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8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漫步古城苏州,常会在(qiān)_____ 陌小巷中与弦索叮咚不期而遇。驻足聆听,吴侬软语,唱词(piān) 跹,如小桥流水般百转千回,令人沉醉。
这便是被赞(yù)_____ 为“江南曲艺之花”的苏州评弹。200多年来,苏州评弹文化(mián)_____ 延不息,宛如一位静静守护着江南文脉的灵魂歌者。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评弹弦索叮咚,如同江南的水。如果说评话犹如开阔澎湃的太湖,弹词则如穿街越巷的小桥流水。
苏州评弹说唱的内容,既有①______ (A.金戈铁马 B.大动干戈)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也有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家长里短的民间故事,②_____ (A.曲高和寡 B.雅俗共赏),受众遍及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qiān)
②(piān)
③赞(yù)
④(mián)
(2)根据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写在横线上。
①
(A.金戈铁马B.大动干戈)
②
(A.曲高和寡B.雅俗共赏)组卷:26引用:1难度:0.7 -
2.根据要求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念天地之悠悠,
②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
④但愿人长久,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⑦“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组卷:17引用:3难度:0.8 -
3.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下列诗句与漫画寓意最接近的一项是( )
组卷:40引用:2难度:0.7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2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我的《清明上河图》
冯骥才 ①与我纠结了几十年的一幅画,是世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
②我是画山水出身,初识它时却感到强大的震撼。一个画家居然敢于把一个城市画下来,古今中外惟有这位宋人张择端。当时我二十岁出头,气盛胆大,居然发誓要把它临摹下来。现在想来,我对它的痴迷与我对民俗兴趣的潜质分不开。
③要临摹好《清明上河图》必需读懂原作,但原作藏在故宫,只能一次次坐火车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去看,并把认识到的一些细节记在小本上,常常一看就是两三天,随即带着读画时新鲜的感受跑回来,伏在案上,对照印刷品来摹写。
④我最初临摹《清明上河图》是失败的。我以为自己习画是从宋人院体画入手,临摹这幅画不会太难。但动手临摹才知道,除去画中的山石、树木和流水我画过,大量的民居、人物、舟车、店铺、家具、风俗事项和生活物品,都从未画过,不知道画法,很难下手。而张择端笔法既是写意,也是工笔,洗练又精准,活灵活现,在旁人的画中不曾见过。画家的个性愈强,愈难临摹,而张择端用的笔是秃锋,行笔时还有些“战笔”,苍劲生动,颇含韵致,仿效起来更难。
⑤重新燃起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决心,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从事的仿古工作被迫停止,天天闲着,有大把的时间,可用来临摹这幅绘画史上的巨制。
⑥我先做好充分准备。自制一个玻璃台面的小桌,下置台灯,把用硫酸纸勾描下来的白描全图铺在玻璃上,敷以素绢;待电灯一开,画面清晰地照在绢上,这样再对照印刷品临摹就不会错位了。可是我没有张择端用的那种秃笔怎么办?我琢磨出一个好办法,用火柴吹灭后的余烬烧去毛笔锋毫的虚尖,这种人造秃笔画出来的线条,竟然像历时久矣的老笔一样苍劲。同时,我还对《清明上河图》中的各种技法悉心揣摩,先要另纸练习,直到有了把握,才敢上手临摹。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
⑦正当我感觉完成这幅巨画的临摹应无问题时,忽然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⑧一天,邻居引来一位美籍华人说要看画。据说这位来访者是位作家。我当时还没有从事文学创作,对作家心怀神秘和景仰,遂将正在临摹中的《清明上河图》抻开给她看。画幅太长,画面低垂,我正想把画放在桌上,谁料她突然跪下来看,那种虔诚之态使我大吃一惊。当她说如果她“有这样一幅画,就会什么也不再要了”时,我被深深打动,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当即说我给你画一幅吧。她听了,那表情,好似已到了天堂。
⑨艺术的动力常常是被感动。于是我放下手中画了一小半的《清明上河图》,第二天就去买绳和裁绢,用红茶兑上胶矾,一遍遍把绢染黄染旧染匀,再在屋中架起竹竿,系上麻绳晾绢.那条绢有五米多长,便折来折去地在我小小房间的半空中“游走”。此时的我,对这幅画临摹得正是得心应手,动笔画起来很流畅,对自己也很满意,天天白日上班,夜里临摹,直至更深夜半。嘴里嚼着馒头威菜,却把心里的劲儿全给了这幅画,那年我三十二岁,精力充沛,一口气干下去,到了完成那日,掐指一算居然用了一年零三个月!
⑩此后,一些朋友看了这幅无比繁复的巨画,劝我不要给那位美籍华人,我执意说:“答应人家了,哪能说了不算?”
⑪待到1978年,那位美籍华人来到中国,从我手中拿过这幅画的一瞬,心里真有点舍不得。我觉得她是从我心中拿走的。她大概看出我的感受,说她一定请专业摄影师拍一套照片给我。此后,她来信说这幅画已镶在她家纽约曼哈顿第五大街客厅的墙上,还是请华盛顿一家博物馆制作的镜框呢。信中夹了几张这幅画的照片,却是用傻瓜相机拍的,光线很暗,而且也不完整。
⑫1985年我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笔会,中间抽暇去纽约看她,也看我的画,我的画的确堂而皇之被镶在一个巨大又讲究的镜框里,内装暗灯,柔和的光照在画中那神态各异的五百多个人物的身上。每个人物我都熟悉,好似“熟人”。虽是临摹,却觉得像是自己画的。我对她说别忘了给一套照片做纪念。但她说这幅画被固定在镜框内,无法再取下拍照了。属于她的,她全有了;属于我的,一点也没有。一时我有被掠夺的感觉,而且被掠得空空荡荡。它毕竟是我用年轻生命中整整的一年换来的!
⑬有人说,你很笨,叫人弄走这样一幅大画!
⑭我想说,受骗多半源自一种信任或感动。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
而且,还有这未完成的小半卷的《清明上河图》,藏于画室,自我见证。
(选自2022年3月11日《新民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识它时却感到强大的震撼”句中“却”字有转折的意思,表明“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也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巨大的艺术魅力。
B.作者一开始认为自己习画是从院体画入手,临摹《清明上河图》会很简单,但后来发现张择端笔法多端、个性很强,所以一开始临摹失败。
C.文章标题“我的《清明上河图》”指的是被美籍华人精心算计拿走的那一幅作品。文中作者对美籍华人的功利市侩、言而无信进行了谴责。
D.后来美籍华人的失信,实则前文已经多次埋下伏笔,例如“我以为真的遇到艺术上的知音”,句中“我以为真的”暗示“不是真的”。
(2)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这样,始自卷尾,由左向右,一路下来,愈画愈顺,感觉自己的画笔随同张择端一起穿街入巷,游逛百店,与往来行人摩肩擦背,推推搡搡。
(3)阅读文中美籍华人和“我”交往要画的语段,完成下列表格。美籍华人表现 “我”的心理感受 突然跪下来看画 被深深打动 从我手中拿过画 ① 来信说画已镶好,信中夹了几张不完整的照片 ② ③ 被掠夺,空空荡荡
但第⑭段又说“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没有人拿走,还在我身上。”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5)有人评价冯骥才的散文说:“冯骥才的一些怀人忆事的散文,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在“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中任选一个角度,对此观点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组卷:38引用:1难度:0.3
第三部分写作•表达。(60分)
-
9.作文。
春天里,阳光下,一切都会闪闪发光。“春到人间草木知”“春风十里柔情”“留连戏蝶时时舞”……春天是本书,远不止“花红柳绿”,可观可思,意蕴无穷。
请以《春天是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不要少于6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组卷:40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