前推了五六百米远,轨道又一次碰上了陡坡。这里,两侧是蜜橘园,不少橙黄色的果实沐浴在阳光下。
“还是上坡好,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啦。”——良平心里这么想,一边使出全身的劲来推着斗车。
从蜜橘园中间往上推到最高处,轨道一下子急转直下。身穿条纹衬衣的男工对良平喊了声:“喂,上来。”良平立即举脚跃上斗车。在三个人附着车身乘上来的同时,斗车已扇动着蜜橘园里的香气,在轨道上一股劲儿飞快地滑动起来。“乘斗车比推斗车要美得多呢。”——良平让自己的外衣鼓着野风,一面想着这毋庸置疑的道理。“推着斗车前进的路程越长,回来时乘斗车的机会也越多。”——良平还这么想过。
斗车一来到竹丛区,慢慢地停止了飞驰。三个人又像方才那样,开始推起这辆沉重的斗车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竹丛已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杂树林。这里,上坡的路途上,到处都是落叶。沿着这条路,斗车好容易才登上坡顶。这时,只见蓝霞辽海展开在悬崖峭壁的那一边,洋面上寒意轻笼。与此同时,良平马上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已经走到过分远的地方来了。
三个人又乘上斗车,斗车沿着海的左边滑行,同时从杂树林的枝叶下钻过。不过,良平此时的感觉已不像方才那样兴致勃勃了。“斗车马上回去就好了。”——良平暗暗地祷念起来。
接下来,斗车停在一个茶馆前,两个小工进店悠闲自得地又是喝茶又是吃点心。良平独自一人在斗车周围转着,心里焦躁不安。过了一会儿,他们从茶馆出来,临出来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工递给良平一包用报纸包着的粗点心。良平冷冰冰地说了声:“谢谢。”但他马上又感到,这么冷淡有点对不起那位男工。良平像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冷淡,就拿起一块点心放进嘴里。
山坡一直往前下到坡脚,又有一个和前面差不多的茶馆。两个小工进入茶馆,一出来,就漫不经心地对良平这样说:“你可以回去了。我们今天得在对面住一宿。”“回家太晚了的话,你家里也许要不放心了呢。”良平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天色快黑下来了,现在必须自己一个人走回家去,——良平一下子明白过来是这么回事了。他几乎要哭出来,然而哭又何济于事呢?良平觉得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他向这两个年轻的小工很不自然地鞠了个躬告辞之后,就拼命地顺着轨道跑步前进。
良平不顾一切地沿着轨道的一侧不停地奔跑着,他就这样跑上了陡坡。眼泪一直往上涌,脸就自然而然地歪扭了。——即使勉强忍住了泪,可鼻子总不停地抽嗒作响。
良平从竹丛边穿过时,日金山天际的晚霞已经开始消敛。良平越发焦虑不安起来。也许是去和来情况有所不一样的缘故吧,景色的不同也令人担心和不安。来到蜜橘园的时候,周围越来越暗了。好不容易在远处的暮霭当中显出村边工地的影子。这时,良平咬咬牙不由得要哭,他哭丧着脸,但终于没有哭出来,又继续向前奔跑起来。
良平一跑进自己家门,终于止不住扯着嗓子哇地哭出了声音。这一声哭喊,一下子就使父母亲聚集到良平身边来了。大概是因良平的哭声太厉害了,住在邻近的三四个妇女也集聚到良平家昏暗的大门口来了。这些人都异口同声地询问起良平哭泣的原因来。可是无论问什么,良平只好一门心思地大声哭泣。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凄凉,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在二十六岁的那一年,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到东京。这时,他在一个杂志社的二楼,手拿红笔做着校对工作。可是,不知怎么一来,而且毫无理由,良平有时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件事情。
毫无理由可循吗?——尘世的操劳使良平疲于奔命,他眼前浮现出一条道路,它和从前的那条一样,路上,竹林一次推车的经历像是一趟人生的旅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平在推矿车时,相较于平缓的路段他更希望多一些需要推车的上坡路,他认为这样矿工就会让他一直帮忙推下去。
B.“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这一理所当然的想法使后文良平得知矿工不回去时的失落更加凸显。
C.两位矿工从茶馆出来给良平带了点心,但他只是冷冰冰地说了声“谢谢”,这是因为他生气矿工没有带他一起进茶馆喝茶。
D.良平好几次强忍着眼泪一路飞奔,跑进自己的家门才忍不住大哭起来,眼泪只到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才流下,写出了个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平想要推矿车,于是选择和两位看起来平易可亲的矿工搭话,细节描写表现出良平孩童想法的单纯。
B.“洋面上寒意轻笼”一句中的“寒意”一词,用环境描写烘托出了良平开始变得害怕担忧的心情。
C.小说整体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但也有通过良平的有限视角观察事物的情景描写,如“村边的影子”。
D.小说对良平细的心理描写和一路“蜜橘园”“竹丛”等景物的描写,体现出绚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帮矿工推车一事使良平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4)现代小说多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5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本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与“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中的“贻”意思相同。
B.“以说吴王”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中的“说”意思相同。
C.“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与“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中的“止”意思不同。
D.“弟子志之”与“处处志之”(《桃花源记》)中的“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他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老子的学说,他的著作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凡事应顺其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5)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组卷:6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就生物钟而言,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人员从英国生物医学库中提取超过45万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法分析这些基因是否与重度抑郁等七种心理问题和幸福感感受存在因果关联。他们还要求组卷:5引用:6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遭遇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对风雨如晦、暗夜如磐的现状,“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曾经“中夜起而大哭”,思想家梁启超曾长叹“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上世纪2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哈雷特•阿班来到中国,他在当时曾感叹:“作为国家的中国已然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生活在苦难之中。”
材料二: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最小的只有19岁。当时,全国有党员58名。他们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其中,留日的18人,北大毕业生17人,其他大学的8人,中师、中学毕业的13人。这些人中不少都出身于富有或殷实之家。
材料三:岁月沉浮,大浪淘沙,对人民的忠诚、对民族的担当、对国家的梦想,最终绘就了优秀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奋斗,挺起一座又一座巍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作为即将成为担负新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观点及思考,与同学分享。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不能透露任何学校、班级及个人信息。组卷:9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