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一(下)第二次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材料二:
          宴饮活动的座次关系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礼仪关系的缩影。
    《红楼梦》中的宴饮种类繁多,下面列举分析。
    《红楼梦》里有大量迎客宴饮的描写。按礼俗,规模较大的宴会要按辈分、等级来分餐,然而贾母为迎接林黛玉的家宴非大型正宴,且贾母性喜与小辈儿孙同乐,因此迎春、探春、惜春等得以同席。黛玉虽然年幼,又是王夫人的晚辈,但其内宾身份涉及到“礼制”,因此黛玉座次仅次于贾母。另外,如果家有数代夫妻,遇到重要节庆,或有内宾,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仍以前者为主要座次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迎客宴都重视座次关系和宴饮场所,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游乐宴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有时甚至丫环也可入座,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同辈间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受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
          由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地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所延续。
    (选编自虞菲、李向峰《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材料三: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说明贾母为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到来而举办的宴饮并不全是按辈分、等级来分餐。
    B.“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是因为如果家有数代夫妻,有内宾时,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
    C.有钱人家和贫苦人家以自身为中心划出的圈子范围截然不同,是因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D.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街坊”。“街坊”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2)根据材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妃省亲宴中有这样的叙述“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这是因为元妃虽贵为王妃,但因是贾府的内宾,所以主客关系重于君臣关系。
    B.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王熙凤在自己堂屋接待刘姥姥和板儿,说明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C.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丫鬟也人了座,虽然是在外廊,但也多少打破了俗礼,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D.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主桌上贾政陪侍贾母以尽孝道,而宝玉被邀为同席,则表达了长辈对小辈的宠爱。
    (3)《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

    (4)费孝通《乡土中国》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分析第三题中的座位安排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哪些内涵。

    组卷:44引用:7难度:0.5

(二)

  • 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题目提示全文内容,提到了主要人物清兵卫和引起后面诸多事件的线索事物葫芦。
    B.作品开头的“这件事”指的是父亲把清兵卫的葫芦全部砸掉,不让清兵卫再玩葫芦的事。
    C.作品通过几件有关“葫芦”的事,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强权压制、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实。
    D.作品刻画了清兵卫这个为追求独特兴趣爱好而不惜挑战教师父亲权威的小艺术家的形象。
    (2)下面对相关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兵卫与葫芦》和《促织》一样,为了吸引读者,激发人们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之心,特意设置了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
    B.《清兵卫与葫芦》和《祝福》一样,主体部分都采用了倒叙的叙述顺序,吸引读者关注故事的结局,突出人物的遭遇和命运。
    C.《清兵卫与葫芦》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写法类似,都是先对人物做一个概括介绍,再用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D.《清兵卫与葫芦》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大量采用直接描写,特别是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简析作品详细叙写校役卖葫芦经过的作用。
    (4)你觉得这篇作品中包含哪些悲剧?用简洁的话分条列举。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4)(一)文言文阅读(25分)

  •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一)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虽臣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
    B.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体现人们的“好生之仁”。
    C.“昨日蒙教”,“蒙教”指的是承蒙您赐教(指来信),是一种谦辞。
    D.“见恕”,请对方原谅自己。类似的表达还有“见教”“见谅”“见外”。
    (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
    B.《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是正己安人。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C.《答司马谏议书》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D.《答司马谏议书》第三段紧承“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从历史角度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摇的立场和决心。
    (3)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A.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C.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D.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②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③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王安石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 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径此地作此词。②挹:舀(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
    B.“表里俱澄澈”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
    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
    (2)张孝祥词风豪迈,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请结合“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三句谈谈其豪放之特点。

    组卷:8引用:2难度:0.6

四、微写作(7分)

  • 11.阅读材料,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陈述诸侯罪过,请求削减各诸侯王封地,加强中央集权。景帝听取意见,下达削藩令。诸侯哗然,憎恨晁错。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私下献计说,吴楚七国造反,目的在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不久,大臣联名上书,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晁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穿着朝服经过长安东市时被腰斩。
          对此,历史上众人观点各异。A认为晁错被杀是咎由自取;B感叹君臣之间坚不可摧的信任,同情晁错的被枉杀;C为晁错未得善终而感到悲哀;D认为晁错缺乏舍身的勇气;E认为晁错善谋国而不善谋身。
          你对晁错的遭遇持何观点?简要陈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五、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级组将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我报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
    “我要演就演项羽,项庄、曹无伤这类小角色我肯定拒绝。”
    “可是总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戏呀!”
          ……
          其实,不只是演戏,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做主角还是做配角的选择。请就此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和见闻,也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11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