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延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的“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侯,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共同制约着这个地域主流语种的特性,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组卷:24引用:1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四十年来,茅盾文学奖不仅深刻书写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且以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参与、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精神变革和文化传承创新。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对茅盾文学奖作品的阅读、接受和批评,就是一个无比生动的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历史过程。
历届茅盾文学奖都很好地秉承了茅盾先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审美理念,对书写当代中国历史进程、塑造当代中国改革英雄、具有现实主义审美风格的长篇小说尤为青睐。实际上,这既是中国“史传”传统的继承,又是茅盾倡导的审美理念,更是当代中国社会所急需、新世纪中国改革所必然要求的审美形态。《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王冠上的明珠。这部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就是因为路遥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人生现实苦难,以及由此激发出的人性深处无比坚韧的理想精神光芒。梁晓声的《人世间》具有与《平凡的世界》异曲同工的审美气质、精神力量。而《人世间》更接地气,接人间烟火之气,人物形象谱系更加完整,是对人世间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正面强攻,是一种整体性的、刻骨铭心的灵魂刻画。
茅盾文学奖还对文学审美品质有着极高的追求,特别倡导文学创作审美品格多元化、文学主题意蕴多样化。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和徐怀中的《牵风记》,都呈现出某种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独特主题意蕴和浪漫主义审美品质。正是这种多风格、多主题和对审美品质的追求,茅盾文学奖在以“史诗”品格、现实主义审美风格建构长篇巨制的同时,具有了另一种审美质地、审美向度和审美追求的现实性存在。
(摘编自张丽军《茅盾、茅盾文学奖与新中国文学70年》)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关于诗人职责以及史和诗的区分有一段著名阐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以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梁晓声对此体会深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类似的话:“作家不能只写现实是什么样的,更要写现实应该是什么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引领时代是文艺的重要使命。当然,作家艺术家并不是未卜先知的预言家,但他们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和细致观察,穿透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迷雾,透见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及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描述出那些“可能发生的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01日,丁国旗《实现文艺繁荣 助推社会进步》)材料三:
路遥写出影响广泛的大作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他在延川《山花》发表作品则在此之前。《山花》时期路遥的作品,看似短小简单,且留有特殊历史时期的明显印迹,但正是从这些作品中,可以读出路遥文学创作中的某种不变的追求和底色,可以看到他后来在小说作品里放大的情感基础和文学基因。路遥最早的诗歌《老汉一辈子爱唱歌》里,在看似颂歌的信天游里加入了讽刺。诗中描写一位“权威”拿着笔要记录“老汉”的歌谣,说回去后整理成诗集出版,进而又说“老汉”的唱曲太土,认定“土腔土调话太粗,这种作品没出息”。而诗中的“老汉”却对此予以严厉反击:
“我一听这话心火起,
一口气顶了他好几句:
山里的歌儿心里的曲,
句句歌颂咱毛主席!
山歌虽土表心意,
从来就没想到出‘诗集’
那人把鼻梁上眼镜扶上去,
一猫身钻进卧车里——”
诗句里不但流露出路遥不可扼制的小说写作才华,更表露出他骨子里的平民态度。这种遭遇和反击,仿佛暗示了他多年之后真正走上文坛后的经历,他的斗争精神和内心坚持,都仿佛寓言般地“预设”和透露在这首初期的诗作里,颇值得玩味。
(摘编自《光明日报》《<山花>与路遥:一种文学现象孕育一种文学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文学奖深刻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
B.作家艺术家并不是预言家,因此要求作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和观察,描述出那些“可能发生的事”,属于勉为其难。
C.茅盾文学奖“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的审美理念,既符合中国“史传”传统,又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对文艺的需求。
D.路遥的斗争精神和内心坚持,都“预设”和透露在一首初期的诗作里,这也说明了路遥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能够守住初心。
(2)对下面文学作品的分析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平凡的世界》,《人世间》更接地气,人物谱系更完整,对人物灵魂刻画更深刻,因此在文学成就上超过了《平凡的世界》。
B.因为《平凡的世界》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人生现实苦难,以及由此激发出的人性深处无比坚韧的理想精神光芒,所以备受读者欢迎。
C.文学创作审美品格多元化、文学主题意蕴多样化是文学审美品质的重要内容,《白鹿原》就是因为以上两点十分突出而获奖。
D.路遥在改革开放前发表于《山花》的诗歌《老汉一辈子爱唱歌》,为路遥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情感基础,种下了文学基因。
(3)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一名作家如何写出优秀的作品?组卷:6引用:2难度:0.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印第安人营地(节选)
[美]海明威 尼克和他的父亲跨进了船艄,尼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乔治大叔坐在营船的尾部。两条船在黑暗中划出去。划到海湾的对岸,他们从沙滩走上去,穿过一片露水浸湿的草坪,又绕过了一道弯来到印第安人住的棚屋前。
屋里,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印第安妇女。她正在生孩子,已经两天了,孩子还生不下来。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尼克,还有两个印第安人,跟着他爸爸和乔治大叔走进棚屋时,她正好又尖声直叫起来。她躺在双层床的下铺,盖着被子,肚子鼓得高高的。她的头侧向一边。上铺躺着她的丈夫。三天以前,他把自己的腿给砍伤了,是斧头砍的,伤势很不轻。他正在抽板烟,屋子里一股烟味。
尼克的父亲叫人放些水在炉子上烧,在烧水时,他就跟尼克说话。
正在这时候,产妇又叫了起来。
“噢,爸爸,你不能给她吃点什么,好让她不这么直叫吗?”尼克问道。
“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他的父亲说道,“不过让她去叫吧,没关系。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那做丈夫的在上铺翻了个身面向着墙壁。
厨房间里那个妇女向大夫做了个手势,表示水热了。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把大壶里的水倒了一半光景在盆里。然后他解开手帕,拿出一点药来放在壶里剩下的水里。
“这半壶水要烧开。”他说着,就用营里带来的肥皂在一盆热水里把手洗擦了一番。尼克望着父亲的满是肥皂的双手互相擦了又擦。
过了一会儿,他要动手术了。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乔治大叔说:“该死的臭婆娘!”那个给乔治大叔划船的年轻的印第安人听了就笑他。尼克给他父亲端着盆,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
“瞧,是个男孩,尼克,”他说道,“做个实习大夫,你觉得怎么样?”
尼克说:“还行。”他把头转过去,不敢看他父亲在干什么。
“好吧,这就可以啦。”他父亲说着,把什么东西放进了盆里。
尼克看也不去看一下。
“现在,”他父亲说,“要缝上几针,看不看随便你,尼克。我要把切开的口子缝起来。”尼克没有看。他的好奇心早就没有了。
他父亲做完手术,站起身来。乔治大叔和那三个印第安男人也站立起来。尼克把盆端到厨房去。乔治大叔看看自己的手臂。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想起什么,笑了起来。
“我要在你那伤口。上放些过氧化物,乔治。”大夫说。
他弯下腰去看看印第安产妇,这会儿她安静下来了,她眼睛紧闭,脸色灰白。孩子怎么样,她不知道她什么都不知道。“一清早我就回去。”大夫站起身来说。
“这个手术真可以上医药杂志了,乔治,”他说,“用一把大折刀做剖腹产手术,再用九英尺长的细肠线缝起来。”
乔治大叔靠墙站着,看着自己的手臂。
“噢,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没错的。”他说道。
“该去看看那个洋洋得意的爸爸了。在这些小事情上做爸爸的往往最痛苦。”大夫说,“我得说,他倒是真能沉得住气。”
他把蒙着那个印第安人的头的毯子揭开来。他这么往上一揭,手湿漉漉的。他踏着下铺的床边,一只手提着灯,往上铺一看,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胃,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快把尼克带出棚屋去,乔治。”大夫说。
其实用不到多此一举了。尼克正好在厨房门口,把上铺看得清清楚楚,那时他父亲正一手提着灯,一手把那个印第安人的脑袋轻轻推过去。
父子两个沿着伐木道走回湖边的时候,天刚刚有点亮。
“这次我真不该带你来,尼克。”父亲说,他做了手术后的那种得意的劲儿全没了。
“女人生孩子都得受这么大罪吗?”尼克问道。
“不,这是很少、很少见的例外。”
“他干吗要自杀呀,爸爸?”
“我说不出,尼克。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
“死,难不难?爸爸?”
“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
他们上了船,坐了下来,尼克在船艄,他父亲划桨。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在水面上弄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让手跟船一起在水里滑过去。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艄,他父亲划着船,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船在黑暗中划出去”,结尾写“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全文按时间顺序布局,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B.小说先后几次描写了产妇形象,突出她的痛苦、凄惨,但都没有正面描写,只是通过侧面衬托简要叙述来完成的。
C.“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中,“永远不会死”表现了尼克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晚,对生命意义有了新认识。
D.小说的高潮是印第安男子(产妇丈夫)的自杀,而压抑的夜色、产妇的尖叫、无麻醉的手术,都是为此而作的铺垫。
(2)尼克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从作为医生和作为父亲两个身份简要概括。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组卷:17引用:5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外观采用了22条“冰丝带”环绕跃动的设计,将冬奥体育文化与“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中华之美融为一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 ),天然材质瓦片铺就的独特遮阳节能屋面,恰似龙鳞一般熠熠生辉,被网民昵称为“雪游龙”。首钢滑雪大跳台融入了敦煌飞天的元素,飞天衣袂翩跹的曲线,映射在雄浑硬朗的首钢老工业园区遗址上,凸显出滑雪大跳台灵动飘逸的身姿。延庆冬奥村按照中国北方山村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建造,“村落”依山形地势而建,秉承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半开放的院落中,原生树木成为主角,让掩映山林中的延庆冬奥村有了“十里山村道,千峰栎树林”的诗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巨龙般的1.9公里赛道蜿蜒而下到小海坨山上
B.蜿蜒而下从小海坨山上1.9公里的赛道如巨龙一般
C.从小海坨山上蜿蜒而下1.9公里的“巨龙”是赛道
D.1.9公里的赛道如巨龙般从小海坨山上蜿蜒而下
(2)请用一句话压缩上面的文字,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组卷: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己追寻的偶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热爱,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现了辽阔。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世界哀思,长沙市花店一时告磬,人们说,他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在那些被树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作为一名高中生,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追寻偶像”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