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湛江市吴川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辨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材料二: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
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
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
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
(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其别的文体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能够存在,和小说“小”而易读没有关系。
B.小说关涉人生经验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点上,哲学、历史乃至戏剧与之相同。
C.年龄的落差会使读者不能理解经典的创作意图,而阅历的增加能让阅读有新的感受。
D.毕飞宇是评论家,也是一个创作者,对经典小说的阅读,他的方式极具个人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认为,阅读小说,文字以外,我们最应关注的是小说的内容,这是评判一部小说好坏的关键。
B.在毕飞宇看来,经典能成为经典,原因诡异,既有外界的,也有内在的,因此他无法断定一部作品是否经典。
C.老舍认为小说不是仅供读者念着“玩”的,毕飞宇则以“把玩”的心态阅读,二者对待经典阅读的态度是一样的。
D.“那我的脸还要不要”“很省钱的”“岔出去了”“结几个果子”,毕飞宇用语诙谐、通俗,可见本次访谈并不正式。
(3)下列选项内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补充论据的是
A.《小说课》关于《红楼梦》的解读,包含了毕飞宇不同时期的不同观点。
B.毕飞宇从1700字的《促织》里读出了《红楼梦》般的史诗品格。
C.家中收藏十个版本的《红楼梦》,但毕飞宇从不阅读,只是摩挲。
D.毕飞宇小说《孤岛》展现人性的扭曲、阴暗,读者难以接受。
(4)根据材料二,《中华读书报》记者对毕飞宇的提问,是如何做到层层深入的?
(5)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精神,某地一中举办“书香一中”的主题阅读活动,高一年级某班决定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探讨小说阅读的方法,请你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建议。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某夜【注】①
丁玲【注】②“叱——嚓——叱叱,嚓嚓,……”
一团数不清的人影从那有着青色的电灯光的厅子里走向外边的广场去。靴子的声音,鞋子的声音,重重地踏在厚的雪地上。冬夜的狂风,迎着他们的面,用力的抨击过去。
在这里面,一个小身个的年轻的,漂亮而又带点憔悴的男人,像骇着似地一下清醒了。适才所发生的一切,都那末明明白白地摆在当前:那张狡猾的脸,含着恶意和自得,蓄得有令人讨厌的帝国主义式的胡须的脸他坐在那高台上,他说“还有什么话说没有呢你们被判决了,就要执行。”这年轻人记起了这个,一团可以烧死自己的火焰在他心上燃烧起来。然而在适才,在他突然地,没有经过审判而被宣告死刑的时候,他没有像另外一批同志们保持镇静,而因一阵剧烈的忿怒和心痛以致失去了知觉。
他是一个热情的诗人,忠实而又努力。
“嘭”,枪托打在他胸上;因为有二十天不给他吃饱,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饿得更瘦了的胸。
“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地响着,也在另外的一些手上和脚上响着。更多的杂乱的声音响在他周围,钉了铁掌的皮靴,更重地踏着厚的雪:“叱——嚓——叱叱,嚓嚓,……”
他又明白了一些,意识到他正向着什么地方走去。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脑中,他在自己的眼睛上看到另一双眼睛,那永远是,常常是看到他灵魂的一双可爱的难忘的眼睛。他清清楚楚地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在他心的深处,刺着,又连肉带血撕了开去,一寸一寸的那末痛着。
天空是黑的,无止境的黑暗,从黑暗里洒落着雨点和雪团;从那黑暗里,吼着北风的狂啸。大地是灰的,雾般的,积雪在夜里反映着死的灰色。人影是黑的,静静地在雪地上移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叹息或哭泣,他们朝着广场那边,那临时作为秘密刑场的广场的一角不停地走去。
他,这个年轻人,强忍住欲狂的,将要破裂的绝叫,牙齿用力咬着嘴唇,在一种不能发泄的盛怒之下,禁不住打战,凝住那被恨火烧得发痛的眼光,四方望着,要吞噬一切的去找着什么,望了这个,又望那个。
雪光,黯黯的,照在他邻近人的脸上,忽然,他找到一个熟识的,亲切的面孔了。那面孔给了他一个极平静温和的表情,一个说着千句万句话语的表情,一个只有同志给同志在殉难时所能给予的慰藉和鼓舞的表情。于是,所有的愤恨和怀念,都无形消去了大半。
他回答那表情的,是一个勇气百倍的,坚决的颔首。
“停住!就在这里”
“到了”好多人心上这末重重地响着。
“把犯人排好捆好”这讨厌的,使人憎恨的号令又从监斩官的口中喷出。穿着棉大衣的兵士,蠢然用力地推着他们,用抢托打他们,还用绳子从他们的胸前维绕到身后的木棍上去。
他们一句话也不说,都捏紧了愤恨和沉默。他们被铐着手脚,又被紧紧捆在一根前几天便打好了桩的木棍上,已经被逼迫到死的边边上来了。
他们密密地站成了一排。
监斩官,一脸的横肉,在这排人的面前,用指头点着,数了起来。
看见了那脸,——那凶横的脸,像代表了整个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残酷——愤怒的火又烧到了心上,烧痛了眼睛和全身。恨不得打过一拳去,扑杀这只恶狗,但人被紧紧缚住,手是反剪着的。所以只恨恨地咬着牙,任身体在寒风里打抖,完全为怒气抖着。
“同志!勇敢些呀!”右手边的一个同志这样对他说了。
他歪过脸去望,正是那个相熟的脸,那个晚饭时还同他谈了许多话的。
“不,我实在有点兴奋。”
无边的空漠,无边的风和雪,无边的灰色,无边的黑暗,……
人的影,在死色的灰白中反映出的人影,是大,是沉重。
“好,预备,听我的哨音!”
心都紧起来,像拉紧了的弓弦。那架重东西,死样地竖在眼前,几个兵士兢兢业业地守着。
天就要压下来了,黑暗要压倒他们,压在这二十五个人身上。
然而却有人大声吼叫起来
“同志们,起来!不要忘记,现在我们虽要死去了,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就在今天正开着盛大的代表会,我们的政府就在今天成立了,我们庆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万岁”
于是,疯狂了似地,大家都跟着喊起来。本来有许多东西装在心上的,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都大声喊着自己要喊的口号。
于是黑暗逃走了,展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光明,是新的国家的建立。
口笛凄厉地惨叫着,而雄壮的,有二十五个声音在一块的雄壮的声音,唱起来了:
“起来,饥寒交迫……”
“噼拍,噼拍噼拍噼……”
歌声在枪声中消失了。
夜沉默着,肃静,庄严,飘着大块的雪固和细碎的雨点。冬夜的狂风叫着飞去,又叫着飞来。雪块积到那垂着的头上,但风又把它吹走了。每个人都无言的,平静的被缚在那里。在一些地方,一个,二个,三个……流出一些血来了,滴在黑暗里的雪上面。
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
一九三一年七月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改)【注】①作者自述是“为纪念一个朋友而作”。
②丁玲(1904—1986),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主编。她的丈夫胡也频为牺牲的左联五烈士之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组靴子踩在雪地的拟声词开始,凸显了环境的空旷黑暗,营造了阴森肃杀的氛围,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B.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词如“年轻”“憔悴”“漂亮”等,蕴藏着写作者的感情,又与人物的诗人身份相得益彰。
C.小说多处出现寒风和雪,呼应左联烈士牺牲的时间,烘托烈士就义的悲怆壮烈,暗喻黑暗的社会环境。
D.小说结尾写道“天不知什么时候才会亮”,既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强烈控诉,也暗含着革命失败的悲观情绪。
(2)关于文中“我实在有点兴奋”这句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奋”一词叠加了多种复杂情绪,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为理想献身的慷慨激昂。
B.诗人并不需要否认他的愤怒和仇恨,但他也不希望同志把他的异样表现误认为怕死。
C.诗人用“兴奋”来解释自己发抖的原因,并用“实在”二字巧妙地掩饰了对死亡的恐惧。
D.面对死亡却感到“兴奋”,这不合理的回答反使对话更显生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在行刑前的复杂心理。
(4)同是为纪念左联牺牲烈士所作,本文与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在刻画烈士形象上有显著区别。请简要赏析。组卷:12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①
情绪中暑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好发脾气、思维紊乱、对事物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是因为,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连续高温闷热天气,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专家建议,我们要合理选择出行时间,③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
B.我们青年学生,应当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美好未来奠基
C.我们俩是发小,很是默契,常常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的心思。
D.我们举办的这次“乡土的呼唤”主题读书会,参与的人员非常广泛。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15引用:1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年轻人学会了闭嘴和说话,懂得了礼尚往来就是成熟;也有人说,年轻人能够冷静、忍让和低调,且不轻言放弃就是成熟;还有人说,年轻人只有懂得为他人着想、接受不公平,明白吃亏是福就是成熟……
那么,你怎么看待成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12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