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6 20:30:3

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胡适《谈新诗》),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商业英雄和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诗人们只有志存高远,发扬中国新诗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变化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很少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令人骄傲的绚烂辉煌的历史。
    B.白话“新诗”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成为其自诞生以来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组卷:2引用:4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小题,1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围巾
    刘庆邦
          喜如春天去相亲,到秋天还没有下文。相过亲的喜如,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喜如鼓足勇气对娘说:娘,我想要一条围巾。长这么大了,这是她第一次张口跟娘要东西。娘说:我是想给你买条围巾,哪有钱呢!喜如不说话了,她的嘴又撅了起来。还是那天去相亲前,娘说去村东头的五婶子家给她借一条围巾戴上。五婶子是刚娶到村不久的新媳妇。五婶子结婚那天,喜如去看过,五婶子头上的确戴过一条新围巾。那条围巾是大红的,把五婶子的脸都映红了。那天娘空手去,又空手回来了,没借到围巾。娘去得晚了,五婶子的红围巾已被别人提前一天借走了。那人的闺女也是要去相亲,也需要戴一条红围巾。喜如把自己相亲不成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没借到围巾上。要是戴上一条围巾呢,她的脸会显得红一些,好看一些,也许人家会看上她。
          娘见她像是生气了,替她想了一个办法,说要不然你去地里扒红薯吧,你扒的红薯,单独放在一边,等攒够两筐,让你爹挑到集上卖了,卖的钱够买一条围巾了,就给你买围巾。
          当天下午,喜如就扛上钉耙,挎上荆条筐,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地里的红薯已经收过好几遍,喜如放眼望去,见地里仍有几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扒着。她往地中间走了走,找到一块无人扒过、又离别人较远的地方,开始扒,扒了一丈多远,没扒出一块红薯。她把粘在一起的湿土块都捣碎,万一哪一块泥土里包着一块红薯呢。可以说喜如每扒一钉粑都满怀希望,希望怀得像红薯一样大,像红薯一样红。可土一扒开,希望顿时破灭。喜如不泄气,上一个希望破灭了,她把新的希望寄花在下一钉耙上。钉耙扬起,她的希望也随之升起。
          太阳落下去了,有人用钉耙把挑起筐,回家转。喜如不想走,她扒到的红薯还太少。她往村庄的方向看了看,见灰趴趴的庄子上冒出了炊烟,还隐约听到了拉风箱的呼啦声。欲哭的感觉又在喜如心头升起来了,她说:扒个红薯真难啊!当个人真难啊!她又对红薯说:红薯,红薯,你们别跟我作对好不好?你们救救我好不好?我一个闺女家,也没别的想头,不就是想买一条围巾嘛!也不知道红薯听到她的话没有,反正红薯还是没有出来,星星都出来了,红薯也没出来。
          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爹没起来,娘没起来,喜如就起来了。娘说天还不明,让她再睡一会儿。她没有说话,扛上钉耙挎上筐就走了、走到门外,她听见爹对娘说:喜如这闺女大了、知道操心了。爹说的话,喜如有点似懂非懂,知道操心,操什么心呢?不过她听出爹是在夸她。
          喜如埋下头来扒红薯,在土里发现了一条红头绳一样的细根。这样的细根,他们这里叫行条。她顺着行条往下扒,越扒行条越粗,喜如禁不住有些心跳,她预感到这下有戏了,行条尽头可能会带出一块较大的红薯。果然,喜如在二尺多深的地下扒到了一块红薯,这块红薯不算小,至少有一斤多重、红薯的颜色是嫩红的,嫩得像新生婴儿的皮肤一样。她对着红薯又看又闻,差点把红薯亲一口。接着,喜如又扒到了好几块红薯。那些红薯有烂的,也有完整的;有的像小老鼠,有的像线穗子。看看,扒不到的时候,红薯不知在哪里躲着,一块儿红薯都不出来。扒到的时候,红薯接二连三地就来了。难道水中的鱼儿爱成群结队,土中的红薯也喜欢扎堆儿不成!
          喜如把她扒来的红薯放在灶屋里,上面盖上一把干草,她扒回的红薯差不多有一筐了。如果有两筐红薯就可以换一条围巾的话,目前她已经有了半条围巾。
          有一天中午,喜如从地里扒红薯回来,发现她的红算少了。别看上面的干草还盖得好好的,她一眼就看出红薯少了。而且,红薯少得很明显,只留下完整的,凡是烂的都没有了。喜如顿时很生气,这事不会是别人干的,一定是娘干的。娘难道就不知道,她每天起五更打黄昏,扒一点红薯有多难!但她没有去问娘,一问就显得跟这个家离心了,生分了。有一点她想到了。烂红薯容易坏,不禁放,娘可能是怕烂的红薯坏掉,就挑出来吃了。
          中午饭,娘做的炒红薯丝儿。这证实了喜如的猜测,娘肯定把她扒的一部分红薯拉成了丝儿。为了赌气,也是为了抗议,喜如午饭没吃炒红薯丝儿,坚决不吃。她只喝了一碗稀饭就算了。晚上扒红薯回来,喜如发现她的红薯堆又有了变化。这次变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她认得出来,多出来的红薯都是完好无损的,红薯的块头儿太小也差不多。不用说,这些多出来的红薯都是从他们家的红薯窖里转移出来,添加在她的红薯堆上的,有一点她吃不准,多出的红薯,不知是娘给她添上的,还是爹添上的?爹是个细心人,爹给她添红薯的可能性大些。爹不但把吃掉的红薯补充上了,还多添了不少红薯。这让喜如觉得有些惭愧,她中午不该不吃炒红薯丝儿,不该给娘脸子看。还好,她没把赌气的原因说出来,没有跟娘吵架。要是跟娘吵了架,不知她会惭愧成什么样呢!
          逢集这天,爹把她扒的红薯装了两大筐,准备挑到集上去卖。爹说,卖了红薯,买一条围巾,保证没问题。
          听了爹的话,喜如的脸一下子就红透了,恐怕比红围巾还红。
          既然扒的红薯够买一条红围巾了,喜如就不必再去扒红薯了。可爹去赶集后,喜如又到地里扒红薯去了。娘看在眼里,暗自纳闷儿,女儿家的心事让人猜不透,她为什么还去扒红薯呢?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如想要一条红围巾,想让自己好看一点,说明她的爱美之心开始萌发,渴望借助红围巾相亲成功。
    B.喜如发现红薯少了很生气,又发现红薯多了很惭愧,但她什么都没说,正是成长中的少女情绪表现变得含蓄和隐蔽的反映。
    C.本文主人公喜如为了得到红围巾,而通过起早贪黑去扒红薯,旨在表明农村生活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
    D.文中喜如爹娘对女儿扒红薯换红围巾的举动,既心疼又理解:心疼女儿在劳动中吃了不少苦,理解女儿的渐渐成熟。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描写喜如的内在心理,能直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更具真实性
    B.小说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看看,扒不到的时候,红薯不知在哪里躲着”等,充满生活气息,真实亲切。
    C.小说选材精当,全文围绕喜如“扒红薯”,展开故事叙述,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阅读吸引力。
    D.小说运用比喻手法,写红薯像“红头绳”,像“小老鼠”,像“线穗子”,生动表现了喜如扒出红薯后的喜悦和兴奋。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红围巾”为标题的作用。
    (4)文章结尾“娘看在眼里,暗自纳闷儿”,请你以喜如的身份给“娘”写段话,解释还去扒红薯的原因。(不超过60字)

    组卷:14引用:2难度:0.5

二、古诗文部分(37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思明叛族黄文昌四世杀知府,占三州二十七村。副总兵康泰偕世宁入思明,执其兄弟三人。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诸土酋德世宁,发兵援,乃得还。文昌惧,归所侵地,降。母丧归。服阙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人,或别边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风、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讷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等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九年秋卒。赠少保,端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槿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义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只用于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洲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被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濬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进了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组卷:0引用:3难度:0.6

  •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证明。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组卷:6引用:6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