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1)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来的喜剧研究都非常重视讽刺,并给予讽刺的审美意义充分的肯定。中世纪最后一位同时又是新世纪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以其辛辣的讽刺宣告旧事物的灭亡,预示新世纪的曙光。后来瑞士的一位文化史家认为,但丁“在嘲笑的语言上把世界上所有其他诗人远远抛在了后边,而即使单就他对于欺诈者的巧妙的描写而言,他也可称为大喜剧的第一流大师而无愧”。鲁迅认为“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并对果戈理、契诃夫的讽刺艺术以及我国讽刺艺术杰作《儒林外史》给以极高评价。讽刺就是创作主体以饱含炽热的忧患激情,将客体对象无价值的不协调喜剧因素撕破给人看。
          讽刺的客体对象总是否定性的,否定性在于其无价值。客体没有无价值因素就没有否定性,不能形成讽刺性,但不是所有无价值的对象都具有喜剧性。客体一本正经去追求自身的无价值因素,并自炫为有价值,这才有形成讽刺的可能。恩格斯曾经指出过这种矛盾,“怯懦和愚蠢、妇人般的多情善感,可鄙的小资产阶级的庸俗气,这就是拨动诗人心弦的缪斯,她们竭力使自己显得威严可怕,然而却徒劳无益,只是显得可笑而已”“他愈想装得高尚和有力,就愈变得可笑”。客体对象的丑是讽刺的基础,而只有当丑自炫为美的时候,丑才能成为讽刺的对象。本琼生提出,“嘲笑对象是人们的愚蠢,而不是罪恶”,有一定的道理。讽刺的“喜剧性的核心不是一般的平庸,而是自称有高度重要性的平庸;不是一般的衰老,而是化装成年轻的衰老;不是一般的陈旧,而是夸耀自己时髦的陈旧;不是一般的无足轻重,而是狂妄自大并且企图蒙蔽我们的无足轻重”。
    讽刺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否定性审美评价与炽热的憎恨之情。我国喜剧作家陈白尘就称其喜剧《升官图》为一部“怒书”。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评论果戈理小说时谈到“幽默的两种形式”,其中有一种“严峻而露骨的幽默,它咬得你出血……用鞭子前后左右地抽打你,一种苦辣的、恶毒的、无慈悲的幽默”。波斯彼洛夫认为,“如果别林斯基在写自己这篇论文时没有受到黑格尔关于讽刺‘不能创造真实诗歌’观点的影响,他是会把‘幽默的两种形式’中的第二种称为讽刺的。”否定的讽刺中跳动着主体炽热的心。但是,过分的激情、愤怒化为斥责,反而会削弱讽刺性。讽刺要求创作主体有节制地将客体的无价值因素层层剥开,主体在否定喜剧对象的激愤中表现出达观的蔑视心态。缺乏达观性情,就有可能失去自身的轻松俏皮,虽则显其弊恶,掊击匡世,但往往可能浮露,流为一般的暴露谴责,失去讽刺之要旨。
          鲁迅说:“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所谓显示对象的“精神”,就是要体现喜剧客体对象本质的真。对创作主体来说,或愤或怒,都应情感真挚,这样才能使讽刺获得生气贯注的生命。构成讽刺形态的创作主体的情感必须真挚。蓄意离开生活真实的指责,不是流于谩骂,就是导致造谣、诬蔑、诽谤,那就成了讽刺的一种堕落。鲁迅说:“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他又说:“乃至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炽热的情感也是讽刺形态的创作主体所必需的。创作主体在讽刺中通过对否定对象的嘲弄,来表现主体的审美理想与炽热的情感,充满着主体的热情,这样的讽刺又称“热讽”。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丁的《神曲》以其辛辣的讽刺宣告旧事物的灭亡,预示新世纪的曙光,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喜剧的第一流大师。
    B.创作主体以一种忧患激情,将客体对象无价值的不协调的喜剧因素展现出来,让其他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讽刺。
    C.客体对象虽然本身具有无价值的因素,但不一定能够形成讽刺,当客体将其自炫为有价值时,才有形成讽刺的可能。
    D.有些人“怯懦和愚蠢、妇人般的多情善感”,有着“可鄙的小资产阶级的庸俗气”,却竭力使自己显得威严可怕,这就具有了讽刺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喜剧作家陈白尘称其喜剧《升官图》为一部“怒书”,从中可以看出讽刺渗透着创作主体对客体对象的一种憎恨之情。
    B.波斯彼洛夫认为,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的“幽默的两种形式”中的“苦辣的、恶毒的、无慈悲的幽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称为讽刺。
    C.创作主体有节制地将客体的无价值因素层层剥开,并且在否定喜剧对象的激愤中表现出达观的蔑视心态,会达到最佳的讽刺效果。
    D.创作主体要能够体现出喜剧客体对象本质的真,创作主体的情感必须真挚,这样才能使讽刺获得生气贯注的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对果戈理、契诃夫的讽刺艺术以及我国讽刺艺术杰作《儒林外史》给以极高评价,说明这些具有讽刺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B.“喜剧性的核心不是一般的平庸,而是自称有高度重要性的平庸”说明要成为讽刺的对象除了自身是无价值的对象外,还有其他条件。
    C.虽然否定的讽刺中蕴含着主体蔑视心态,但这种蔑视的心态不可过分外露,否则会削弱作品的讽刺力量,这就要求创作主体具有达观性情。
    D.讽刺应该包含着创作主体炽热的情感,应该是对否定对象的嘲弄,是轻松俏皮的,而不应该指责、谩骂,乃至造谣、污蔑、诽谤。

    组卷:7引用:2难度:0.7

二、(3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1)作者在选文第一段中说“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为什么又说“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这是否矛盾?
    (2)在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了“十三年”后自己住所环境的变化,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作者在选文第三段中说到“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那你认为作者是否还清了呢?

    组卷:3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作者引用《箜篌引》这首古诗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许多听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的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选段主要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写梁任公的?有什么好处?

    组卷:20引用:3难度:0.5

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此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更是摩拳擦掌,①
     
    。一年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就共建“丝带丝路”做出巨大努力,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全方位推进沿途国家双边和区域合作,取得可喜进展。②
     
    ,它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被誉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③
     
    、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

    组卷:12引用:7难度:0.3

五、(60分)

  • 9.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组卷:40引用:2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