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考语文综合训练试卷(三)

发布:2024/7/4 8:0:9

一、

  • 1.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花钱无小事
    严言
          ①用钱是个人的事儿,甚至是隐私,正常情况下,他人无权干涉。但最近一则新闻却引发我很多感想。
          ②新闻里说:一名大一女生希望母亲每月给她4500元的生活费,遭拒后,很委屈地在网上发求助帖,引起广泛讨论。据成都媒体调查,四川部分大学生生活费每月在1500——2000元之间,有的达到3000元。
          ③这个世界本身多元,且丰富多彩,有入不敷出、难以聊生的贫民,也有日进斗金、富可敌国的新贵。记得当年,有山西煤老板用7000万元嫁女,成就了土豪的传奇。但也有更多的生活在边远山区的急需救助帮扶的“直过民族”
          ④大学生,纯粹的消费群体,是青年中的精英人群,其区别于一般人的,除了学习能力、智力水平,还有理性精神和人格力量。该女生向母亲提出增加每月消费的诉求遭拒,一定有如下两种可能:一是家庭条件支撑不了。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果家中并无当煤老板的老爸,或者爸妈只是工薪阶层、普通农民,那这女生的要求就是无理取闹。一是妈妈不满该女儿的不节俭、不懂事、不理性,也不愿意纵容她的错误行为和个性放纵,母亲的拒绝本身就是一个警醒和告诫,就是一种教育。就此而言,这个女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进入大学的学力,却严重缺乏作为成年人应有的人格和品德,而这个妈妈倒是一个明事理、辨是非的好家长。
          ⑤这绝非个例。尽管小康和富裕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但我们仍未彻底摆脱贫穷的根底和记忆;假如说发展的过快被认为是“暴发”“暴富”的话,那很多人多半会伴生出与其年龄和身份脱节的显摆、自负和狂放。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一个人财富快速增长,但是他的人格、道德和修养却步履蹒跚,被远远地甩在身后。于是,“巨婴”式的思维幼稚,“粉丝”式的偶像崇拜,私欲膨胀后的极度张狂,将古老民族中某些劣根展现得淋漓尽致。
          ⑥中华民族千百年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内敛节俭、节欲平和。
          ⑦记得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巨擘挥动,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下子数十万年龄差距悬殊的大学生汇聚到大学,成就了一段中华高等教育史上的传奇。我有幸成为高考恢复后首届大学生的一员。大龄同学的很多故事成为我最好的课程。大部分同学都成了家,不少人都有一两个孩子,上大学带给他们的除了短暂的新鲜、喜悦、自豪,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更多的是压力和负担。当时,大学教育免费,师范院校学生国家还发放每月15元左右的生活补贴。这点钱对于我们这些小龄同学是不够用的,故我父亲每月还得寄10到15元给我。但大同学们,每天省吃俭用,一月花费大多不超过10元,剩下的5元或更多则寄回补贴家用。其中的很多细节,直到今天想起还满怀感喟。
          ⑧讲这些,不是为了教育,也不是为了训诫。只是想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个性品德和人格坚守。但有一点,不管哪一代人,也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只要是一个民族,可能也必须记住的是,我们有共同的基因,我们有价值认同,否则那还是什么中华民族?还是什么龙的传人?其中最为重要的认同就是:这世界上,这生活中,除了自己,还有他者;除了今天,还有未来。于是,自己之外的他者和家国、今天之外的明天和后天、物质之外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须成为我们另一种关怀,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关怀。
    【注释】①“直过民族”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家庭条件无法承受的前提下,这个女大学生向母亲提出增加每月消费的诉求,在作者看来是无理要求。
    B.作者认为这个女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进入大学的学力,却严重缺乏作为成年人应有的人格和品德。
    C.作者赞赏女大学生的妈妈明事理、辨是非,不去纵容女儿的错误行为和个性放纵,意在引导人们重视家庭教育。
    D.作为青年中的精英人群的女大学生,除了学习能力、智力水平,还应有理性精神和人格力量,她的诉求是不节俭、不懂事、不理性的。
    (2)对文章的写作意图概括得最准确的一项
     

    A.为了突出内敛节俭、节欲平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B.说明我们仍未彻底摆脱贫穷的根底和记忆。
    C.告诫当下的人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和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个性品德和人格坚守。
    D.通过与新闻中的女大学生对比,明确无论处于哪个时代我们应该有共同基因和价值认同。
    (3)女大学生的行为“绝非个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组卷:25引用:1难度:0.3

二、

  • 2.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凌晨四点钟的清华自动贩卖机      ①上大学之后,我培养出一套很奇怪的作息来。晚上一下课,我就一路疯狂地骑车回寝室,再一路疯狂地剥衣服,把自己送到床上。从九点开始睡,睡到凌晨两点左右起床。在一片黑暗寂静中连滚带爬地跳下床,打开笔记本,在电脑开启时寂静的嘶吼中,一点点苏醒过来。
          ②这样的作息很糟糕,它让我的眼袋重得像一双传家之宝。然而,我宁愿用阳光换沧桑,坚持着在大家都热闹的时候熟睡,在大家都睡死过去的时段活着,和大部分的人作息表反着来,乐此而不疲。
          ③这种怪癖在我小时候就很明显,绝对不是自闭症,也没什么抑郁倾向,只是习惯于这样稀薄地活着。只有生活在活人气息密度最低的时空里,才觉得自在。
          ④中学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一副德行。我把自己的桌子搬到最后一排,和清洁工具并排坐着,教室在人员的膨胀下越来越拥挤,我的生存空间也不断被挤压,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一整天都和扫把撮箕维持相依为命的拥抱姿态。
          ⑤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还有一座假山一样的废墟,大家看完后弃置的书和杂志全都顺手往后一甩。我每天就像拾荒者一样,在破杂志里翻来翻去,哪怕是一张纸也觉得是捡拾到了珍宝。
          ⑥老师偶尔微服私访到教室最后一排,发现扫把拖把里还住着一个人,在积极团结的集体外还有这么个被遗忘的角落,生活着这样一个窝囊而自得其乐的人。他在吃惊之余也有点愤恨,在讲台上公开不点名批评:“有些人,不晓得为什么要把自己边缘化,要游离于集体之外。”
          ⑦上大学之后,我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一样,身上都印着拉风的广告语——我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是无人区。
          ⑧我们这种人的特征很明显。比起班里的同学,我们更熟悉美剧和电影字幕组的小组成员;好多年没有和人一起逛过街,但是一天查十次淘宝上买的宝贝物流送到哪儿了;常年戴着耳机,用iPad把自己和世界分割开。生活滑向这步田地,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不知不觉就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人了,自己一个人占领一大块无人的区域,在心里修篱种菊,静守一个人的时光。
          ⑨孤独被告知是可耻的,所以大家上了大学之后,都抢着巴结热闹。当天色逐渐暗下来,一天进入沉寂的段落,大部分人预感到自己会开始孤独,都开始焦躁和不安,开始走家串户地邀人抵制寂寞。我错过了每一次热闹的聚会,因为孤独对我来说不是陷阱,而是机会。当它来临时我平和欣喜,恭敬地全身心迎接它。
          ⑩热闹的方式很单一,孤独的模式却很丰富。我最有存在感的片刻总是在晚上,熄了灯之后,我凑着应急灯惨白的光看书,就着电脑微弱的光写作,在呼噜声中,听到自己内心茁壮成长的声音。
          ⑪凌晨四点钟,我饿得奄奄一息,冲到楼下的自动贩卖机前买东西吃,却发现贩卖机前竟然排起了队,有好几个和我一样的人,穿着邋遢的睡衣和拖鞋,面色萎靡,却眼露饥饿的凶光。我们沉默地排着队,偶尔目光相接都十分羞赧,认出了彼此是同类。我知道,我们都不太合群,我们都对嬉闹适应不良,我们都偷偷得意着自己的无人区的生活。我们因具备相同高贵的灵魂而相遇,又各自离开,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会迷失,坚定地向前。
    (文/蒋方舟,基于命题需要原文有删改)(1)读①-③段,说说“这样稀薄地活着”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2)读④-⑥段,简要概括“我”“窝囊而自得其乐”的原因。
    (3)读第⑧段,简要概括“我们这种人”的特征。
    (4)“孤独对我来说不是陷阱,而是机会”,结合⑨-⑪段内容说说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组卷:21引用:1难度:0.3

六、

  • 6.①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是路遥一生书写的主题。近日,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体现路遥溯流而上、恪(ɡè)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②该剧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多媒体视觉效果,将大气磅礴的陕北高原呈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铿锵有力的黄河号子,以及陕北特有的三弦说书,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特别是不断穿插的(qiàn)拉纤场景,以及转台和特殊灯光的使用,更是将路遥一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创作执念予以外化和观照。
          ③话剧《路遥》采用空间交错展示,让路遥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等进行对话,把路遥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相互           ,使文学人物与戏剧人物互为            ,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            ,让路遥不断在事业荣辱与生活悲喜的大起大落中,为观众带去意蕴悠长的人生况味,衬托出路遥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强大;在路遥与其身边人物的不同抉择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路遥面对诸多诱惑与生活磨砺依然坚守初心,不被世俗所            的坚定信念。
          ④话剧《路遥》塑造了当代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家路遥,既借路遥之口重温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A)为人民写作的初心;(B)又向中华儿女高声呼告“活着,像牛一样劳动;(C)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D)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的路遥精神,为观众带去激励和触动。
    (1)文中加点的词语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ɡè)守
    B.大气磅礴
    C.铿锵有力
    D.(qiàn)夫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交织 照应 混为一谈 裹胁
    B.照应 交织 融为一体 裹挟
    C.交织 照应 融为一体 裹挟
    D.照应 交织 混为一谈 裹胁
    (3)文中加序号处方框内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涌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A.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再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B.创作者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浮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C.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表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D.创作者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展现路遥溯流而上、恪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5)将“漫天飞舞的雪花、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望无际的黄土……”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第①段结尾
    B.第②段开头
    C.第②段结尾
    D.第③段开头

    组卷:52引用:3难度:0.6

七、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游于吕梁,见一汉子能在湍急凶险的河流中畅游,问其有何秘诀,汉子答曰: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开始时出于本性,后来游得好是我能顺应水性——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来左右自己的行为,才能驾驭好自己的人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