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伍家岗区英杰学校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7/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公共生活空间日益拓展,人们的交往与合作愈加丰富多样,集体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责任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集体行动中,个人以公共理性参与集体行动,在公共生活中与他人的行为选择发生重叠、缠绕和相互作用,进而双方根据在交互结构中形成的集体理性作出选择。这种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集体行动背后的交互理性结构。它让个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获得了超越个体的集体思维方式,也为个人生存的社会性提供了道德基础。
理解集体行动,要避免个体主义的视角,要认识到简单物理还原论的不足。仅仅从行动的物理基础出发,只是在物理层面描述和重现了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提供对于集体行动完整的真正的理解。例如,一个乐团的交响乐合奏这个集体行为不仅仅是“单管演奏者在第三节开头吹出了一个低音”,加上“首席钢琴师弹出F大调音阶”,加上“大提琴手接连拉出三个跳音”,即便这个客观物理的描述可以不断叠加,最后穷尽整场演奏会的所有细节,却依然无法让我们真正理解乐团合奏这个集体行动。这种方法论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恰恰是“乐团要合奏交响乐”这个集体行动的理由解释了每个演奏人员的个体行为,而不是每个演奏人员的个体行为解释了集体行动。
理解集体行动,要重视它的双重实现条件。一方面,集体行动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集体行动的维系有赖于外在制度和秩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不能只依赖于个体动机的简单重合。只有在个体动机之上设立制度和秩序,稳固集体行为的实现方式,才能保证集体行动有效进行。
人们从公共理性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的行为,同时成全他人的利益和价值,这种思考和选择方式让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了深刻的道德关联,这种道德关联消解了集体行为离散的可能性。正如当代研究集体行动的美国学者玛格丽特•吉尔伯特所指出的,真正的集体行动具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基础,而这种道德基础来自集体成员之间通过共同承诺而形成的责任。承诺参与到集体行动中的每个个体都有道德责任去完成集体行动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觉自愿的参与个体具有促成道德的集体行动的动机和能力,而道德的集体行动触发了个体自觉自愿的参与。前者是后者的潜在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实现条件。
在集体面对重大危机和挑战时,集体行动的意义格外突出,认真理解并参加集体行动也就更为重要。譬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人们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接种疫苗从而拥有病毒抗体。考察每个人佩戴口罩的理由和动机,如果人们不仅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健康或为了遵守有关规定,而且为他人的健康着想,认识到如果自己不佩戴口罩,那些尚未接种疫苗的人就可能被置于危险之中,并由此自发产生道德责任信念,做到“我要为你戴上口罩”的时候,个体之间的道德责任关系就得以实现,这样的集体行动对构建我们的美好生活当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田洁《集体行动与我们共同的责任》)材料二:
集体行动是一个常用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每一次应对疫情的行动都属于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会转化为集体记忆,进而滋养集体认同。
此次防范和应对疫情,呈现的是以国家政治动员为“发动机”,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和资源调配体系为“路由器”的整体联动以及社会的全面响应。由于应对目标系于国民健康乃至生命,且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而且具有“迫不得已”“尽心尽力”“唯求有效”的特点,因而,这是一场整个国家、全体国民参与的集体行动,具有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目标明确、组织性很强的集体行动由众多的个体实践和群体实践汇成。根据保罗•康纳顿关于体化实践和刻写实践的划分,体化实践强调实践主体亲身参与,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是为人所牢记的一种意义表达。此次疫情应对中的体化实践是疫情中无数“逆行者”的言行与作为,是全民立足本职的综合响应与配合。而刻写实践则是通过描述、记录等媒介工具捕捉和保存信息。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刻写实践则是每天更新的让人焦虑、心痛的关于确诊、死亡病例的数据,是让人泪目的关于牺牲、奉献、捐助的事迹报道。通过人类的心智机能,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又转化为个体记忆以及累加、建构起的群体记忆。实践越是艰难困苦,记忆越是刻骨铭心。
集体记忆是集体认同的前提。集体行动的过往会转化为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是生成集体认同的养料。认同(Identity)就本义而言指的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一个群体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特征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些特征是通过诸多符号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特征构成一个群体集体意识的基础。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似乎存在一个规律,除了曾经的荣光,那就是苦难的集体记忆往往能够激发出凝结与建构力量。这些不幸与灾难往往激发一个人、一个民族奋发自强,激发人们从灾难中吸取教训,走向成熟。
集体记忆滋养集体认同。群体认同其实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概念,是用来指称来自集体成员共同的旨趣、经历以及团结。群体认同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作为不同的社会运动参与者,在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中而产生的。集体记忆不仅能为社会变迁不断拾起一个民族群体的过往,还能为这个民族当下和未来的凝聚,提供和积攒必要的素材。集体目标、一致行动、对于好的预期和不幸的伤害,都会凝结成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时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空前的集体行动。随着时间的流转,集体行动也在向集体记忆转化,集体认同既处在与集体行动相伴而生的现在时,又会依托集体记忆而延续至将来时,基于呵护生命的集体的行动、记忆与认同的主旋律就是万众一心、战胜疫情。
(摘编自严庆《在应对疫情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公共生活空间越得到充分扩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就会越丰富多样。
B.集体理性决定了个人在参与集体行动中人际交往行为的发生方式和交互结构。
C.单单从行动的物理基础出发来理解集体行动是不完整的,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D.集体行动既有赖于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和理解,又有赖于外在的制度和秩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集体思维方式只能在个体参与集体行动与他人的行为选择相互作用时才能获得。
B.一个团队中某个个体的恰当行为取决于该个体能否认同和理解集体的行动。
C.领导者要想增强本集体的凝聚力就必须使其个体成员之间产生深刻的道德关联。
D.中国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理解并参与了这一集体行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保罗•康纳顿“体化实践”观点的一句是
A.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B.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C.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请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给“群体认同”下定义。
(5)两则材料都是围绕“集体行动”展开议论,论证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对比分析。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妈妈
王愿坚 我们司的冯司长是个女同志,五十一岁了。她一直体贴入微地关心着我们,好像我们是她亲生亲养的一群孩子。
但有时却让我们感到奇怪:每天上班时,秘书给她送来公函、文件,她总是照例翻检一遍,然后问一句:“没有?”秘书点点头,她就轻轻地叹口气,脸上蒙上一层失望的、凄然的神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闷在心里的疑团终于解开了。
那是1954年的一个下午,会客室来了一个戴皮帽子、穿灰呢大衣的青年,会客单上名字叫忆平。冯司长默念着名字,便急急赶来。但显然他们并不认识。司长眼睛直盯着那人的脸。随着司长的视线,我看见那人的额角上有一块小小的疤痕。
那青年嘴巴张了几张,却从衣袋里掏出一件东西来。我一看,是一只孩子戴的红骨小手串。只见冯司长惊叫了一声:“平平!”张开两手扑上去;那人也叫了声“妈妈”,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了。
“冯司长的儿子来了”的消息飞快地传开来了。
晚上,我们几个年轻人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司长家里,央求她给我们讲讲她们母子的故事。
“这孩子和小黄一样大,”她指着我说,“今年是二十六岁。我俩分开的那年他还不足六岁。那是1933年。”冯司长便开始了缓慢的讲述:
当时,我和他爸爸都在汕头做地下工作,平平留在我的身边。我当时的公开职业是给一个挑花工厂的老板做佣人。利用早上买菜的时间,我可以开展活动。娘儿俩的生活很困难每月刚够买米吃饭。平平还总受老板儿子的欺负。
一天清早,我接到指示,要我到上海去,把一批文件和材料转给中央,上级同志要我明天下午到他那儿去拿路费,买票上船。
当我领着平平去时,那个同志竟出事了。两个警察抬着一大包东西从门里走出来。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正在喊爹叫妈地哭。那正是这个同志的孩子。
我打发平平偷偷把那个小女孩领过来,抱到怀里哄着。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铅:没有钱,怎么上得去船?任务可怎么完成啊!我躲在码头旁一户人家门前,一直等到天黑,也没有瞅到上船的机会。
天亮时门开了,一位围着围裙的大嫂挎个竹篮走出来,一眼就看得出是这家的佣人。她看见我们,就问:“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我只得撒个谎:“母亲病重了,想去上海看看,没上去船。”话一出口,不由得心里一酸,流下泪来,这例也真像了。
说话间孩子醒了,又嚷着要吃。那大嫂叹口气,进去端出一大碗稀粥。她拿话安慰我,我从心里感激她,说:“大嫂,实不瞒你说,我缺盘缠呀!”
“这,这不好办。”她为难起来。但看来又不愿让我伤心。她看看我,又摸摸孩子,半天,忽然想起什么。“大妹你别见怪,我倒有个办法,你把一个孩子留给我东家做小的,你带上钱去上海。以后你多忙活点,有了钱,多花些钱还怕孩子赎不回来?”
你们知道,潮汕地区有一种风俗——兴买儿女。名义上是儿女,实际上是买劳动力。
这个提议太意外了,我脑子“嗡”的一声。那大嫂见我不吭声,叹口气:“唉,这倒成了拆散你们母子了……”说完,悄悄地提上篮子,走了。
我情不自禁地把两个孩子拉到怀里。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小女儿长得真俊秀,她大概已经见不到她的爹妈了。作为一个同志,我怎么也得想法把她带大。再看看平平,头上被东家孩子打的伤还没好,叫绷带衬着。我怎舍得把他扔到陌生的财主家里去受罪呢?
也许我去找个地方,做个十天半月的工,省吃俭用地积些钱?不行,时间不允许;也许我去沿门乞讨?也不行,身上的文件呢?……现在,就只有这条路能走了,可我下不定决心。
那大嫂回来了。她从篮子底下摸出两个炸糕递给孩子。我再也不能犹豫了,一把揪住她的衣襟:“大嫂,就,就照你说的办吧!”我的眼泪忽地涌了出来。
“当真?”
“当真!”
“那,是哪个呀?我领孩子进去看看。”
我紧咬着牙,抬手向平平一指。那手哇,足有千斤重。
约摸一个钟头以后,大嫂领着孩子出来了,手里拿着三块银圆,两张契纸。
我在契纸上按了手印,然后从三块钱里拿出一块,递给她:“这钱你存着,孩子要有个三灾八难的,费心给请个大夫治治。”说完,我再也抑制不住了,抱着孩子放声哭起来。
孩子叫着:“妈妈,买到票就回来呀!”
“回来。”回来的可能是极小的。我最后把孩子的手抓过来贴在脸上亲着,我的手触到了一件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那副红骨小手串,前天他被东家儿子打我买来哄他的。我脱下了一只,狠了狠心,抱起女儿就走了。
走出十多步,我扭回头。我看见了孩子的泪汪汪的大眼。
走出二十多步,我扭回头。我看见了孩子那高高的小鼻子,那扭歪了的小嘴巴。
我不敢再回头了。走,走,走出好远,我听见了孩子的叫声:“妈妈!”
就这样,我和我的儿子分别了!
她的话停住了。屋里静得很。一位女同志唏嘘地哭起来。
“这些年来,我想尽办法找他。胜利后我自己跑去找过,才知道那家是地主,土改时逃到香港去了。但我不死心,我还在找着,找着……
“忽然,你们看见,昨天他来了。孩子的经历是他刚才告诉我的。是党帮我找到了他。那时我正在狱中,孩子就托给一个女同志收养。后来,这个同志被派到苏联学习,把孩子带到了苏联。”
她情不自禁地拉住忆平的手,长长抽了口气:“整整二十年哪!谢谢党!我把他扔掉了,党把他找了回来。”
屋里慢慢活跃起来。忆平激动地又往母亲身边偎了偎,低低叫了声:“妈妈!”
1957年1月22日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司长在革命年代能关爱出事同志的女儿,当了司长后能亲切关心下属,这些都反映出她淳朴善良、温和慈爱的形象特点。
B.几个年轻人央求冯司长讲述她们母子的故事是出于好奇,这与《祝福》中特意寻来听祥林嫂讲故事的鲁镇人的心态基本一致。
C.文中冯司长讲故事占了较大篇幅,讲到尾声时,满屋寂静,有人唏嘘哭泣,这主要是因为冯司长口才好,讲故事的能力强。
D.忆平额角的疤痕是他当年受老板儿子欺负的明证,但他却因祸得福,就是这道疤痕,让母亲确认他就是自己的儿子,母子团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司长每天翻检公函和文件后问一句“没有?”,这一不同寻常的表现设置了悬念,增添了文章的叙事波澜。
B.冯司长母子相认部分采用旁观视角,以“我”的眼睛观察,将场景镜头化,突出了画面感。
C.围着围裙的大嫂端来稀粥给孩子,又拿来炸糕,这些细节反映出她作为底层人的善良心地。
D.文中采用倒叙手法写了潮汕人买“儿女”当苦力的风俗,也客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3)小说以“妈妈”为题,请简述这一称谓在本文中的丰富内涵。
(4)妈妈卖掉亲生儿子,这一有悖于常情的情节在本文中却显得十分真实,请对作者的艺术处理技巧作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考试焦虑是指考生因考试压力而引发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情绪状态。它可能表现在生理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心理上,如心慌意乱。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复杂的。像有的考生因为有着较强的责任心,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当担心失败辜负他人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考生自律性强,把考试看作是一种衡量自身能力的过程,当获得较好的成绩时,就会感到自身的能力得到肯定,① ,就会怀疑自身的能力,甚至可能对自身价值产生否定倾向。当他们信心不足,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
一般人们认为考试焦虑这样的“负面状态”会给考试带来消极影响,② ,焦虑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心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强烈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度的考试焦虑却会提高记忆力。因此,当考前感到焦虑时,③ ,借助它的一臂之力,更好地调动“自理资源”,增强记忆力,从而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2)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论述角度。每句不超过10个字。组卷:6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溶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每一个时代都有坚守自我、拒绝顺应与改变的人,《卫风•氓》中国的弃妇、赋《离骚》的屈原、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梦游天姥的李白,等等,改变与顺应有得也有失。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组卷:9引用: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