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陕西省汉中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始终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曹魏时期,曹丕即将生命之“气”引入文论之中,《典论•论文》就强调“文以气为主”。所谓“气”,源于主体的性情、气质、禀赋,形诸文章则是文气之中所蕴含的生命张力。与意境说侧重于文本的艺术技巧不同,王国维的意境说还具有饱满的生命张力。他所说的“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狷”,正是文气之中所迨透出的生命精神。
          这种境界的生命张力,内来源于作家主体的情性,外表现为一往必达的文气。《人间词语》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所谓“隔”,就是抒情写景,文气不畅,甚至滞涩断绝。所谓“不隔”,就是写景自然显豁,如在目前:抒情直写胸臆,真切深挚;且“意”与“境”融彻贯通,浑然一体。
    《人间词话》先举诗人论之:“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从诗境上说,陶诗自然平淡,谢诗出水芙蓉,情余言外,所以“不隔”;苏东坡诗“随意吐属,自然高妙”,所以“不隔”;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所以“隔”。从写景上说,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状物写景如在眼前。为了进一步说明,王国维又举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写景“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如此,则“不隔”矣。
          在王国维看来,造成“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端:第一,使用代指,造成物境描恭的朦胧。周邦彦《解语花》“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写月光如水,流动于屋瓦之上;纤云飘散,仿佛嫦娥飘然而下,本是写景不隔,境界美妙,然而作者却用“桂花”代指月光,不仅造成阅读的思维停顿,而且桂花意象的本身也缺少月光如水的鲜明质感,所以如雾中看花,朦胧模糊,文气“隔”矣。第二,过度修饰,造成情感表达的晦涩。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王国维批评姜夔“如雾看花,终隔一层”。写二十四桥下的水波,用一动态的“荡”字,破坏了“冷月无声”的萧条冷落,淡化了作品的“黍离”之悲。第三,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生成过程。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性制约,也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苏轼词“春色三分,三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既有杨花飘零的物态神理的描摹,又融入词人深挚的叹息和身世飘零的感伤。无论从物态描摹或从情感抒写上,都是不隔的典范之作。补充说明的是,《人间词话》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墓物态,二者并非对立。
          文气,是文学的生命。所以,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就强调文学创作的需要“管管流泽”“清绝滔滔”也就是文气流畅,一往必达。一旦文气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要做到“不隔”,“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章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摘编自刘运好《经典重读:论“境界”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的所谓“隔”与“不隔”,只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以抒情写景不畅为“隔”;以写录自然,如在眼前为“不隔”。
    B.在作者看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对立。
    C.诗人创作时的取景取境,虽受主体才性制约,却不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
    D.作者强调古典诗歌创作;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论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强调“文以气为主”,最早由曹丕引入文论,并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
    B.文章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阻隔的原因。
    C.王国维的意境说不仅侧重文本的艺术技巧,还强调饱满的生命张力。“苏辛词之狂”正透出了这种生命精神。
    D.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流畅,一往必达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他在语言上的过度修饰阻断了文气,所以“隔”。
    B.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的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强调景情统一,以情为主。
    C.创作时,若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进而阻隔了文气,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
    D.写景佳作,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这是文气不“隔”的表现。

    组卷:5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这些政策对于进一步激发农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兴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引导青年人才更好地致力于乡村振兴?各地应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打通城乡之间人口双向流动通道,让良好发展环境成为广大青年人才返乡的“引力”。比如,部分地区计划探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允许原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回农村落户,就是推动“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重要举措。各地还应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解决好青年人才返乡的合理待遇、家庭保障等现实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应打好“乡情牌”,鼓励熟悉“三农”、热心农村发展的大学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和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利用节假日外出人才集中返乡等契机,开展走访活动,积极营造“抱团创业,携手致富为家乡”的良好氛围。
          目前看,区位优势明显、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庄对青年人才有较大吸引力。可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是提高农村“性价比“”的妙招良方,要抓住机遇上项目,“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积极向有返乡创业意愿的青年推荐优质项目,帮助他们精准制定创业规划,推动他们在智慧农业、种植养殖合作社、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大显身手。青年人最大的优势是创业有激情、工作有干劲,但遇到问题容易打退堂鼓,所以对已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可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指导和服务,重点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提供平台,既让青年人才有组织、有业务、有收入,也带动更多渴望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村民参与进来,从而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除此之外,各地还要注重培养一批年轻干部人才,把其中文化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进村两委班子,为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创造条件。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0年3月22日)材料二: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另商协会发布消息,乡村振兴票据于3月15日正式上线。交易商协会称,为进一步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结合市场成员建议,研究推出乡村振兴票据,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票据聚焦“三农”发展,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等项目,并可灵活运用债务融资工具全系列产品谱系,结合企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供精准支持。另外,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票据承继原扶贫票据政策和标准,对募集资金用于“脱贫后5年过渡期”相关项目,设立衔接过渡期,确保支持政策不断档。
          据悉,3月15日起,已有重庆医药、新希望六合、中粮集团、山东高速、成都益民、北京首农食品、北京顺鑫控股、国家电力投资、黄石交投等公司公告发行乡村振兴票据。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3月24日)材料三: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我国广大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更高要求,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提升成为重要一环。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全民阅读被列为年度重点工作。
          近年来,一些图书经营人士离开城市,尝试走进乡村经营书店,一些城市品牌书店开始进入乡村,广袤乡野涌现出一家家“网红书店”,成为一道生机蓬勃的文化景观。一场唤醒心灵的文化试验,正在乡土社会悄然兴起。让建筑师张雷特别高兴的是,他设计的一家家小小的乡村书店,正在见证着村庄命运的改变。张雷说:“在平民书局建造之前,我看到的陈家铺是个‘空心村’。现在,村子里游客已络绎不绝。5年过去,村里的民宿由书店开张时的一家,变成了二十几家。”也许正如修武县相关部门介绍,开设方所大南坡书店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文化扶贫,也是为了打造“中国县域美学经济”。书店本身能聚集人气,吸引周边居民到村里去,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与培养一批年轻干部人才,二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B.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打通城乡之间人口双向流动通道,有利于吸引广大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C.材料一谈论了背年人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提出了吸引青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措施。
    D.目前,我国完善了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图书经营人士离开城市,尝试走进乡村经营书店,已成为一道生机蓬勃的文化景观,这是一场唤醒心灵的文化试验。
    B.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需要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
    C.人民银行结合市场成员建议,研究推出乡村振兴票据,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
    D.材料三说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全民阅读,可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3)推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概括。

    组卷:2引用:3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未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嘴满泪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的兴趣。
    B.“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说明“他”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并最终取得了优秀的毕业成绩。
    C.文中多次提到“技术”和“感情”,意在表明“感情”比“技术”重要,只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D.文章标题很有意蕴,标题中的“必须选择”,以肯定语气加以强调,引发对“选择”的多种思考。
    (2)这篇文章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写“他”由“另类”变成“最优秀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并带回了陌生的“月壤”。这一轰动全球的举动不仅代表着中国航天领域已经处于龙头地位,更彰显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相关领域中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坚守:为了保证月壤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免受大气污染,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逆风的防控装置,最终带回了几乎没有残渣水分的月球土壤,不仅是我国进行月球探究的一次飞跃性技术突破,也打破了全世界44年来首次取回月壤的纪录,让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组卷:7引用:4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习近平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在抗洪防汛的前线、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在加勒万河谷……都有青年奋斗、拼搏、奉献和牺牲,他们无愧于时代和祖国。
    “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校团委计划举办以“新时代新青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