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2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最近,教材插图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热议。从网上流传的资料来看,主要问题不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而在于插图所体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不了解创作者意图的情况下,我暂且不将插图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作者有意为之和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而是想从美学上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深层原因,希望能够为设计者和监管者提供一点参考,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进化论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美的偏好在人类完成进化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直保留在遗传基因之中,始终没有变化。这就是美学家们所说的影响审美判断的生物法则。从生物法则的角度来看,人类在美的判断上具有很强的共识,这种共识可以超出文化的限制。当然,影响审美判断的不仅有生物法则,还有文化习惯。正因为如此,生活在不同文化圈子中的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与生物法则适用于全人类不同,文化习惯只是在同一文化内部有效,而且会体现出时代的差异。除了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之外,个人策略也是影响审美偏好的重要因素。尽管人人都爱美,但是与对真和善的追求相比,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似乎没那么坚决。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在美丑问题上出错引起的后果就明显没有那么严重。正因为如此,在美丑偏好上允许甚至鼓励标新立异。在美丑偏好上有意识地保持与大众的不同,就是所谓的个人策略。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个人策略的体现,目的不是展示美,而是表明自己的个性。
在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这一点在面向全球销售的产品中,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个人策略在这种产品的设计中几乎不会发挥作用。个人策略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半限于小众和精英审美领域,而且观众或者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在澄清了影响审美判断的不同因素之后,我们就能够看清这次教材插图风波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插图设计师显然弄错了影响审美判断的不同因素起作用的领域,在应该运用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的领域,运用了个人策略。这次出问题的是小学教材插图,从教材插图来讲,它就不属于标新立异的精英艺术,因此不宜采取标新立异的个人策略。
(摘自彭锋《从教材插画事件看不同领域的审美适用性》,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孟子曾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对于美育下的审美培养而言,所谓的“规矩”便是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巧”则是个性化的审美偏好和创造能力。美育的本质正是在于“与人以审美的规矩”,对于尚处童蒙时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在此阶段上并非没有个性化的参与,这里的个性化只能体现在对“规矩”理解的不同上,正是有对这些“规矩”理解上的个性化,才会有后来审美和创造上的“巧”的出现。
那么这些青少年美育的“规矩”是如何来的呢?这些代表审美形式和认知方式的“规矩”并不是依靠一些专家和插画制作人员凭空想象就能确立起来的,而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这意味着只有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并且充分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审美需要,才能用适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美育。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联系群众的实践观,这里的群众主要是青少年儿童,也包括对那些插画提出宝贵批评意见的广大人民群众。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提出的“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这种插画的制作呢?教材插画的制作首先在内容上应该严格限定在青少年认知的边界之内,而不能将成人的理念混入从而模糊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界限,这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插画应当具有教育属性的审美意义,这种审美意义是中华美学精神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表达。最后,插画理应用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进行创作,而不是拿出“阳春白雪”的派头来进行“孤芳自赏”式的插画生产。
(摘自张晶《从教材插画事件谈青少年美育的方向路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教材插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插图所体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问题。
B.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象,是审美个人策略的体现,目的不是展示美,而是表明自己的个性。
C.对于处于童蒙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审美培养的本质在于培养其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不是个性化的审美偏好。
D.任何教育内容都应限定在青少年的认知边界之内,不能混入成年人的理念,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材插图属于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学生没有充分选择权,因此不宜采取标新立异的个人策略。
B.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在对真和善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比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要坚决。
C.青少年的美育教育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正是有对“规矩”的个性化理解,才会出现后来的个性化审美和创造。
D.如果对青少年的教育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就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美育。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绝不会赋予美。
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D.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教材插画事件出现后,有人以“审美就是个性化的”为说辞替问题插画辩护,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行为做出评价。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桎梏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1)妻子还在甜美地酣睡着,呼吸均匀有力。窗口露出最初的晨曦,但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
(2)斐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3)他此刻刚从有些闷热的卧室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感到阵阵凉意,可是却站着不走,两手深深插在口袋里,等着雾气消散,可以放眼远眺。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他总是走到窗前,眼底的景色使他赏心悦目,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湖的对岸房屋错落有致,一艘汽艇轻巧地划开湛蓝的湖水,海鸥快乐地群集在湖岸上,缕缕炊烟呈银色螺旋状从红色烟囱里袅袅升起,飘入回响着正午钟声的天空——显然这一切都在告诉他:多么升平的世界!
(4)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斐迪南感到一阵不安。
(5)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斐迪南不由得想笑。
(6)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在眼睛上搭着凉棚的双手也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
(7)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
(8)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急忙忙地走下楼梯,沿着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您有……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
(9)邮差抬起沾满雾气的眼镜看看他。
(10)“是的,是的。”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斐迪南哆嗦着。邮差终于把信掏了出来,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着“官方文件”四个大字。“请签字。”邮差说道。斐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掉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
(11)就是那件事。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这封他不愿要,却又在等待着的信,这封信是从丧失了理智和礼仪的远方寄来的,它那打字机打出的呆板字句攫取了他温暖的生活和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12)那是八个月之前的事,在边界那边,他赤身裸体站在军医面前,因为寒冷和恶心而浑身发抖。那军医就像一个马贩子,捏捏他手臂上的肌肉。他从这种屈辱中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已丧失殆尽,欧洲已堕落到奴役之中。他看到天还没亮,冻得发抖的妇女们就拿着装土豆的空口袋,坐在市场的台阶上,他的心都碎了。
(13)由于自己的愤怒软弱无力,他对自己也产生反感。多亏有人帮忙,他终于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移居瑞士。他越过国境线时,血液突然涌上面颊。他脚步踉跄,不得不紧紧抓住柱子。他第一次又感到自己是人,感到生活、自由、意志、绘画事业又属于他。
(14)但是如今这封信,冷冷地在他的手指当中沙沙作响。他感到有一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
(15)这张纸没有力量,但是把它寄来的人有力量。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
(16)斐迪南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这张纸在这儿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手指一使劲,想把那硬硬的信封撕成碎片。但是奇怪,肌肉不听他的使唤。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
(17)“F34729号。根据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最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M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力描写一封来信给斐迪南带来的无形压力,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的影响之大,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B.斐迪南自己处在痛苦屈辱中,却对坐在台阶上拿着空口袋的妇女们充满同情,可见他是一个心怀人道主义之人。
C.斐迪南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这一细节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恐慌无助。
D.小说以“桎梏”为题,虽通篇未提“桎梏”二字,但通过斐迪南的艰难处境与真实心境诠释了标题之意,引人深思。
(2)关于文中第(3)段斐迪南站在阳台上欣赏风景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斐迪南不顾凉意,期待雾散后美景的出现,可见他已经完全沉醉在这升平的世界之中。
B.“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说明斐迪南虽移居瑞士,但是内心仍摆脱不掉现实的痛苦。
C.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这画面曾带给斐迪南心灵的平静。
D.斐迪南对美景的期待与眷恋侧面烘托出下文他内心的不安,揭示现实带给他的创伤之深。
(3)请简析小说结尾一段的妙处。
(4)有评论家认为茨威格是“运用弗洛伊德的犀利锁钥捕捉人类灵魂的猎者”,即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探究人性,洞察人生。请结合文本概括斐迪南的心理变化,并简析心理描写的作用。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二十五年秋八月,套骑三万余入犯延安府,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复河套,下兵部议行。冬十二月,总督曾铣,巡抚谢兰、张问行等奏:“延绥密与套寇为邻,自定边营至黄甫川连年入寇,率由是道。所当急为修缮,分地定工,次第修举。岁修一段,期以三年竣事。”疏下部议。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岁岁为之,每出益励,彼势必折,将遁而出套之恐后矣。俟其远出,然后因祖宗之故疆,并河为塞,修筑墩隍,建置卫所,处分戍卒,讲求屯政,此中兴之大烈也。愿陛下亟定大计。”帝曰:“寇据河套,为中国患久矣。连岁关隘横被荼毒,朕宵旰念之,而边臣无分主忧者。今铣能倡复套之谋,甚见壮猷。其令铣更与诸边臣悉心图议。兵部其发银三十万两与铣,听其修边、饷兵、造器,便宜调度支用。”二十六年夏五月,总督曾铣出塞袭套部,胜之。敌移帐渐北,间以轻骑出掠。铣复督诸军驱之,遂远遁不敢近塞。帝以套寇连年深入,如蹈无人之境,大损国威。铣能率兵出塞,擒斩有功,命增俸,赐白金纻币有差。二十七年春正月,大学士夏言罢,初,河套之议,言力主之。严嵩积憾言,且欲邋其首辅,于是因灾异疏陈缺失,谓:“曾铣开边启衅,误国大计所致。夏言表里雷同,淆乱国事,当罪。”遂罢言,逮铣诣京。廷臣议罪,凡与议复套者,悉夺俸,并罚言官,廷杖有差。于是复套事宜悉为停止。会俺答蹈冰踰河入套。嵩激上怒,谓:“俺答合众入套,皆曾铣开边启衅所致。”甘肃总兵咸宁侯仇鸾,初被铣劾奏逮京,亦上疏讦铣。嵩主之,弃铣市。自言、铣死,竟无一人议复河套者。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议复河套》,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
B.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
C.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
D.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明朝属正三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每部设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
B.兵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官和武官的选用,以及兵籍、军械、军令之政。
C.朕,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我”,不分尊卑贵贱,自秦始皇起用作皇帝的专称。
D.卫所,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套铁骑入侵,曾铣等人提出当务之急是修缮防御工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按其规划,三年即可完工。
B.曾铣在与河套贼寇的战争中取胜,改变了以往贼寇入侵边境如入无人之地的情况,使边境得到短暂的安宁。
C.夏言极力主张曾铣收复河套的策略,但严嵩十分怨恨曾铣,并想越过曾铣登上首辅之职,为了陷害曾铣恶意诬陷夏言。
D.仇鸾曾经被曾铣弹劾上奏逮捕入京,当曾铣被逮捕到京后,他借机落井下石,上疏攻讦曾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廷臣议罪,凡与议复套者,悉夺俸,并罚言官,廷杖有差。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根据选文内容,请概括朝廷为收复河套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孔子提出“诗可以怨”。所谓“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即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进行揭露。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应该像血缘家庭中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和睦体恤。如果统治者不“爱人”,① 。汉代《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学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②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的《离骚》“盖自怨生”,并由此引申出了“发愤著书”说。孔子提出“怨”的问题,不仅进一步说明诗歌与社会政治道德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把时代政治、道德风气对诗歌的影响以及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以一种诗教的形式确定下来,即当时政由盛而衰之际,③ 。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你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有人迫不及待告诉你,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水鸟关关地叫着,栖息在河中沙洲”;当你打开《百年孤独》发誓这次一定要把它看完时,有人抛出“10分钟了解一本书”的攻略来诱惑你;当你打算去看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时,发现网上已经有铺天盖地的剧透和解析……
当下,这样的“二手知识”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缓解了我们渴望快速汲取知识的焦虑。同时,这种无需从源头探索而便捷获得知识的方式,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