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对今天求知的驱动力做了愤懑的描述:“现在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政府人员或高等学术机构提出的问题不再是‘这是真理吗’,而是‘这有用吗’。在知识商业化的观念里,等于在问‘这是否有市场’;以权力增长的眼光看,问题就成了‘这有效益吗’。”在文学批评领域内,驱动力没有堕落到如此地步,其原因是批评实在难以产生市场效益,但将批评作为一个有用之学却是不争的事实。
          将批评作为一个有用之学,在批评领域由来已久,包括批评在内的文学活动,都需联系现实解决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问题,都是由文学批评出面解决的。于是,文学批评就成了一个非常有用的领域。当时的《文艺报》在讨论高校文艺学教学问题时,提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不能联系现实和实际,著名文艺理论家吕荧先生开始还想不通,认为写文章那个人根本就没听过他的课。其实根本就不用听课,因为他们说的压根就和文艺理论没有多大关系。这样,文学批评就和“有用”结下了不解之缘,“文革”自不必说,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文学批评都是功不可没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批判商业化神话,倡导人文精神,也肇始于批评领域。文学批评正面反面的业绩都不难列出清单,而且都与有用之学密切相关,所以说到底,我们对文学批评功能的理解至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当然,将文学批评视为有用之学也与时代有关。近百年来中国遭遇了艰难时世,让我们常常谈论文学之外的事情,也培育了包括批评家在内的文学家的情感方式和需要,文学随时代起落沉浮就无可避免,文学创作和批评也就难免有“高级时尚”之嫌。胡风、冯雪峰的批评观应该说是成熟的,但有些时候他们那个“我”也是做不了主的,冯雪峰批判肖也牧,胡风批判朱光潜,与时代保持了“文化同一性”,这和他们在潛意识中把批评作为有用之学是大有关系的。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批评作为显学,它的“有用”也让普通人肃然起敬。20世纪90年代,普通人把目光和心情转向了公牛队主场和巴黎世界杯,转向了各种演唱会和影院的《泰坦尼克号》,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也就成了业内人士的事情。构成批评界主打阵容的那些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努力通过新的知识背景改造文学批评,但西学如旋转木马,而我们又大都浅尝辄止,不肯走得太远,内心深怀与现实脱离关系的恐惧。因此,学得“新学”,也总是惦记着应用,相对稳定的、能够变成“知识”的批评总也形不成风气,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有用之学使我们习惯从情感和市场出发讨论问题。提起知名的批评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立场和态度,是他在什么问题上有著名的论辩,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变化。这当然也有它合理的一面,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批评家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社会不公正、非正义等现象的批判是不能放弃的。但是,批评作为一个知识的领域,也促使我们思考它不那么“现实”的一面。对现实的介入培育着我们的情怀,而对现实的“疏离”,则培育着我们关于知识的积累和兴趣,这时,于现实说来它可能是“无用”的。
    (摘编自孟繁华《文学批评的“有用”与“无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文艺报》讨论的高校文艺学教学不能联系现实和实际的问题,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不是属于文艺理论的问题。
    B.因为文学批评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领域,所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许多问题,都是文学批评出面解决的。
    C.冯雪峰和胡风在潜意识中把批评作为有用之学,有时自己做不了主,而与时代保持“文化同一性”,表明他们的批评观不成熟。
    D.文学批评参与现实问题,对社会不公正、非正义等现象进行批判,将“有用”落到了实处。但这是不合理的,不能长期进行下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指出文学批评作为有用之学由来已久,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原因,指出将文学批评视为有用之学与时代有关,论证思路清晰。
    B.原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列举20世纪90年代,批判商业化神话,倡导人文精神,也肇始于批评领域的事实,证明文学批评与“有用”结下了不解之缘。
    C.原文第一段引用利奥塔《后现代状况一于知识的报告》中的描述,是为了引出在文学批评领域改革创新驱动力不足的现象。
    D.原文最后既肯定了文学批评作为有用之学的合理的一面,又期待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知识的领域发挥其作用,体现了辩证的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虽然实在难以产生市场效益,但在文学批评领域内,驱动力还没有堕落到动辄就问是否有市场、是否有效益的地步。
    B.近百年来中国遭遇了艰难时世,培育了包括批评家在内的文学家的情感方式和需要,文学创作和批评也就难免带上时代印记。
    C.提到知名的批评家,先想到其立场和态度,我们对文学批评“有用”功能的理解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D.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批评摆脱普通人的关注时,构成批评界主打阵容的那些人努力学得“新学”,把“有用“变成“无用”。

    组卷:6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要想科学地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现置于其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去分析研究,即情境分析法。情境分析法就是将研究对象放到它所处的特定环境中去分析、理解,正如伊恩•霍德所说:“在情境之中,器物通过和共存的其他器物的关系和对比获取象征意义。脱离情境的客体是不可读的。”
          从情境分析法角度认识三星堆考古发现,我们赞同霍巍教授提出的“观察三星堆有三个重要维度”的观点,即自身发展脉络的维度、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维度和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
          从发展脉络看,三星堆文化有一个清晰的形成与发展谱系。从成都平原早期的宝墩文化和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可以找到与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它们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紧接三星堆文化的金沙文化虽然新出现圈足罐、敛口罐等器物,但也继承了小平底罐等三星堆文化器物,显示出彼此之间的传承关系。此后的东周时期蜀文化又继承了金沙文化的诸多文化传统。
          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看,据文献记载,商末周初时,蜀人曾参与周人伐纣灭商的战争。进入西周时期,四川盆地的蜀文化不仅出现有周文化风格陶器、铜器,还将自身文化扩展到关中地区。进入东周时期,四川盆地的文化先是受到东方楚文化的影响,随着秦国灭蜀,又接受秦文化的影响,逐步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之中。到秦汉时期,最终完成“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
          从世界古代文明视野的维度来解读三星堆考古发现,原则上是对的,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还存在太多的缺环。比如,有人提出三星堆很可能通过蜀身毒道和西亚进行商贸,西亚和南亚的货物和文化顺着这条道路进入四川乃至中原,中原和四川的特产、文化也随着这条道路对南亚、东南亚、西亚产生影响。不过,迄今为止这种观点还缺乏四川与南亚之间中间地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支撑。因此,所谓三星堆文化与南亚地区的联系,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说,还无法求证。
    (摘编自徐良高:《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三星堆》,澎湃新闻)
    材料二:
          记者: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世界考古界高度关注。它有多重要?
          高大伦:三星堆遗址不仅在中国考古界,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要,它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文明的认识,也拓展了人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看法。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当年实地考察了三星堆遗址和两个已发现的祭祀坑后,激动地说,这个发现一点都不逊于安阳殷墟,在世界考古史上的地位堪比特洛伊、尼尼微古城的发现。
          记者:光明日报官微发起的小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很感兴趣。
          高大伦: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还不乏体量硕大、造型奇异、工艺复杂的器物。比如有整个青铜时代最高的立人像,高2.62米;有青铜时代最高最大的青铜神树,高3.95米。这些青铜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古蜀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物化反映。
          记者:很多人都在关注,三星堆为什么尚未发现文字?
          高大伦: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三星堆为什么必须有自己的文字?以周为例,其当盟主时,文明发达程度应强于蜀。但周人并未另创文字,周文明显然使用了商的全套文字系统。
          我大胆推测:三星堆如果有文字,极可能会是在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所铸商系统的铭文或族徽。这样说的依据是,20世纪80年代,广汉文管所曾收集到一件出自三星堆遗址的商代青铜觚形尊,在其底部圈足内有一“潜”字。退一步说,若真在祭祀坑里发现了与春秋后出现的所谓巴蜀文字相同的符号,如果没有同时写有商系统的文字,我们也很难破译这些符号,甚至难以断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
          记者:三星堆遗址在长江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
          高大伦:长江文明是考古学界特别是长江流域考古人几十年探索的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家都认为中华文明摇篮在中原。20世纪70年代后,长江流域也有古老文明渐成学界共识。但是,与中原古文明以河南为中心不同,长江文明中心在不同时段有所转移。准确表述应为:三星堆是商晚期(3300年前,以三星堆祭祀坑为代表)到周早期(2800年前,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中心。
          总之,以三星堆为代表的中原周边地区,在夏商时期加快了与中原文明融合的步伐。夏商文明强烈辐射周边,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周边文化也滋养着夏商,使以中原为主体的夏商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三星堆的发现,更加彰显了中华古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古文明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秘密之所在。
    (摘编自李韵:《三星堆,一枚古蜀文明的“时空胶囊”》,《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境分析法”以器物所处的时空框架、时代背景等为特定环境,体现了考古学的严谨科学态度。
    B.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具有体量硕大、造型奇异等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蜀人的人生观。
    C.在三星堆新发现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商系统的铭文或族徽,这极有可能就是三星堆的文字。
    D.经过最近几十年的考古探索,学界逐渐认可了中华文明存在中原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摇篮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器物所代表的意义是由学者将其与同时期、同类型的器物进行比较确定的,因此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B.霍巍教授提出观察三星堆的“三个重要维度”,这是情境分析法在研究三星堆考古中的具体运用,获得了认同。
    C.东周时期,蜀文化因受楚文化和秦文化影响,才开始融入华夏礼乐文化圈,开启“多元一体”的华夏化过程。
    D.三星堆文明是古代长江文明的中心,对古代四川盆地、长江沿线以及中原地区的文明都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三星堆博物馆拟举办“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将从哪些方面介绍三星堆?请结合材料,列出解说要点。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小说《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里最有史料依据、最少虚构意味的一篇,忠实于《墨子•公输》里的情节。此结尾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选自《故事新编》,墨子舌战公输般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同时又对“故事”进行创新性的“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C.公输般先后从墨子那里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E.这篇小说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作者又采用了新的历史讲述方式,以极具现实生活性的词语和使用杂文笔法,让作品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①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②好。”
    饭碗①:
     

    饭碗②:
     

    (3)文本二说鲁迅在《非攻》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①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除对话这一手法之外还有哪一种手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加以分析
    ②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作者塑造的“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墨子这一形象的具体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4)文本三中的小注说“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墨子•公输》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5)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脊梁”自古以来就有……“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看法。限80字左右

    组卷:27引用:2难度:0.1

(二)语言表达(共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航天队伍和人们印象中不同,①
     
    。2019年,新时代领路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事实上,相比于人类生活的有限的地球,②
     
    。因此,探索宇宙的事业,就像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单行线”。在这条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进的“单行线”上,③
     
    ,但永远都有人年轻。当下,我们为神舟十二号的发射成功而欢呼,未来,更多年轻的航天人将在人类航天事业中创造辉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组卷:11引用:6难度:0.7

四、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前两轮谷爱凌成绩排名第三。最后一跳,是选择更稳妥的动作保证一枚奖牌,还是挑战极限、冲击金牌?谷爱凌选择了后者。观察风向、加速起跳、翻转腾挪,谷爱凌顺利完成了自己从未在大赛中尝试过的最高难度动作一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最终谷爱凌反超对手夺得冠军。她赛后表示:“我参加比赛不只是为了击败别人,更要挑战自己,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能力。”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中,两届冬奥会冠军羽生结弦挑战了阿克塞尔四周跳(4A),这一动作此前从来没有选手在正式比赛中完成过。滑行、腾空、旋转、在冰面上摔倒…羽生结弦最终获得第四名。如果不执念于挑战4A,降低难度的话,他很有可能获得一枚奖牌。然而,他执意挑战极限,去做前无古人的事情。对于结果,羽生结弦心有不甘,但没有后悔。他曾说:“作为一名花滑选手,想赌上人生的梦想,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在复兴中学高三六班举行的“共话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主题班会上,请你联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