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高考语文二诊试卷

发布:2024/11/28 6: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不仅使我对医学的科学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使我对医学的社会属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基础医学虽然不像临床工作那样面对活生生的人,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它同样是有温度的。所以,我认为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插上了翅膀,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众多曾经肆虐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少严重的疾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医学的重点放在救治生命最后阶段病人的上面,而不是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医学的边界也开始模糊,被赋予了过度的使命,并常常把危险因素当作疾病治疗。人们过度相信技术,常常忘记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对医者关怀的期盼。
          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但人们对慢性病的根本性质和成因缺乏正确的认识。人类的进化是以数十万年计的,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经历了200多万年,脊柱仍然没有完全适应直立行走;十几万年前智人的脑容量已经达到1400mL,7万年前智人经历了认知革命,而到今天,人类的脑容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智人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花了6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了1万年,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只用了几百年。生活方式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远远跟不上,慢性病由此而生。对此,人类除了坦然接受之外,重要的是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应把所有责任加诸医药。
          人类自有文明就有医术。从《黄帝内经》(东方)和希波克拉底(西方)开创医学以来,医学一直都在为回应他人痛苦而努力。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今天,医学大大发展了,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人类切不可妄自尊大,以为技术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医者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总之,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有温度的。
          一个人生命的铸成,需要无数生命的支援、补充、滋润和蕴化。一个医者的合格与成熟,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也需要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摘编自韩启德《医学的温度》代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临床工作要面对活生生的人,是有温度的,基础医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也是有温度的。
    B.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快速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传染病和严重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
    C.慢性病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速度太快,而人类生活方式短期内发生变化的速度太慢。
    D.医术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出现是为了努力地回应他人的痛苦,因此,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作者基于在20多年的实验室研究中,对医学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论证观点。
    B.作者用“与对宇宙的认识一样,还只是冰山一角”来类比论证“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的见解。
    C.为了论证观点,文章从人们对技术的过度相信、慢性病产生原因的揭示、医者的责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
    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大量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医学应该有清晰的边界,医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多数人的健康和减少病痛服务方面。
    B.虽然现代技术与医学的结合,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开始错乱。
    C.尽管技术能解决一定的健康问题,但并不能代替医者去履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职责。
    D.医者只要有知识与实践的支撑,与周围人不断沟通互动,建立起共同面对疾病的医道,就是一个合格成熟的医者。

    组卷:21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2年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2022年也恰逢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之际,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他回答了记者针对湿地保护的相关问题。
          记者:我国有哪些可以向世界分享的湿地保护模式呢?
          雷光春:首先是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杭州西溪湿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它把城市、人民和湿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湿地得到修复,城市环境和功能得到改善,当地百姓的收入和幸福感也得到明显提升。杭州西溪湿地模式对推动整个《湿地公约》工作的发展,尤其是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建立湿地保护网络。目前我国基于流域形成了长江保护网络、黄河保护网络和滨海湿地保护网络。这些保护网络相当于中国的“三区四带”,它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当中,这在全球也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另外是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保护滨海湿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开创了世界遗产公约申报的先河,即以保护候鸟迁飞区的完整性作为一个世界遗产的保护目标。在江苏盐城第一期申报成功之后,第二期的申报材料已经完备,准备迎接现场评估。申遗成功后,将大大促进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
          记者:我国在保护候鸟迁飞通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雷光春:候鸟每年要经过的路径的集合被称为“迁飞区”。全世界共有九大迁飞区,有四个经过我国。中国在迁飞区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是整个迁飞区候鸟关键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像雁鸭类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鸻鹬类在南半球越冬,但要在中国停歇。还有一部分鸟类是在中国的北方繁殖,少部分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繁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决定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保护的成败,也决定了迁徙水鸟200多个物种保护的成败。
          第一点,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迁徙水鸟栖息地的保护高度重视。无论是中国的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湿地保护工程规划,还是国务院发布的湿地保护相关的一些重要文件,都为迁徙候鸟栖息地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我国现有600多个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多个湿地公园,包括近1000个国家湿地公园和600多个地方湿地公园。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今年可能还要增加20多处,从而达到80多处,提前完成2030年规划的保护目标。
          第三点,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我们广泛吸纳全球智慧用于中国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候鸟栖息地的保护,同时我们也积极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培训,积极参与湿地公约的发展。
          记者:中国科学家在促进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雷光春:随着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国家对发展湿地科学研究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国相关科研队伍迅速发展,如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位列全球第二,接近美国的90%,平均每年有超过1万篇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内容涵盖新理论、新观点,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一些基础数据。
          记者:您如何评价本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取得的成果?
          雷光春:本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我以《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参加瑞士方面的会议。在武汉会场,与会各方联合发布了“武汉宣言”,这是一个政治性钢领文件,对推动《湿地公约》发展和全球湿地保护工作的进步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本届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这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红树林是全球濒危湿地生态系统,是整个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一条生命线,关乎国土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鸟类鱼类等生物都依赖红树林生存。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也体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雷光春:湿地保护的中国成就》)(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城市、人民和湿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湿地保护案例。
    B.基于我国流域形成的长江保护网络、黄河保护网络和滨海湿地保护网络,是中国的“三区四带”,在全球有示范意义。
    C.保护中国候鸟栖息地是为了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以及迁徙水鸟200多个物种。
    D.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今年还将增加20多处,从而达到80多处,提前完成2030年规划的保护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湿地保护模式只表现在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建立湿地保护网络、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保护滨海湿地这三个方面。
    B.中国是整个迁飞区候鸟关键的越冬地、繁殖地和停歇地,因此,全世界九大迁飞区有四个迁飞区经过中国。
    C.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论文涵盖的新理论、新观点等来看,我国科学家为促成湿地保护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D.中国在深圳建立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对全球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作为访谈类文章,记者是如何将访谈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7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山水含笑
    何永飞
          独龙江,很遥远:独龙族,很神秘。这是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包括我在内。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相互挤压,好像谁也不愿认输和让步。两山夹飞流,独龙江使劲将它们推开,可始终不怎么见效,留给独龙族同胞的生存空间还是很小很窄。
          回溯独龙族同胞的旧光阴,会让人感到些许难以置信的辛酸。新中国成立之前,人类文明已发展了好几个段,可独龙族同胞似乎被时间遗忘了,他们还处于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几乎与世隔绝,被称为“太古之民”。就连族名也没有,“独龙族”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后来周恩来总理起的。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独龙族同胞的命运。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真乃一步跨千年,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也是一大奇迹。黑夜往后退,光明和温暖像独龙江水一样,不断奔流进独龙族同胞的生命里,一切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是带着采访老县长高德荣的任务走进独龙江的,他是独龙之子,是独龙族同胞的杰出代表。他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他的开创和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为了梦想走出独龙江到外地求学,又为了梦想回到独龙江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
          若隐若现的古栈道,是独龙族同胞通往外界的唯一小道,时常被荒草吞没或被山洪毁坏。为改变物资运输艰难的困境,上世纪60年代初,解放军与民众同心合力修建了一条人马驿道,从贡山县城附近的普拉河村通到独龙江乡的巴坡村,途经深谷和荒野,还要翻越高黎贡山。人马驿道上行走的马帮,在很大程度上为独龙族同胞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1999年,国家投入巨资,在高黎贡山海拔3000多米的雪线上修通了一条简易公路,给独龙族同胞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的时间由原来的七八天缩短为七八个小时,独龙江乡告别了没有公路的历史。但无论是人马驿道还是简易公路,都无法解决大雪封山的难题——独龙江乡依然有半年时间处于封闭状态,公路只能像蛇一样冬眠。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的贯通,彻底解决了大雪封山的千年难题,独龙族同胞的发展速度由此倍增。
          来到独龙江乡,眼前的景象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切是那样的美好,景色秀丽,生意盎然,独龙族同胞满面春色。我们恰好赶上一场农家乐开业庆典,独龙族姑娘和小伙子们身着民族盛装给客人唱歌、敬酒,将欢乐的气氛推得一浪高过一浪。挡不住的热情,挡不住的喜悦,挡不住的欢声笑语,几杯酒下肚,身心都飘飘然,但醉意不只是缘于酒,更缘于独龙江水的奔腾,缘于独龙族同胞的崭新面貌和幸福生活。
          没有什么可以再阻挡独龙族同胞前进的步伐。不管是有形之路,还是无形之路,在独龙江乡都畅通发达。种植草果让独龙族同胞拥有了“绿色银行”,5G信号早已覆盖整个独龙江乡,老人也会使用微信收付款,年轻人在抖音上成了“直播达人”。跑运输、开客栈、搞养殖、做餐饮、养蜂、编织独龙毯、发展旅游产业,独龙族同胞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身在独龙江乡,与身在省城已没有太大区别,衣、食、住、行都很方便,应有尽有;信息、医疗、教育各方面都得到很大改善。2018年,独龙江乡4000多名独龙族同胞实现整乡整族脱贫,这是圆满的终点,也是充满希望的起点。
          暖风拂面而过,山含笑,水含笑,人含笑。一道彩虹横跨千年,一条大江奔向前,一个民族正跨进春天更深处。
    (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之所以得到读者的信赖,最主要的是其“真”。那“真”具体包括哪些呢?首先,所写的人和事要真实,这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失真,就等于跟散文的本质背道而驰。另外,所表达的情感要真切,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之间是相通的,虚情假意的作品不可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散文写作要体现“新”。纵观当下的散文写作,能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不是很多。这主要原因是,散文写作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终将成不了大气候。散文写作能否成功,能否出成果,关键在于“新”。内容要新颖,语言要新鲜,在“新”字上做足了功课,散文的天空必定会大放异彩。
    (摘编自何永飞《浅谈我的散文创作观》)(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被时间遗忘的独龙族同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条件落后、生活艰辛,还被形象地称为“太古之民”。
    B.“公路只能像蛇一样冬眠”用“只能”一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肯定而形象地说明,无论是人马驿道还是简易公路,都无法解决大雪封山的难题。
    C.作者一行在农家乐开业庆典上,感觉身心飘飘然,兴高采烈,这是被独龙江奔腾的江水、独龙族同胞的崭新面貌和幸福生活感动的结果。
    D.文中画横线处的“有形之路”指各种交通道路、各种无线通讯:“无形之路”是致富之路,指党的各种方针政策。
    (2)文本一的标题“山水含笑”极富意蕴,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3)针对文本二作者对散文创作的“真”和“新”的见解,请简要分析这种见解在文本一中的具体表现。

    组卷:22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屏风,中国传统家具陈设之一,①             :一,古建筑物较为松散,为了挡风制造了这种家具,起到屏障的作用;二,②              因此古代又叫做扆。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释名•释床帐》)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家具发生了变革,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审美意义成了其首要特征。进入明清后,屏风制作技巧更为精湛,这时的屏风几乎只剩下一个功能:装饰功能。
          早在商周时期,天子专用的屏风,屏面以帛制成,上面绘有斧纹,只有黑白两色,象征天子身份。两汉魏晋的屏风多绘制经史古诗,也有奇珍异兽,但题材还是较少。唐宋期间,③            ,各类人物、山水、花鸟、博物均可入画。《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的画家。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作品多元化,屏风绘画样式仍极具魅力。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释名•释床帐》)
    B.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
    C.《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的画家。
    D.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

    组卷:13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对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的最后一场球进行解说时,央视解说员贺炜引用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名言“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来送给失利的法国队,希望法国队重拾勇气,重振辉煌。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以上材料中蕴含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6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