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清远市盘石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5/1/6 12:0:3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劳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通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堪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作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
    B.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

    组卷:6引用:1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7.6亿件,同比增长25.7%;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96.7亿元,同比增长23.7%。
          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50.8亿件,同比下降0.2%;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220.4亿件,同比增长33.9%;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6.3亿件,同比增长21.2%。
          分区域看,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1%、12.6%和7.3%,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0.5%、11.1%和8.4%.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摘自2019年07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国家邮政局今日发布2019年6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通告显示,国家邮政局和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6月共处理消费者申诉44844件,申诉中涉及快递服务问题的42840件,占总申诉量的95.5%。
          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1479件,环比下降5.7%,同比下降68.5%。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缺少和快件延误,分别占有效申诉总量的35.6%、21.2%和18.6%.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量环比增长的有违规收费和快件延误问题,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摘自2019.7.22《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快递员事先没通知一声,就把快件投递进了智能快件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否则此类情况算违规。
          此番新规定的“快递投放快件箱需要征得用户同意”,是快递公司与收件人的一种契约,是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减少无谓纠纷,倒逼快递末端服务精细化,值得期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快递柜公司、快递公司、用户三方应该照顾各方利益。逾期费怎么收,收多少应该进行明确规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减少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使快递业能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2019.7.22《新京报》有删改)
          材料四:记者日前从国家邮政局2019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绿色包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今年4月份随机检查情况显示:快递包装减量化成效明显,电子运单使用率已达95%;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可循环中转袋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已达到50%;45毫米“瘦身胶带”得到全面推广。
          在推进包装绿色化方面,行业探索推进步伐明显加快。邮政企业在30个省完成配发绿色包装箱,在北京和河南试用可降解包装袋。
          在推进包装减量化方面,推广应用成效更加凸显。寄递企业通过推广使用电子面单、规范包装操作、减少胶带使用、印刷减量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邮政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推广使用一联面单。邮政企业已有23个省完成窄胶带采购使用。
          在促进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行业亮点做法不断涌现。邮政企业试点投入可循环包装箱,回收率达100%,使用中空板可循环信盒,材料重量减轻60%以上。
    (摘自2019.7.16《工人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B.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
    C.邮政业消费者对快件丢失缺少问题的有效申诉占总量的21.2%。
    D.寄递企业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
    B.2019年 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比2018年6月下降0.3%。
    C.快递是否投放智能快件箱,应该尊重客户意愿,鼓励用户在购物时就自行选择配送方式。
    D.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寄递企业正规范包装操作,杜绝所有二次包装。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快递业发展特点。

    组卷:13引用:15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3.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木匠和他的儿子
    孟宪歧
    ㅤㅤ热河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叫谢老刚。因为谢木匠的手艺太高了,热河镇就没有人再干木匠活的啦。
    ㅤㅤ很多人都想拜谢木匠为师,谢木匠说:“对不起,我不收徒弟。”背后谢木匠跟老婆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ㅤㅤ老婆说:“别人不教,可栓子不能不教吧?”
    ㅤㅤ谢木匠就嘿嘿笑:“那是呀。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
    ㅤㅤ栓子十八岁那年,正式跟谢木匠干活。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活。
    ㅤㅤ做家具,要凿不少卯眼,大大小小的。谢木匠画好线,栓子凿。可在做榫子时,栓子发现,那些凳子之类腿上的榫子比卯眼小不少,栓子有些纳闷,就问谢木匠:“爸,八仙椅的卯眼大,榫子小,安上也不结实呀?”
    ㅤㅤ谢木匠便嘿嘿笑,说:“傻小子,要是都弄得结结实实的,用上三五十年咱不得饿死呀?榫子小,加楔子,上腻子,用个三五年,散架了再找咱给修,咱的活儿就永远做不完。”
    ㅤㅤ栓子说:“那不是有点弄巧了吗?”
    ㅤㅤ谢木匠还是嘿嘿笑:“我不巧点,咱家的日子早没法过啦。”
    ㅤㅤ谢木匠又说:“记住,大件的东西,像躺柜啦,炕柜啦,那是人家装粮食用的,装被褥用的,不好搬动,就给做结实点,能用一辈子。那些常用的小物件经常搬动,也好做,用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ㅤㅤ栓子自言自语:“那要是让人家看出来,多不好意思呀?”
    ㅤㅤ谢木匠说:“说你傻了不是?我做的东西,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
    ㅤㅤ栓子发现,每回要把木板粘在一起的时候,要熬胶熬鳔,只有把胶鳔混合在一起,才粘得瓷实,而且不怕水。谁家做家具,就要准备这些料。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时间短了,太稀,用上不牢靠;时间长了,熬硬了没法使。熬胶熬鳔这活儿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胶多少,鳔多少,熬多长时间,都有底数,这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
    ㅤㅤ大队支书找谢木匠说:“你给我爹做口棺材。”
    ㅤㅤ谢木匠摇头:“那是粗活,我从来没干过。”
    ㅤㅤ支书说:“你把它当细活做不就行了吗?娟子高中毕业二年了,应该推荐她上大学了吧?”
    ㅤㅤ谢木匠沉默良久,说:“好吧。”
    ㅤㅤ谢木匠跟栓子给支书家做了棺材,描龙画风,看不见榫卯,看不见疤痕,简直是一件华丽的工艺品。支书脸上很有面子,谢木匠因此声名大振。
    ㅤㅤ有很多人都来找谢木匠做棺材,谢木匠一口回绝。很硬。
    ㅤㅤ支书果然不食言,推荐娟子上了大学。
    ㅤㅤ娟子出嫁,家里要陪送一对梨木箱子,谢木匠说:“得给你姐做结实点,用一辈子不行,得能用两辈子!”
    ㅤㅤ栓子仔细观察谢木匠怎么凿卯眼,怎么做榫子,怎么熬胶熬鳔,用了多少,熬了多长时间,一一记在心里。
    ㅤㅤ送姐姐那天,谢木匠长叹了一口气:“这对箱子,我是用心血做的,能用两辈子都不止!”
    ㅤㅤ谢木匠终于老了。
    ㅤㅤ谢木匠躺在炕上,跟栓子说:“做家具,最要紧的是胶和鳔。你记住了,三分之二的胶,三分之一的鳔,是最好的。但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你就没饭碗了。”
    ㅤㅤ栓子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三分胶一分鳔,三个时辰不能少。对吧?”
    ㅤㅤ谢木匠惊讶地问:“你咋知道的?”
    ㅤㅤ栓子答:“你梦话里说出来的。”
    ㅤㅤ其实,这是栓子暗中观察得出来的。
    ㅤㅤ栓子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木匠生涯。
    ㅤㅤ栓子没有按谢木匠的嘱咐去做。
    ㅤㅤ栓子干活一是一,二是二,做出的家具坚固耐用。
    ㅤㅤ有人说:“栓子,你比你爸实诚。”
    ㅤㅤ栓子问:“你这话是啥意思?”
    ㅤㅤ那人答:“凡是热河镇让你爸打家具的人都知道,你爸爸留着后手呢。大件的家具还行,就是那些椅椅凳凳的,用个三五年,就都坏了,还得重新做。”
    ㅤㅤ栓子红了脸……
    ㅤㅤ后来,栓子赶上了好时代,时髦的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当上了栓子家具公司的经理,他的手艺不仅享誉热河镇,还在县城小有名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蓄势,交代谢木匠手艺太高以致热河镇没有人再干木匠活了,悬念十足,令读者充满期待;从全文来看,这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B.小说结尾前写“有人”和栓子的对话,是对谢木匠自作聪明——“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的讽刺,表明了作者做人要实诚的态度。
    C.“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这句话表明谢木匠教栓子学徒留有一手,怕没了饭碗。
    D.整篇小说以对话为主,情节相对简单,中间穿插的“做棺材”“做梨木箱子”两个故事使谢木匠的形象更加典型,同时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2)小说运用了多组对比来刻画谢木匠这一形象,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4.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李密,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ㅤㅤ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ㅤㅤ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注 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1)下列对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对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马:中国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
    B.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
    C.疏:奏章。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可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很有才学。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B.李密身世坎坷。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他对祖母非常孝顺,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生病。
    C.李密忠孝两全。他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担任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因怨被罢。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李密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4)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②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12.请用三个短语准确概括“太平猴魁”的特点,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组卷:6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3.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这样就不会越界,不会违规;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这些机遇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造价值……个人、团体、社会、国家都可能亮起黄灯,如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