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谈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象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字下乡》)材料二: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成之所,依然是道德秩序、乡土礼俗、故风旧习等传统的发生和维持场域。随着乡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现代浪潮中,乡村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乡村社会记忆也面临消退。记忆不仅可以维系共同体纽带关系、创设集体身份认同,同时面对传统消褪症候时,还能刺激个人和共同体迸发出对过去的意识。通过对特定乡村社会生活经历进行整理记忆,可重新审视过去的社会生活。
          乡村社会记忆,首先是生活在乡村中个体自身的社会经历反思,通过记忆的方式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个人生活史的重新赋意;其次是一场针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或者公共性实践,是集体记忆的鲜活建构;最后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构成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生命档案。
          对个体来讲,记忆强调过去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呈现出的意义。记忆内嵌于富有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大背景中,个体与集体的行动或交互行为附着于历史性的生活世界之中。个体的行动是在其所属集体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进行的,这种秩序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轨迹。记忆是人类的本能,个体会在自我的生命历程中形成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本身充满了阐释意义和自我意识。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个体,用他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构成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场”,它们成为呈现记忆消失的印记以及社会对过去或者失去的记忆重建的物质和精神依托。这些“记忆之场”正是勾连永远逝去的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空极值,成为重新阐释它们的媒介,其间,每一个体在这些“场”中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与情感。
          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记忆产生于社会又缔造了社会(或社群),个体记忆是在社会记忆中形成的。同时,记忆具有重建性并通过依附一个社会“意义框架”被保存下来。乡村生活世界的记忆成为生活在其间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一种遗产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紧密地关联着传统、风俗、故土、人情,真实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中国社会科学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而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
    B.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不但多余,而且会引起误会。
    C.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D.语言、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项脊轩志》里,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是用来说明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B.广西的瑶山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后立刻派人来救,这表明这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比文字有用得多。
    C.在日常说话时,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
    D.李长吉呕心沥血锤炼诗句,让我们看到语言这个社会定下的筛子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已经离开凤凰的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边城》中深情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青年男女对歌等民俗。
    B.侗族作家潘年英用文字书写故乡——一个坐落在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名叫“盘杠”的小山村,探讨故乡的变与不变。
    C.2020年农业农村部指示,各地不得阻挡已落户城市但拥有宅基地的人返乡建房,自建房可以登记自己的名字。
    D.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立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都在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乡下人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组卷:9引用:2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名连(节选)
    西 元
          白磷弹在冬夜里爆炸。一团团白光拖着浓烟,从高空落下,照亮了漆黑的大地,到处是发白的红色。刚才还刀割一般寒冷,现在却好似在沸腾的钢水里,无法睁眼,无法呼吸。熔化的白磷仿佛浓油到处流淌,把幽蓝色冰面烤出水桶粗的窟窿,将老杨树拦腰烧断。厚厚的积雪瞬间蒸发,裸露出大片大片焦土。
          一股白磷落在穿黄军装的士兵后背上,“吱吱”作响。浓红色半透明汁液蒙着蓝色火焰,不停地迸溅,一下子烧穿了薄军装,又蚀进皮肉。士兵脸朝天,大张着嘴,但在尖厉的军号声里,却分辨不出他的叫声。他挣扎着,牙齿啃着焦土,指甲脱落,在炭色碎石上留下道道血迹。白磷继续燃烧,烤焦了胸膛,烤焦了心、肺、气管,以及所有其他内脏。只见一具趴着的尸体上,留下脸盆大小的黑洞,冒着烟,冒着腥气,一条焦黑脊梁骨横在洞里,仿佛烧毁了的老屋的房梁。
          过了不知多久,魏大骡子想起了什么,用已经不那么有力气的声音喊:“罗三闯还活着吗?”好一会儿,罗三闯哼哧哼哧地爬过来,问道:“连长,叫我干啥?”魏大骡子费力地笑了一下,道:“我知道你一直想跑,现在,可以跑了。”
          罗三闯也笑了,道:“连长你别扯犊子,这黑天瞎火的,我往哪儿跑啊?”魏大骡子说:“你命大,跑吧。找到咱们的部队,告诉他们,高地上还有人呢!”罗三闯说道:“我可不干。”魏大骡子道:“这是好事啊,没准就捡条命呢。”罗三闯有点生气了,道:“我罗三闯这条命是跑出来的不假,从伪军跑到国军,从国军跑到共军,可是,我没对不起任何人,该杀的敌人,我不比别人杀得少。”罗三闯又说:“你要非让我走,我就走,但你不能说我是逃跑。”魏大骡子闭着眼睛,有气无力地向外摆摆手,道:“快走吧,找到了咱们的部队,算你立功。”
          罗三闯流泪了,说:“你要信得过我罗长腿就等我回来!”
          过了一会儿,王大心问:“你怎么让他走了?这人可不牢靠。”魏大骡子小声道:“我看,除了他这条长腿,谁也出不去,将心比心,石头怕是也悟热了吧?”
          又过了好久,也不知几点了,王大心推了推魏大骡子,说:“千万别睡啊!天快亮了!”魏大骡子含含糊糊应了一句,王大心大声说:“大骡子,我也有几句想唠唠!”魏大骡子勉强打起精神,道:“你说吧,我听着呢。”
    “还记得我父亲不?”
    “记得,前清举子,有学问,富贵人家。”
    “土改时给枪毙了。”
    “真的?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我当时不知道,知道了都是五年以后的事了。”
    “是咱们的人干的?”“是。”
    “有那么一两年,我怎么也想不通,想回老家报仇去。后来,这恨就慢慢淡了。我对自己说,历史从来就不是个很精确的玩意儿,枪毙我父亲的人也许就没做错什么,当时正在打仗,正在你死我活的节骨眼儿上。”
          天快亮的时候,魏大骡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一脚踏进了东北老家那油汪汪的黑土地里,一株嫩绿色的小芽尖叫着从黑泥中钻出来,转眼间黑土地一片绿,又慢慢生出金黄色的穗头,整个大地像涨潮一样缓缓升高,一下子变成了金色的汪洋大海。
          王大心也做了一个梦。父亲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粗布中山装,一条绿色旧军裤,臂弯里夹着两三本书,推开一扇门,里面已经坐了好些学生。教室的墙壁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亲用拳头捂着嘴,咳嗽了几声,进教室去了。
          罗三闯在山上走了小半宿,远方的群山山脊泛出浓红色的光,他实在是走不动了,腰和腿像是冬天里冻硬了的麦秆。隐约之间,他看到山下公路上有美军的卡车和步兵,轰轰隆隆的,就想,要不,投降吧。他蹲下来,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念头过了过脑子,好一会儿,他擦了泪,道:“去他妈的,跑了一辈子,再他娘的跑,良心上过不去。二〇九四上的一帮子人还等着我呢!”
          可是,罗三闯走了没几步,就一头扎在雪堆里爬不起来了。他也朦朦胧胧地做了个梦,他穿着淡黄色的军装回老家了,老婆孩子从歪歪斜斜的黄泥屋子里跑出来迎接他,他从兜里摸出两三块糖,又从背包里扯出三尺红缎子……
          巴克仰望着高地,轰炸机在上空盘旋了三圈,没投下炸弹,又飞走了。巴克很困惑。通信员告诉他,师部接到空军的消息,说高地上没有人,中国人大概是逃走了。又过了半个小时,通信员说,空军那边再一次确认了这个消息。他想了想,说,那好吧,我们去占领它。巴克小心翼翼地爬上高地时,看到大雪把高地填满了,看不到坑道,看不到人,看不到武器,总之是什么也看不到。他挥了挥手,让自己人开始清理战壕积雪,恢复战斗工事。
          渐渐地,雪被挖出去,坑道里露出一排排冻死的中国人。他们没有挣扎,也没有试图逃跑,仿佛是在睡梦中死去的……
          巴克数了数中国士兵的人数,然后找了只木板箱坐好,在笔记本上写道:高地上共有一百五十一具中国人的尸体,他们全部被消灭了。这是个连一级的作战单位,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当然,必须诚实地说,不是美国军人消灭了他们,而是严寒!而且,他们一无所有。
          山下的公路上来了大批的美军卡车和徒步前进的陆军。巴克遥望着浩大的队伍,松了口气,他又写道:可是,逃亡的却是我们。
    (选自《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7期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一支“无名连”为完成阻击任务,在严寒的冬夜坚守阵地,最后整连被冻死在阵地上的悲壮事迹。
    B.魏大骡子、罗三闯等代表着土生土长、苦大仇深的底层农民,代表着战场上那些最普通不过的基层士兵。
    C.小说写到了三个人的梦,对梦境的描述既表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也暗示三个人即将死去,目的在于突出战士对家人的深深依恋。
    D.巴克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可是看起来人员很混杂,胸前的番号混乱不堪,大概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内容,解释了“无名连”的含义。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回忆等方式,勾勒出抗美援朝战士们在战场上所经历过的巨大伤痛,将个人苦难与旧中国命运勾连在一起。
    B.开篇进行景物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又直接地告诉读者“无名连”战士即将牺牲,增强了悲剧效果。
    C.西元的战争小说有明显的“反英雄叙事”的倾向,他笔下的士兵身上保持着浓郁的甚至琐碎的生活气息。
    D.结尾以美国人的视角交代无名连的战士,表达其崇敬之意,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作者笔下的“无名连”是一个英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4)有评论家说,西元的战争小说是典型的“以凸显小人物的方式来建构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珊瑚礁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是成千上万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骨骼,在数千年至数万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就好比热带雨林之于陆地。虽然珊瑚礁只占海洋面积的不到2‰,但孕育和在其间生活的物种占海洋生物的25%。可以说,有珊瑚礁的地方就有丰富的海洋生物系统。它们①          ,还供给人类大量食物、旅游资源等。
          据介绍,②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保护,通过去除造成珊瑚礁退化的影响因素,如人类破坏、污染、过度捕捞、敌害生物等,③          ;另一类是人工修复,通过人为手段加速和辅助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珊瑚礁由于自然修复过程漫长且艰难,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时间。因此,(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采用人工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B.成为业内共识的修复方式是采用自然保护与人工相结合
    C.采用自然保护与人工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D.成为业内共识的修复方式是采用人工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之花,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同志充满激情地回忆了青年时期火热的革命岁月;郭沫若《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让我们感受到“五四”时期青年“狂飙突”的青春格调;小说《百合花》表现战争中年轻人的生活和追求,《哦,香雪》表现改革开放之初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经典作品的启发和引导下,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对青春的内涵、青年的责任进行思考。
          高一(1)班拟举行以“阅读文学作品,感悟青春价值”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