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六国论》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11/8 12:1:34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料二子,亦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其外也  夺:改变
    B.亦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C.贤之相 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其祸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必至,理有固 天油作云,沛然下雨
    B.月晕 侣鱼虾友麋鹿
    C.二公料二子 不存,毛将焉附
    D.固有欺世而盗名者 美于徐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②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藉之以其西(
     

    ②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③以助其急(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6)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之罪 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 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 辞:拒绝
    (2)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②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组卷:1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2)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 摈: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 窥:窥探
    D.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 隙:矛盾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常为深思远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B.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 冰,水为之,而寒
    C.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 孰能讥之乎
    D.故莫如厚韩亲魏摈秦 赵亦盛设兵待秦
    (4)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是:
     

    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5)下列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忧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组卷:4引用:1难度:0.5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路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B.奉之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确定,断定
    D.此言 得:得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赂者丧 夫夷近,则游者众
    B.战败而亡者 秦伯说,郑人盟
    C.秦之所大欲 岳阳楼之大观也
    D.奉弥繁,侵之愈急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
    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③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组卷:11引用:4难度:0.6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 摈:排斥,抵御
    D.当寇之韩、魏 佐:协助、辅佐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彼秦者将何 洎牧以谗诛,邯郸
    C.五倍之地    不赂者赂者丧
    D.而乃贪疆场尺寸利    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②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情景默写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比喻论述以地事秦的危害的四句话是: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分别是“
     
    ”“
     
     
    ”“
     
    ”。

    组卷:26引用:2难度:0.7
  • 8.根据要求,默写《六国论》中的相关名句。
    (1)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的句子是:“
     
     
    。”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11个字。

    组卷:28引用:1难度:0.7

三、句子默写

  •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其中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2)苟以天下之大,
     
     

    组卷:9引用:1难度:0.7

四、选择题

  • 1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3难度:0.9
  • 1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5

六、其他

  • 3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秦(
     
    )              
    霜露(
     
    )               
    荆棘
     

    嬴(
     
    )              
    牧以谗诛(
     

    革灭尽(
     

    组卷:0引用:2难度:0.5
  • 35.根据《六国论》相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打√,错误打×)
    (1)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判断正误)
     

    (2)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判断正误)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判断正误)
     

    (4)《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判断正误)
     

    组卷:5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