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7 8:0:9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六朝文学的颓风,到唐代一切以革新的面目出现,尤其在诗的方面,水墨画从当时的着色画里独立了出来,它的重要的关联是与诗的关系,是与诗的艺术性的关系。如唐代王维的诗与画,北宋诗人苏轼就称道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完全一致的说法,画,不论它是着色与水墨,是富于诗意的,又简直称它为“无声之诗”。
但诗是以文字来描绘人与事物,而画是以笔与色彩来直接描绘的,这显然是有区别的。然而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性的诗,是反映现实的人生的图画。虽与画的形式不同,而它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却是完全相同的。水墨画,由于是从当时的着色画独立出来的,它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气质上的特殊生动性,使内容与形式更密切了起来。这一种风格,就与当时诗的艺术性,有了更高的协调,更亲切的关系。
既然称为诗,就一定有诗的境界,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事物,是活生生的情与景的融合。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诗的境界,这样,倘使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转动一下,这些从情与景所融合起来的,通过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形象,让你清楚地如同亲眼见到了一样,在你的脑子里浮现出这样的一幅图画,让你情感地觉得,是诗呢?还是图画呢?可以说,是诗,也不是诗;不是图画,却正是图画。可以说,这样的诗,是富于画意的。
同样的,画通过了情与景所交织起来的人与事物,通过了水墨的特性所描绘出来的形象,形成了它的境界,让你从这个境界里,亲眼见到这些形象,更从这些形象里体会到了它的情是如此这般的。从形象所表达出来的如此这般的情,以及水墨所表达出来的如此这般的气质,就与诗的艺术情感,有了极大的共同点。诗是用文字来描绘形象的情景,而画是通过形象来显示情,形式虽不同,而描绘的原则则一,艺术性则一,这样只要你偶一凝神,就会情感地觉得,是画呢?还是诗呢?可以说,是画,也不是画;不是诗,却正是诗。可以说,这样的画是富于诗意的。正是所谓的“无声之诗”。
从唐代起,水墨画形成了它的高度艺术性,即通过意匠和笔墨,形成一种高妙的体格对真实来进行描绘的。它的艺术手法沟通与结合了诗的情意。因此,“富于诗意”,成了绘画的高度艺术性。如唐《雪诗图》的故事,据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诵,段赞善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潇洒之思。”又如:“李益长于歌诗,有《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尽图写为屏幛,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是也。”
这一风尚,一直到宋,诗与画的联系更紧密了起来,经常以一首诗或一句诗来作为绘画的对象。描写的主题,要把诗的意境与情味,容纳到画的意境和情味中;把诗所描绘的内容,通过绘画的描绘,把它刻画与发挥出来。如宋徽宗赵佶的画院,即以“乱山藏古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来作为考试绘画的题目,是通过对诗的体会来表现画的精巧构造的考验。而另一方面,更扩展到“题画诗”,在一幅画上,题上诗句,再通过文字的抒写,来补充和增强画境的情意,二者相互倚重,相互映发,画与诗的艺术性,融化为一体。
(摘编自谢稚柳《论诗画关系》) 材料二:
诗歌与绘画,既然同是艺术,必然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间,也必然有着广泛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诗画艺术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加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诗歌与绘画,究竟在哪些地方表现出它们的共性呢?
首先,诗歌和绘画都是“模仿的艺术”。所谓“模仿的”三字,实际上是说它们都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诗歌和绘画都要以自然界的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生活中的美。
其次,诗歌和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德国诗人歌德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象之前。”(《歌德自传》)绘画和诗歌一样,都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不过,画家先将想象置于形象中,再将形象置于人们眼前。
再次,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艺术创造的初始阶段,人们追求“形似”“真实”,但是,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形似”的要求,进而提出“神似”的主张,冀望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论画》)的理论,正是这种艺术主张的集中表现。
综上所述,可见诗歌与绘画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共同的艺术思维规律和共同的审美追求。
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摘编自吴企明《诗画融通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一改六朝文风,水墨画从当时的着色画里独立出来,与诗的艺术性发生重要关联。
B.诗与画虽然描绘人与事物的形式有不同,但它们所被赋予的描绘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
C.凡诗都有一定的境界,它是情与景的融合,是以一种特殊组织的文字所描绘出的形象。
D.画通过所描绘的形象形成境界,人从这些形象中体悟的情,与诗的艺术情感极为相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代起,水墨画的艺术手法沟通与结合了诗的情意,因此“富于诗意”成了绘画的高度艺术性。
B.将诗的意境与情味寓于画中,借绘画展现出诗所描绘的内容,是诗画艺术性融为一体的典型特征。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诗与画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的角度并不相同。
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侧重从艺术特征、艺术思维规律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论证了诗画融通特征。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杨维桢《东维子集》)
B.“盖画手能状,而诗人能言之。”(蔡绦《西清诗话》)
C.“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
D.“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陆机《文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苏轼《东坡题跋》中评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以《鸟鸣涧》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伏击(节选)
徐贵祥 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
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
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他。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三条山战斗,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务团,那个特务团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团长凌云峰同志率领部队在敌人的阵营里三进三出,反复绞杀,直至将马家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红军在哪里,稀里糊涂地乱冲乱撞,导致自相残杀,从而迟滞了对于三条山正面的进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条山主峰阵地的防御,掩护了军部和本师主力转移。这个英雄的特务团的团长是谁呢,他就坐在我们的中间,请凌云峰同志站出来,让同志们看看。
易水寒在那一瞬间几乎晕了过去,他没有想到乔东山会在这个场合把凌云峰的名字点出来,还让他站起来亮相,一旦有人认识凌云峰,他马上就会原形毕露,马上……他不敢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来。
他控制住一触即发的情绪,软绵绵地站了起来,苍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干笑,结结巴巴地说,没什么,乔科长过奖了,我们没有做什么。讲完这句话,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
学习班主任肖南发现他神情不对,走到他的面前问,凌云峰同志,你怎么啦,病了吗?
他说,不,哦,是的,头晕,晕得厉害。
肖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说,那好,你坐下休息吧。
又对乔东山说,你继续。
易水寒坐了下来,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陈达送给他的那几句话拿出来,放在心上,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
乔东山说,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凌云峰,我们的英雄。昨天夜里,我们聊起三条山战斗,我很惊讶他能死里逃生。他告诉我,他已经倒在死人堆里了,是一场大雨把他的战友浇醒,那位战友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们知道吗,古莲城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么可能在冬天下一场大雨呢,大家相信吗?
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易水寒的头皮一紧,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他闭上了眼睛,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就来吧,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听见乔东山说,昨夜,当凌云峰跟我说那场大雨的时候,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会工夫对他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的脑子被枪炮震坏了。
易水寒提到嗓门上的一颗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里,紧接着又被重新提了上来。乔东山说,我甚至对他的经历和身份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不是凌云峰,我打算继续暗中注意他,调查他。
霎时,易水寒的额头上就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一下周围,似乎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向他逼来,无数根指头指着他,耳一片轰鸣——假的,特务,冒牌货,拉出去公审,枪毙。
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来,握紧双拳,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可是,他很快就发现,他的腿根本不听他的使唤了,他颓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未知的结局。
好像过去了很多年,也许有一百年吧,他睁开眼睛,看见乔东山的嘴巴还在台上嚅动。乔东山说,同志们啊,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奇迹啊。今天早晨,我借阅了一份资料,我找到了三条山战斗的一则报道,“是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古莲百年不遇”,是我们的特务团感天动地,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
易水寒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乔东山就从台上跑下来,泪花闪烁,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
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颤抖了一下,在乔东山的背上拍打两下说,谢谢你乔科长,你把我们特务团说得太神奇了,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有删改) 文本二:
在《伏击》中,易水寒是徐贵祥着力刻画的人物。从外在角色意义上,易水寒具有双重身份,他首先是国民党的特殊人才,受过专门的特务训练,接受潜伏任务后,身份就成了英雄的红军团长凌云峰。对失散归队的红军人员,当时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学习班”的培训既是审查甄别的过程,更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易水寒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洗礼。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凌云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他为了潜伏伪装,需要深入了解凌云峰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和作战艺术,更有红军对凌云峰这一传奇英雄的解读和崇敬。易水寒渐渐地被凌云峰的理想所感召,为凌云峰的人格所折服。这一过程是艰巨的、痛苦的,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展现了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通过对比表现乔东山和易水寒不同的精神状态。
B.肖南这个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但通过他与易水寒的对话,起到了延宕故事情节,为高潮到来蓄势的作用。
C.文中乔东山这一人物不可或缺,他证实雨的真实,暗示易水寒的假冒成功,形成情节的陡转,增强了阅读体验。
D.小说场景较为复杂,历史与现实相交织、过去与现在相交织,文中乔东山的讲述内容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伏击”为题,既是指现实中发生的易水寒假冒凌云峰潜入共军的事件,也暗示易水寒在共军中的遭遇在其心理上的一系列剧烈变化,可谓是一语双关。
B.第二段交代“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为下文易水寒“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埋下了伏笔,这一安排使得故事发展合乎逻辑。
C.小说情节曲折摇摆,节奏从容和缓,乔东山的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而每一次危机又都有转机,极具戏剧性效果。
D.小说叙述灵活,双线交织。一条是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另一条是易水寒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变化。
(3)文本二中提到“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展现了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本一画线部分极富意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组卷:5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人感染传全家”,相信很多人听说过幽门螺杆菌,却不知道它的凶险。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长期存活于胃部强酸环境下的细菌。①_____,根据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中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感染率高达59%,将近7亿人感染。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但在它成为癌变助推器之前,依然拥有一定的健康防治保障时期。简单来说,越早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②_____。
和所有预防感染传播的方法一样,③_____,我们可以消灭传染源,一旦感染要及时进行根除治疗。切断传播途径,杜绝用嘴喂孩子的不良习惯;如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采用家庭分餐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保护易感人群,尽量让儿童使用独立餐具,帮助其建立长久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按照科学方法防治,才能让我们在疾病面前不恐慌,用健康的心态拥抱每一天的生活。
(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也许因为他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导师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C.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D.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更名袭人。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6引用: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日常生活劳动,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不少家长忧虑这项课程的作业会变成新的负担——辅导作业又多了一项。有人认为,这不外乎又是一门会被“挪用”来上语数英等主科的课。此外,孩子学习做饭势必要接触刀具和炊具,修理家用器具也涉及许多工具。因此,也有网友对劳动课应配备的课室设备及其安全规范表示好奇、担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