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的高低。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并不难,因为文化无处不在。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在特定的时代,罗中立将自己对父亲、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理解寄托在作品中,使一幅肖像画超过了人们的接受期待,进入到了深沉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类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含了文化的内涵。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它再现了,上世纪初中国的历史风云,重新叙述了那个时代许多重大的事件,复活了那个时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影视剧的话语,生动而清晰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化思潮发生演化的轨迹,晚清启蒙文化的萌芽,域外文化的涌进,传统文化的再生,等等,那是一个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从《新青年》的创刊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不仅仅是历史时序的呈现,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早期文化人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思想探索的凤凰涅槃。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了,不仅是与《觉醒年代》同题材的作品,还有许多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作品,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就在于忽视了文化的存在,没有能够把历史与现实发生的文化上的必然性表现清楚。明白了这些,也就同时明白了《觉醒年代》作为电视剧的艺术创造,从人物角色的塑造、场景的设计、情节的安排直到细节刻画与气氛的渲染,乃至隐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都无不彰显着文化的光辉。
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材料二: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将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对优秀的文艺作品而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是相辅相成的。
B.文艺家们的文化追求决定了作品的水平,水平高低取决于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程度,与题材无关。
C.“望尽天涯路”是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孤独与清冷,“衣带渐宽”是面对困境时的坚定。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义利关系是对文艺家的内在要求,即强调个性创新和社会效果的内在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无论作为文学作品还是书法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王羲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创造。
B.罗中立的《父亲》作为肖像画融入了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以文化与情感的力量征服了观众。
C.与同题材的作品相比,《觉醒年代》突出了文化的存在,在剧中人物冲突中融入了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
D.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表明《红楼梦》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B.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其四)》)
C.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D.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首》)
(4)根据材料二,从艺术家的角度推断当前文艺创作可能存在的问题。
(5)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在海内外热播,“圈粉”无数,结合两则材料简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组卷:7引用:4难度:0.5
(二)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观尽头
刘慈欣 今天夜里,人类将试图击破夸克。
这个壮举将在位于罗布泊的东方核子中心完成。核子中心看上去只是沙漠中一群优雅的白色建筑,巨大的加速器建在沙漠地下深处的隧道中,加速器的周长有150公里。在附近专门建了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厂为加速器供电,但要完成今天的试验还远远不够,只能从西北电网临时调来电力。今天,加速器将把粒子加速到10的20次方吉电子伏特,这是宇宙大爆炸开始时的能量,是万物创生时的能量,在这难以想象的能量下,目前已知的物质最小单位夸克将被撞碎,人类将窥见物质世界最深层的秘密。
核子中心的控制大厅中人不多,其中有目前世界上最杰出的两位理论物理学家,他们代表着目前对物质深层结构研究的两个不同的学派。其中之一是美国人赫尔曼•琼斯,他认为夸克是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能被击破;另一位是中国人丁仪,他的理论认为物质无限可分。控制大厅中还有负责加速器运行的总工程师,以及为数不多的几名记者。其他众多的工作人员都在地下深处的几十间分控室内,控制大厅只能看到综合后的数据。这里最让人惊奇的人物是一位叫迪夏提的哈萨克族牧羊老人,他的村庄就在核子中心加速器的圆周内,在昨天的野餐中,物理学家们吃了他的烤全羊,并坚持把他请来。他们认为这个物理学的伟大时刻,也是全人类的伟大时刻,所以应该有一个最不懂物理学的人到场。
加速器已经启动,大显示屏上的能量曲线像刚苏醒的蚯蚓一样懒洋洋地爬着,向标志着临界能量的红线升去,那就是击碎夸克所需的能量。
“电视为什么不转播?”丁仪指着大厅一角的一台电视机问,电视中正转播着一场人山人海的足球赛。这位物理学家从北京到这儿一直身着一件蓝工作服,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勤杂工。
“丁博士,我们并非世界中心,试验结果出来后,能出一条三十秒的小新闻就不错了。”总工程师说。
“麻木,难以置信的麻木。”丁仪摇摇头说。
“但这是生存之必须。”琼斯说,他一副颓废派打扮,头发老长,还不时从衣袋中掏出一个银制酒瓶喝一口。“我很不幸地不麻木,所以难以生存下去。”他说着掏出了一张纸,在空中晃着,“先生们,这是我的遗书。这个试验结束后,物质世界将不再有什么可以探索的秘密。物理学将在一个小时内完结!我是来迎接自己世界的末日,我的物理学啊,你这个冷酷的情人,你已穷尽之后我如何活得下去!”
丁仪不以为然地说:“这话在牛顿时代和爱因斯坦时代都有人说过,比如上世纪的马克斯•玻恩和史蒂芬•霍金,但物理学并没有结束,将来也不会结束。您很快就会看到,夸克将被击破,我们在通向无的阶梯上又踏上一节。我是来迎接自己世界的早晨!”
大屏幕上,能量曲线接近了那条红线。外面的世界似乎觉察到了这沙漠深处涌动的巨大能量,一群鸟儿从红柳丛中惊飞,在夜空中久久盘旋,远方传来阵阵狼叫……终于,能量曲线越过了红线,加速器中的粒子已获得了撞击夸克所需的能量,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所获得的最高能量的粒子。
超能粒子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加速器中的撞击在持续,人们在紧张地等待着。
超能粒子击中夸克的几率是很小的,他们不知道要等多长时间。
“哦,来自远方的朋友们,”迪夏提老人打破沉默,“我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你们这些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在找世界上最小的沙粒。”
哈萨克老牧人对粒子物理出色的定义使在场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
“妙极了!”琼斯在得到翻译后叫起来,“他认为,”他指指丁仪,“沙粒要多小就有多小;而我认为,存在最小的沙粒,这粒沙子不能再小了,用最强有力的锤都不可能砸碎它。尊敬的迪夏提大爷,您认为我们谁对呢?”
迪夏提在听完翻译后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你们也不可能知道,世界万物究竟是怎么回事,凡人哪能搞清呢?”
“这么说,您是一位不可知论者?”丁仪问。
老牧人饱经风霜的双眼沉浸在梦幻和回忆中,“世界真让人想不出啊!从小,我就赶着羊群在无边的戈壁沙漠中寻找青草。多少个夜晚,我和羊群躺在野外,看着满天的星星。那些星星密密麻麻的啊,晶亮晶亮的啊,像姑娘黑发中的宝石;夜不深时,身下的戈壁还是热的,轻风一阵阵的,像它的呼吸……这时世界是活的,就像一个熟睡的大娃娃。这时不用耳朵,而用心听,你就能听到一个声音,那声音充满天地之间,那是真主的声音,只有他才知道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时,蜂鸣器刺耳地响了,这是发生夸克撞击事件的信号,人们都转向大屏幕,物理学的最后审判日到了,人类争论了三千年的问题马上就会有答案。超级计算机的分析数据如洪水般在屏幕上涌出,两位理论物理学家马上发现事情不对,他们困惑地摇摇头。
结果并没有显示夸克被撞碎,但也没有显示它保持完整,试验数据完全不可理解。
突然,有人惊叫了一声,那是迪夏提,这里只有他对大屏幕上撞击夸克的数据不感兴趣,仍站在窗边。“天啊,外面怎么了,你们快过来看啊!”
“迪夏提大爷,请别打扰我们!”总工程师不耐烦地说,但迪夏提的另一句话使所有人都转过身来。
“天……天怎么了!”
一片白光透进窗来,大厅中的人们向外看去,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整个夜空变成了乳白色!人们冲出了大厅,外面,在广阔的戈壁之上,乳白色的苍穹发着柔和的白光,像一片牛奶海洋,地球仿佛处于一个巨大的白色蛋壳的中心!当人们的双眼适应了这些时,他们发现乳白色的天空中有一群群的小黑点,仔细观察了那些黑点的位置后,他们真要发疯了。
“真主啊,那些黑点……是星星!”迪夏提喊出了每个人都看到但又不敢相信的结论。
他们在看着宇宙的负片。
震惊之中,有人从窗外注意到了大厅中的那台正在转播球赛的电视机,屏幕上的情形证明了他们不是在做梦:千里之外的体育场也笼罩在一片白光中,看台上的几万人都惊恐地仰望着天空……
夜空中,群星灿烂,那听不见的乐曲充满整个宇宙。
“真主啊……”迪夏提大爷对着星空伏下身来。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穿插写大厅一角的电视机,正转播着一场人山人海的足球赛,是为了突出民众的麻木,对科学的漠视。
B.小说在叙述时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既烘托了场景环境,又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还让作品结构紧凑。
C.小说结尾处迪夏提大爷对着星空伏下身来并呼喊真主,让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对人类击破夸克这一壮举的描写,体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但宇宙的深奥似乎远超人类的想象。
(2)关于迪夏提老人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迪夏提老人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代表了人类中一部分群体,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迪夏提老人呼喊“真主”,并对着星空伏下身来,可见他是虔诚的穆斯林信徒。
C.迪夏提老人代表普通人对宇宙的认识,与科学家们形成对比,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D.迪夏提老人热情好客、朴实善良,面对宇宙的变化,他既充满敬畏又保持客观冷静。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语言的特点。
(4)小说标题为“微观尽头”,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作用。组卷:17引用:2难度:0.5
(二)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常书写张贴或者刻画悬挂到楹柱上,故也称“楹联”。楹联名目繁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分为春联、喜联、庙联、车联等。它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还在于在对仗节奏中体现声律美,突显音乐感。
春联作为年俗的楹联,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一副经典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其意蕴便来自年俗传统的祝福仪式。它不仅代表了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灿烂出彩。楹联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无所不包,内蕴丰富宏大,内涵幽远深邃。它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传承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1)贴春联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要习俗,下列诗句所描述的节日与春节相关的是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C.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D.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2)下面有一副对联,其下联句序、结构已打乱,请重新调整排列。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 树边 小苑 舜日尧天 一庭 莺唤起 看池边 此间有 佳丽 西回 绿树组卷:15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科学家,在20岁时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坚持做了30多年的研究,发表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论文,也给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启发。但是,最后他发现这个问题的思路竟然是错的,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于是有人评价这位科学家,说他的研究都是浪费生命,而科学家却不以为然。
你在生活或求学生涯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4难度:0.5